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田污水处理装置,其包括罐体、第一增压泵、反应箱和第二增压泵,罐体的内部盛放油田污水,其出液端连通第一增压泵的进液端,第一增压泵的出液端连通反应箱的进液端,第二增压泵的进液端连通反应箱的出液端,反应箱的内部从下至上依次安装有加热单元、曝气单元和催化单元,加热单元用于对油田污水进行加热,曝气单元则持续对反应箱的内部供给氧气,使氧气与加热后的污水混合后进入催化单元,油田污水中含有的硫化氢等与氧气在催化单元内反应,生成无害的硫酸盐,有效地对油田污水中的硫化氢进行了处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田污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地为一种油田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油田污水主要包括原油脱出水、钻井污水及站内其它类型的含有污水。油田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氢,而硫化氢具有毒性和腐蚀性,从而对油田开采中使用的管线及相关设备腐蚀穿孔,影响油田的正常运转,因此油田生产中站场及井场产生的含硫污水必须经过妥善的处理。然而,现有的脱硫处理过程中需要添加多种试剂以进行化学反应,但此种方式会引入新的杂质,造成了油田污水治理的二次污染。因此,在对油田污水中的硫化氢进行处理时,如何在避免对其造成二次污染的前提下,依然高效地对硫化氢进行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田污水处理装置,在不对油田污水造成二次污染的前提下,仍可有效地对油田污水中的硫化氢进行处置。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罐体、第一增压泵、反应箱和第二增压泵;所述罐体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一增压泵的进液端,所述第一增压泵的出液端连通所述反应箱的进液端,所述第二增压泵的进液端连通所述反应箱的出液端;所述反应箱的内部沿所述油田污水的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加热单元、曝气单元和催化单元,以将所述油田污水加热并与所述曝气单元供给的氧气混合后,在所述催化单元的催化下使所述油田污水中的硫化氢与所述氧气反应;所述催化器呈圆柱状,所述催化器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固定安装于所述反应箱的内壁,所述催化器的内部均布有吸附腔,所述吸附腔的内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安装有活性炭。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油田污水处理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罐体内的油田污水在第一增压泵的作用下输送至反应箱内,并经加热后与曝气单元输入的氧气混合,在催化单元的催化作用下,油田污水中含有的硫化氢与氧气反应并生成无害的硫酸盐,油田污水中的硫化氢得到有效处置;网式过滤器的设置在对油田污水再次过滤的同时,亦防止了第一阀门的阻塞,第一阀门的设置便于调节油田污水的输送流量;通气口和泄压阀的设置,则便于保持反应箱内的气压,从而增加反应箱内氧气的溶解度,使硫化氢与氧气更好的反应。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油田污水处理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曝气单元一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1中催化单元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技术。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如图1所示,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油田污水处理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油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罐体1、第一增压泵21、反应箱8和第二增压泵22,罐体1的内部盛放油田污水,其右侧的出液端连通第一增压泵21的进液端,第一增压泵21的出液端连通反应箱8底部的进液端,第二增压泵22的进液端连通反应箱8上部的出液端,以将处理后的污水经第二增压泵22的出液端输送至污水回收单元b;反应箱8的内部从下至上依次安装有加热单元5、曝气单元6和催化单元7,加热单元5用于对输送至反应箱8底端内部的油田污水进行加热,曝气单元6则持续对反应箱8的内部供给氧气,使氧气与加热后的污水混合后,在第二增压泵22的抽吸作用下进入催化单元7的内部,并在催化单元7的催化下使油田污水中的硫化氢等硫化物分别与供给的氧气反应,其反应原理如下:2HS+2O2→S2O32-+H2O;2S2-+2O2+H2O→S2O32-+2OH-;2S2O32-+2O2+2OH-→2SO42-+H2O;由此,油田污水中的硫化氢等硫化物被氧化为可溶于水的硫酸盐,油田污水中的有毒硫化物得以被去除。优选地,该油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油田污水输送单元a,油田污水输送单元a的出液端连通罐体1左侧的进液端,且罐体1的进液端开设于罐体1的上方位置。优选地,罐体1的内部安装有过滤网31,过滤网31起着初步过滤的作用,以将油田污水输送单元a输入的油田污水初步过滤后经第一增压泵21输送至反应箱8的内部。