颗粒捕捉器及发动机排气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57125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颗粒捕捉器,包括前端锥、后端锥、载体和壳体,所述载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前端锥与所述壳体左端相接,所述后端锥与所述壳体右端相接,所述颗粒捕捉器还包括气流缓冲隔板和通气隔板,所述气流缓冲隔板和所述通气隔板从左至右依次固定在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前端锥和所述载体左端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颗粒捕捉器及发动机排气净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尾气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颗粒捕捉器及发动机排气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对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的严格要求及国六法规的实施,降低汽油颗粒物是首要考虑的技术路线。为了满足国六B排放限值要求,排放后处理系统和技术升级必不可少,颗粒捕捉器则是针对汽油机而研发设计的产品。颗粒捕捉器具有许多平行的轴向蜂窝孔道,而且相邻的蜂窝孔道两端交替堵塞。颗粒捕捉器利用壁流式的结构,并利用载体材料的多孔介质的特点对尾气的颗粒进行捕集。现有的颗粒捕捉器由进出气法兰、管路、氧传感器座、压差管路、温度传感器座、壳体、载体、衬垫组成。进出气法兰用来连接排气系统零部件;氧传感器座用来固定氧传感器,检测排气中氧气的浓度,并向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出反馈信号,形成闭环控制,使混合气的空燃比控制在理论值附近;压差管路用来检测载体两端压力,当碳烟颗粒积累在捕捉器微孔表面形成PM(微粒排放物质)层导致颗粒捕捉器背压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压差传感器将信号反馈给发动机控制单元,发动机控制单元通过加浓断油的方式将燃油和二次空气送到载体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颗粒捕捉器,包括前端锥(11)、后端锥(14)、载体(8)和壳体(5),所述载体(8)设置在所述壳体(5)内,所述前端锥(11)与所述壳体(5)左端相接,所述后端锥(14)与所述壳体(5)右端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捕捉器还包括气流缓冲隔板(12)和通气隔板(13),所述气流缓冲隔板(12)和所述通气隔板(13)从左至右依次固定在所述壳体(5)内并位于所述前端锥(11)和所述载体(8)左端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颗粒捕捉器,包括前端锥(11)、后端锥(14)、载体(8)和壳体(5),所述载体(8)设置在所述壳体(5)内,所述前端锥(11)与所述壳体(5)左端相接,所述后端锥(14)与所述壳体(5)右端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捕捉器还包括气流缓冲隔板(12)和通气隔板(13),所述气流缓冲隔板(12)和所述通气隔板(13)从左至右依次固定在所述壳体(5)内并位于所述前端锥(11)和所述载体(8)左端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捕捉器还包括衬垫(9),所述衬垫(9)设置在所述壳体(5)内,所述衬垫(9)为中空结构且套设在所述载体(8)上,使所述衬垫(9)设置在所述壳体(5)内壁与所述载体(8)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缓冲隔板(12)和所述通气隔板(13)垂直设置在所述壳体(5)内且相互间隔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缓冲隔板(12)上分布设有第一圆孔(12a)和多个槽孔(12b),所述第一圆孔(12a)位于所述气流缓冲隔板(12)的中心位置,所述多个槽孔(12b)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圆孔(12a)的四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贺张峰冒薛军许菁华戚哲栋李后乐张平赵德刚雷国辉龚常再吴昌海李小庆丁磊余浩牛子孺石杰万帅魏刚朱芬娜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远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