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园林建筑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包括屋檐,所述屋檐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两组防溅板,所述防溅板的底部与卡座的中部卡接,所述卡座的顶部与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位于同一平面内的两组所述连接板顶部分别与挡板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固定连接。该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通过防溅板、挡板、集雨座和引导管的配合,使得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较易于将雨水聚集排出,避免了雨水在屋檐处滴落形成水幕,通过引导管、排水板、压缩弹簧和支撑杆的配合,使得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较易于根据降雨量调节排水模式,提高了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使用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
本技术涉及园林建筑
,具体为一种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
技术介绍
园林建筑指的是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园林建筑多为斜顶,这使得雨水天气下建筑物屋檐滴落的雨滴较易于形成水幕,影响建筑物的正常通行。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5857549U提出了一种钢构建筑屋檐排水结构,包括钢架、钢梁和屋面板,所述钢架和钢梁固定连接,所述屋面板固定安装在钢梁上,且边缘处位于钢架顶端正上方,所述屋面板边缘处下方和钢架顶端之间设有排水天沟,所述钢架左侧边通过抱箍固定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端开口处于排水天沟连通,且连接处通过密封镶边处理,所述排水管下端开口处方向向左,通过在屋面板和钢架顶端设置排水天沟,排水管将水排出,避免钢架大面积与水分接触,但是该种钢构建筑屋檐排水结构不便于根据雨量进行排水的调节,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解决了园林建筑多为斜顶,这使得雨水天气下建筑物屋檐滴落的雨滴较易于形成水幕,影响建筑物的正常通行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包括屋檐,所述屋檐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两组防溅板,所述防溅板的底部与卡座的中部卡接,所述卡座的顶部与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位于同一平面内的两组所述连接板顶部分别与挡板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固定连接,所述挡板的底部与集雨座顶部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集雨座的底部与引导管的顶端连通,所述集雨座的底部内壁分别与两组泄流块的底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泄流块对称分布,所述泄流块的内侧开设有避让槽,所述集雨座的中部开设有出水孔,相邻两组避让槽围成圆形且位于出水孔的顶部,所述引导管内顶部设置有排水板,所述排水板的中部开设有贯穿排水板的细流孔,所述细流孔的中心与出水孔的中心共线,所述排水板的底部分别与两组压缩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压缩弹簧的底端与支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底端与引导管的内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细流孔的直径为引导管内径的一半,所述排水板的直径与引导管的内径相适配,且排水板和支撑杆均为工程塑料。优选的,所述泄流块的形状为三角形,且泄流块的长度为集雨座内长度的二分之一,泄流块的宽度等于集雨座内的宽度。优选的,所述防溅板的宽度和挡板的宽度均大于十厘米,且挡板的长度等于同一水平面内两组防溅板之间的距离。优选的,所述引导管为PVC管,且引导管的底端连通设置有锥形引导嘴,锥形引导嘴的顶端截面大于其底端截面。优选的,所述集雨座为工程塑料座,且集雨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组加强筋,加强筋的长度等于集雨座的宽度。(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通过防溅板、挡板、集雨座和引导管的配合,使得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较易于将雨水聚集排出,避免了雨水在屋檐处滴落形成水幕,通过引导管、排水板、压缩弹簧和支撑杆的配合,使得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较易于根据降雨量调节排水模式,提高了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使用的便利性。2、该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通过泄流块与集雨座的配合,方便了集雨座内雨水的流动,避免了雨水在集雨座内积存,通过防溅板和挡板与屋檐的配合,减少了雨滴滴落在屋檐上飞溅的水滴,通过引导管的底端连通设置有锥形引导嘴,锥形引导嘴的顶端截面大于其底端截面,减少了雨水排出过程中造成的飞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集雨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引导管结构剖视图。