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凸轮轴淬火用感应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5377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凸轮轴淬火用感应圈,包括止推面加热面一、止推面加热面二、轴颈加热面、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止推面加热面二均为半圆环状且关于所述轴颈加热面呈对称分布,所述进水口、止推面加热面一、轴颈加热面、止推面加热面二和出水口内部依次相连通,且由同一圆铜管折弯而成,所述轴颈加热面处于感应圈的最底部,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两者之间平行设置且不连接,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处于感应圈的最上部。不仅结构简单合理,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大大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缩短淬火时间,提高淬火效率,同时保证产品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凸轮轴淬火用感应圈
本技术涉及一种淬火用感应圈,具体的说是一种凸轮轴淬火用感应圈。
技术介绍
感应加热的原理是把零件放在感应加热圈内,当感应加热圈中通过一定频率的交流电产生交变磁场时,在零件内产生与感应圈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在凸轮轴表面形成封团回路,故称为“涡流“。由于感应加热圈本身具备电阻,集中在零件表面的涡流由于电阻热把表面层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而心部温度不变,之后马上从感应加热圈中通水冷却,零件表面层被淬硬。目前在对凸轮轴止推面、轴颈进行淬火加工时,需要配备相应的圆形感应圈,不仅安装拆换麻烦,拆装时间长,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由于相应的圆形感应圈是分开独立的,不仅加热速度慢,淬火时间长,淬火效率低,且加热不均匀,无法有效保证产品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拟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加热速度快且加热均匀的凸轮轴淬火用感应圈,不仅大大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大大缩短淬火时间,提高淬火效率,同时保证产品加工质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凸轮轴淬火用感应圈,包括止推面加热面一、止推面加热面二、轴颈加热面、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止推面加热面二均为半圆环状且关于所述轴颈加热面呈对称分布,所述进水口、止推面加热面一、轴颈加热面、止推面加热面二和出水口内部依次相连通,且由同一圆铜管折弯而成,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的中心线、止推面加热面二的中心线和凸轮轴轴颈的中心线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轴颈加热面的长度方向与凸轮轴轴颈的中心线平行,所述轴颈加热面处于感应圈的最底部,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两者之间平行设置且不连接,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处于感应圈的最上部,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靠近进水口的一端与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二靠近出水口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靠近轴颈加热面的一端与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二靠近轴颈加热面的一端之间的距离。本技术的有效成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通过由一整段圆铜管折弯制成,即一体式结构,可同时对凸轮轴止推面和轴颈进行淬火,替代原先需要用两个感应圈才能完成的工序,省去拆换时间;采用一体式加热结构,使对凸轮轴止推面和轴颈加热更均匀,保证产品加工质量;通过将轴颈加热面设于感应圈的最底部,进水口和出水口设于感应圈的最上部,有利于冷却水的流动,提高淬火质量;通过设置将止推面加热面一的中心线、止推面加热面二的中心线和凸轮轴轴颈的中心线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轴颈加热面的长度方向与凸轮轴轴颈的中心线平行,同时将止推面加热面一靠近进水口的一端与止推面加热面二靠近出水口的一端之间的距离设计成大于止推面加热面一靠近轴颈加热面的一端与止推面加热面二靠近轴颈加热面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从而确保感应圈与凸轮轴的止推面和轴颈更贴合,进一步提高淬火质量。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加热速度快且加热均匀,不仅大大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大大缩短淬火时间,提高淬火效率,同时保证产品加工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止推面加热面一,2-止推面加热面二,3-轴颈加热面,4-进水口,5-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凸轮轴淬火用感应圈,包括止推面加热面一1、止推面加热面二2、轴颈加热面3、进水口4和出水口5,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1、止推面加热面二2均为半圆环状且关于所述轴颈加热面3呈对称分布,所述进水口4、止推面加热面一1、轴颈加热面3、止推面加热面二2和出水口5内部依次相连通,且由同一圆铜管折弯而成,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1的中心线、止推面加热面二2的中心线和凸轮轴轴颈的中心线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轴颈加热面3的长度方向与凸轮轴轴颈的中心线平行,所述轴颈加热面3处于感应圈的最底部,所述进水口4和出水口5两者之间平行设置且不连接,所述进水口4和出水口5处于感应圈的最上部,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1靠近进水口4的一端与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二2靠近出水口5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1靠近轴颈加热面3的一端与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二2靠近轴颈加热面3的一端之间的距离。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通过由一整段圆铜管折弯制成,即一体式结构,可同时对凸轮轴止推面和轴颈进行淬火,替代原先需要用两个感应圈才能完成的工序,省去拆换时间;采用一体式加热结构,使对凸轮轴止推面和轴颈加热更均匀,保证产品加工质量;通过将轴颈加热面3设于感应圈的最底部,进水口4和出水口5设于感应圈的最上部,有利于冷却水的流动,提高淬火质量;通过设置将止推面加热面一1的中心线、止推面加热面二2的中心线和凸轮轴轴颈的中心线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轴颈加热面3的长度方向与凸轮轴轴颈的中心线平行,同时将止推面加热面一1靠近进水口4的一端与止推面加热面二2靠近出水口5的一端之间的距离设计成大于止推面加热面一1靠近轴颈加热面3的一端与止推面加热面二2靠近轴颈加热面3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从而确保感应圈与凸轮轴的止推面和轴颈更贴合,进一步提高淬火质量。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凸轮轴淬火用感应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止推面加热面一(1)、止推面加热面二(2)、轴颈加热面(3)、进水口(4)和出水口(5),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1)、止推面加热面二(2)均为半圆环状且关于所述轴颈加热面(3)呈对称分布,所述进水口(4)、止推面加热面一(1)、轴颈加热面(3)、止推面加热面二(2)和出水口(5)内部依次相连通,且由同一圆铜管折弯而成,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1)的中心线、止推面加热面二(2)的中心线和凸轮轴轴颈的中心线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轴颈加热面(3)的长度方向与凸轮轴轴颈的中心线平行,所述轴颈加热面(3)处于感应圈的最底部,所述进水口(4)和出水口(5)两者之间平行设置且不连接,所述进水口(4)和出水口(5)处于感应圈的最上部,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1)靠近进水口(4)的一端与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二(2)靠近出水口(5)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1)靠近轴颈加热面(3)的一端与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二(2)靠近轴颈加热面(3)的一端之间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凸轮轴淬火用感应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止推面加热面一(1)、止推面加热面二(2)、轴颈加热面(3)、进水口(4)和出水口(5),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1)、止推面加热面二(2)均为半圆环状且关于所述轴颈加热面(3)呈对称分布,所述进水口(4)、止推面加热面一(1)、轴颈加热面(3)、止推面加热面二(2)和出水口(5)内部依次相连通,且由同一圆铜管折弯而成,所述止推面加热面一(1)的中心线、止推面加热面二(2)的中心线和凸轮轴轴颈的中心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邬铭铭郑银松吴耀东连云祥宋国庆徐兴栋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春晖精密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