优选地,该油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网式过滤器32和第一阀门41,网式过滤器32右侧的进液端与第一增压泵21的出液端连通、左侧的出液端与第一阀门41的进液端连通,网式过滤网32进一步对输送至反应箱8的内部的油田污水进行过滤,并且有效防止第一阀门41可能出现的堵塞现象,网式过滤器32可在拆卸后将其内拦截的杂物排出后继续使用,有效延长该装置的使用期限,第一阀门41的出液端与反应箱8底部的进液端连通,以调节油田污水进入反应箱8的速率,从而使加热单元5充分对反应箱8内的油田污水进行加热。优选地,该油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阀门42,第二阀门42上部的进液端亦与第一增压泵21的出液端连通,第二阀门42的出液端连通罐体1的内部未经过滤网31过滤的一侧,即罐体1内过滤网31的左侧空间,开启第二阀门42,可在反应箱8内的油田污水处理后将管道内残余的油田污水回流至罐体1的内部,防止未经处理的油田污水外流而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有效避免硫化氢等对管道的腐蚀损害。优选地,反应箱8的顶端开设有通气口10,通气口10的一端安装有泄压阀9,以始终保持反应箱8的内部的气压,从而助于增加反应箱8内的氧气的溶解度。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对曝气单元6和催化单元7进行阐释说明,请继续参阅图2-3。曝气单元6包括鼓风机61、输气管62和气盒63,鼓风机61左侧的出气端连通输气管62右侧的进气端,输气管62左侧的出气端连通气盒63,气盒63固定安装于反应箱8的内部,以持续地对反应箱8的内部供给氧气。优选地,气盒63的外表面均布有出气孔631,以增大反应箱8内部的油田污水与供给氧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催化器7呈圆柱状,催化器7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套71,固定套71固定安装于反应箱8的内壁;催化器7的内部均布有吸附腔72,吸附腔72的内部开设有通孔,通孔的内部安装有活性炭72,活性炭71疏松多孔的特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催化反应效率,另一方面亦可进一步除去油田污水中的杂质和色素分子,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果。具体实施时,油田污水输送单元a向罐体1内输入一定量的油田污水,开启第一增压泵21,在第一增压泵21的作用下,罐体1内的油田污水经过滤网31的初步过滤和网式过滤器32的再次过滤后进入反应箱8的底部,反应箱8内的油田污水经加热单元5加热后在第二增压泵22的抽吸下上升,并与曝气单元6中的气盒所释放的氧气混合后进入催化单元7的内部,油田污水中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田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罐体、第一增压泵、反应箱和第二增压泵;/n所述罐体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一增压泵的进液端,所述第一增压泵的出液端连通所述反应箱的进液端,所述第二增压泵的进液端连通所述反应箱的出液端;所述反应箱的内部沿所述油田污水的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加热单元、曝气单元和催化单元,以将所述油田污水加热并与所述曝气单元供给的氧气混合后,在所述催化单元的催化下使所述油田污水中的硫化氢与所述氧气反应;所述催化单元呈圆柱状,所述催化单元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固定安装于所述反应箱的内壁,所述催化单元的内部均布有吸附腔,所述吸附腔的内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安装有活性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田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罐体、第一增压泵、反应箱和第二增压泵;
所述罐体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一增压泵的进液端,所述第一增压泵的出液端连通所述反应箱的进液端,所述第二增压泵的进液端连通所述反应箱的出液端;所述反应箱的内部沿所述油田污水的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加热单元、曝气单元和催化单元,以将所述油田污水加热并与所述曝气单元供给的氧气混合后,在所述催化单元的催化下使所述油田污水中的硫化氢与所述氧气反应;所述催化单元呈圆柱状,所述催化单元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固定安装于所述反应箱的内壁,所述催化单元的内部均布有吸附腔,所述吸附腔的内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安装有活性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油田污水输送单元,所述油田污水输送单元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罐体的进液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的内部安装有过滤网,以将所述油田污水输送单元输入的油田污水过滤后经所述第一增压泵输送至所述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继钊,余维初,周东魁,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