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5192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包括:第一握持部和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二握持部与所述第一握持部相铰接,在所述第一握持部的端部构造有第一钳头,在所述第二握持部的端部构造有第二钳头,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呈相对式设置并能嵌入到试剂瓶的内盖中,其中,通过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的相对运动,带动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相互张开并与所述试剂瓶的内盖的内壁面紧密贴合。该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具有高效开启内盖,并有效防止有害试剂溅出以及对人体造成伤害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
技术介绍
化学实验室普遍会用到试剂瓶装的强酸、强碱等危险化学试剂,为了防止试剂泄漏引发危害,这些试剂瓶瓶口密封普遍采用内盖和外盖双重包装设计。在实验人员对试剂瓶开启过程中普遍碰到一个问题:内盖很紧、开启费力,有时用力不当,造成试剂溅出或倾覆,产生安全隐患。有时因内盖太紧,迫不得已采用非常规、破坏内盖的方式来开启瓶盖,由此造成对剩余试剂无法密封保存的困扰。有时,采用金属器械撬动内盖边缘,容易造成瓶口破裂,也容易造成试剂溅出。同时,由于化学试剂对金属的腐蚀性,如采用金属器械撬动内盖边缘的方式来开启试剂瓶,容易造成金属离子对化学试剂的污染,从而影响试剂的纯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开启试剂瓶的内盖过程中,容易因用力过猛或操作不当造成瓶口损毁、有害试剂溅出、人体伤害的技术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包括:第一握持部和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二握持部与所述第一握持部相铰接,在所述第一握持部的端部构造有第一钳头,在所述第二握持部的端部构造有第二钳头,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呈相对式设置并能嵌入到试剂瓶的内盖中,其中,通过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的相对运动,带动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相互张开并与所述试剂瓶的内盖的内壁面紧密贴合。其中,在所述第一钳头和所述第二钳头朝向所述试剂瓶的内盖内侧面相对应的外表面均构造有外螺纹。其中,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朝向所述试剂瓶的内盖内侧面相对应的外表面均构造有与所述内盖的内壁面相适配的圆弧面,在所述圆弧面上构造有所述外螺纹,其中,所述外螺纹为横向外螺纹。其中,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均为杆状,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或半圆形。其中,所述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部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握持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复位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握持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一钳头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握持部与所述第二钳头位于同一平面内。其中,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一钳头呈垂直式设置,所述第二握持部与所述第二钳头呈垂直式设置。其中,当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嵌入到所述内盖的内部后,所述第一钳头上的外螺纹的上端面和所述第二钳头上的所述外螺纹的上端面所在的水平面均低于所述内盖的上端面所在的水平面。其中,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通过连接轴相铰接,所述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部件,所述第二弹性复位部件套设在所述连接轴上,所述第二弹性复位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握持部的内侧面相抵接,所述第二弹性复位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握持部的内侧面相抵接。其中,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的制造材质均为不锈钢。(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通过使得该第一握持部与该第二握持部的相对运动,带动该第一钳头与该第二钳头相互张开并与该试剂瓶的内盖的内壁面紧密贴合。当开启试剂瓶的内盖时,用手紧握第一握持部和第二握持部,使第一钳头与第二钳头的外侧面贴紧内盖的内侧面,这样,便可以形成反向的摩擦贴合力,同时,利用试剂瓶的内盖的凹腔上沿口的防滑突出沿对钳头齿纹部位进行辅助阻隔,将第一钳头与第二钳头牢牢地阻隔在内盖的凹腔内。操作中,利用杠杆原理,手腕只需轻轻撬动第一握持部与第二握持部,必要时,将第一握持部与第二握持部进行左右转动与上下轻撬相结合,即可将内盖取出。本技术的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建议在通风柜中进行开瓶操作,以防万一,确保操作安全。可见,本技术的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利用反向贴合、摩擦力和杠杆原理,在开启试剂瓶时,既不费力,又不会沾污试剂纯度,从而有效提高实验效率,杜绝安全隐患,避免操作中因用力过猛,导致试剂瓶的瓶口破损、试剂溅出等危害操作人员人身安全的情形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开启试剂瓶的内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握持部;2:第二握持部;3:第一钳头;4:第二钳头;200:试剂瓶;201:内盖;5:外螺纹;6:第一弹性复位部件;7:连接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握持部和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二握持部与所述第一握持部相铰接,在所述第一握持部的端部构造有第一钳头,在所述第二握持部的端部构造有第二钳头,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呈相对式设置并能嵌入到试剂瓶的内盖中,其中,通过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的相对运动,带动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相互张开并与所述试剂瓶的内盖的内壁面紧密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握持部和第二握持部,所述第二握持部与所述第一握持部相铰接,在所述第一握持部的端部构造有第一钳头,在所述第二握持部的端部构造有第二钳头,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呈相对式设置并能嵌入到试剂瓶的内盖中,其中,通过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的相对运动,带动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相互张开并与所述试剂瓶的内盖的内壁面紧密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钳头和所述第二钳头朝向所述试剂瓶的内盖内侧面相对应的外表面均构造有外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头与所述第二钳头朝向所述试剂瓶的内盖内侧面相对应的外表面均构造有与所述内盖的内壁面相适配的圆弧面,在所述圆弧面上构造有所述外螺纹,其中,所述外螺纹为横向外螺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均为杆状,所述第一握持部与所述第二握持部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或半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试剂瓶内盖反齿钳结构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部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根宝刘玉红董晓晨周婷赵赛君徐锡梅袁陆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工业园区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