图中:1、屋檐;2、防溅板;3、卡座;4、连接板;5、挡板;6、集雨座;7、引导管;8、避让槽;9、出水孔;10、排水板;11、细流孔;12、压缩弹簧;13、支撑杆;14、泄流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包括屋檐1,屋檐1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两组防溅板2,防溅板2的底部与卡座3的中部卡接,卡座3的顶部与连接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位于同一平面内的两组连接板4顶部分别与挡板5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固定连接,挡板5的底部与集雨座6顶部的外侧固定连接,集雨座6的底部与引导管7的顶端连通,集雨座6的底部内壁分别与两组泄流块14的底部固定连接,两组泄流块14对称分布,泄流块14的内侧开设有避让槽8,集雨座6的中部开设有出水孔9,相邻两组避让槽8围成圆形且位于出水孔9的顶部,通过防溅板2、挡板5、集雨座6和引导管7的配合,使得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较易于将雨水聚集排出,避免了雨水在屋檐1处滴落形成水幕,引导管7内顶部设置有排水板10,排水板10的中部开设有贯穿排水板10的细流孔11,细流孔11的中心与出水孔9的中心共线,排水板10的底部分别与两组压缩弹簧12的顶端固定连接,压缩弹簧12的底端与支撑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支撑杆13的底端与引导管7的内壁固定连接。具体的,为了使得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较易于根据降雨量调节排水模式,提高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使用的便利性,细流孔11的直径为引导管7内径的一半,排水板10的直径与引导管7的内径相适配,且排水板10和支撑杆13均为工程塑料,当降雨量较小时,集雨座6内汇集的雨水较少,水流的质量较小,进而使得水流无法推动排水板10移动,进而使得水流通过细流孔11流入到引导管7内,引导管7的底端一直延伸到建筑物底部,进而使得雨水无法形成水幕,且避免了雨滴从高处滴落造成的水花四溅,当降雨量较大时,集雨座6内汇集的雨水较多,水流的质量较大,进而使得水流推动排水板10移动,排水板10推动压缩弹簧12压缩,进而使得引导管7顶部间隙扩大,加快了雨水通过引导管7滴落,避免了雨水的积聚。具体的,为了避免雨水在集雨座6内积存,泄流块14的形状为三角形,且泄流块14的长度为集雨座6内长度的二分之一,泄流块14的宽度等于集雨座6内的宽度,方便了集雨座6内雨水的流动。具体的,为了减少雨滴滴落在屋檐1上飞溅的水滴,防溅板2的宽度和挡板5的宽度均大于十厘米,且挡板5的长度等于同一水平面内两组防溅板2之间的距离,挡板5和防溅板2能够对水滴起到一定阻隔的作用。具体的,为了减少了雨水排出过程中造成的飞溅,引导管7为PVC管,且引导管7的底端连通设置有锥形引导嘴,锥形引导嘴的顶端截面大于其底端截面。具体的,为了减少集雨座6产生形变,集雨座6为工程塑料座,且集雨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包括屋檐(1),其特征在于:所述屋檐(1)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两组防溅板(2),所述防溅板(2)的底部与卡座(3)的中部卡接,所述卡座(3)的顶部与连接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位于同一平面内的两组所述连接板(4)顶部分别与挡板(5)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固定连接,所述挡板(5)的底部与集雨座(6)顶部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集雨座(6)的底部与引导管(7)的顶端连通,所述集雨座(6)的底部内壁分别与两组泄流块(14)的底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泄流块(14)对称分布,所述泄流块(14)的内侧开设有避让槽(8),所述集雨座(6)的中部开设有出水孔(9),相邻两组避让槽(8)围成圆形且位于出水孔(9)的顶部,所述引导管(7)内顶部设置有排水板(10),所述排水板(10)的中部开设有贯穿排水板(10)的细流孔(11),所述细流孔(11)的中心与出水孔(9)的中心共线,所述排水板(10)的底部分别与两组压缩弹簧(12)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压缩弹簧(12)的底端与支撑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3)的底端与引导管(7)的内壁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园林建筑物屋檐排水构造,包括屋檐(1),其特征在于:所述屋檐(1)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两组防溅板(2),所述防溅板(2)的底部与卡座(3)的中部卡接,所述卡座(3)的顶部与连接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位于同一平面内的两组所述连接板(4)顶部分别与挡板(5)顶部的前侧和后侧固定连接,所述挡板(5)的底部与集雨座(6)顶部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集雨座(6)的底部与引导管(7)的顶端连通,所述集雨座(6)的底部内壁分别与两组泄流块(14)的底部固定连接,两组所述泄流块(14)对称分布,所述泄流块(14)的内侧开设有避让槽(8),所述集雨座(6)的中部开设有出水孔(9),相邻两组避让槽(8)围成圆形且位于出水孔(9)的顶部,所述引导管(7)内顶部设置有排水板(10),所述排水板(10)的中部开设有贯穿排水板(10)的细流孔(11),所述细流孔(11)的中心与出水孔(9)的中心共线,所述排水板(10)的底部分别与两组压缩弹簧(12)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压缩弹簧(12)的底端与支撑杆(13)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13)的底端与引导管(7)的内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坡睿,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泽达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