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雪雯专利>正文

体位充实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53943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体位充实系统,包括第一气垫,第一气垫两端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垫,第一气垫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囊,第一气垫一侧黏贴连接有第三气垫,第三气垫两端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四气垫,第三气垫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囊,第二气垫的上方放置固位枕垫。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方便实用,气垫本身具有调节功能,可以根据需要,将气垫不同部件提升,且两侧设置有安全防护装置,对人身体有亲和好感的坐垫,使用对身体压力有分散作用的低反弹性高密度特殊的聚氨酯。而且也有适当的反弹,就好像被人的手在支撑一样,具备有安全感,表面防水,因为具有吸汗性和速干性的干燥构造,能经常保持干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体位充实系统
本技术涉及人体医疗充实
,具体为体位充实系统。
技术介绍
在医疗过程中,手术过后的患者和常年卧病在床的病人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组织溃烂坏死,严重到一定程度后,甚至可以导致其死亡,所以病人往往需要柔软的气垫,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目前现有的气垫功能简单,气垫放置在床上时,只能通过调节床来调节气垫的位置,操作不方便,无法对气垫本身进行调节,气垫两侧无防护设置,当病人翻身时容易从气垫两侧滚落至地面,不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体位充实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体位充实系统,包括第一气垫,第一气垫两端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垫,第一气垫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囊,第一气垫一侧黏贴连接有第三气垫,第三气垫两端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四气垫,第三气垫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囊,第一气垫与第三气垫底端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第二气垫与第四气垫、第一气垫与第三气垫均通过第一软管相连通,第一气垫与第一气囊、第一气垫与第二气垫、第三气垫与第二气囊均通过第二软管相连通,且第二软管上设置有控制阀门,第二气垫的上方放置固位枕垫,第四气垫和第二气垫相靠近的位置选择性的放置上部靠垫,第一气垫和第三气垫相靠近的位置选择性的放置下部靠垫。优选的,第一气垫、第二气垫、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均设置有放气阀。优选的,第一气垫一侧并列设置有两个第三气垫,且第三气垫与第一气垫垂直设置。优选的,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为圆柱体结构。优选的,第一气垫与第三气垫顶部为横向波浪形结构。优选的,固位枕垫的形状为曲形。优选的,下部靠垫包括左部三角靠垫、中部三角靠垫和右部三角靠垫,左部三角靠垫、中部三角靠垫和右部三角靠垫之间分别为独立结构,相邻界面可以无缝贴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体位充实系统,结构简单,方便实用,通过设置第二气垫,可以防止人翻滚出气垫,通过设置控制阀门,可以在需要时调节两第二气垫升起,通过设置第一气囊,可以将第一气垫抬升,从而将人的背部抬起,方便病人进食,通过设置第二气囊,可以将第三气垫抬起,从而将第三气垫抬升,从而将人的腿部抬起,促使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通过设置两个第三气垫,可以单独将病人的某一条腿抬升,通过将第一气垫与第三气垫顶部设置成横线波浪线结构,可以增加人体背部的空气流通,可以通过设置橡胶垫,可以使整体设备稳固放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气囊充气后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气囊充气后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右视图;图4为本技术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下部靠垫的中部截面侧视图。图中:1第一气垫、2第二气垫、3第一气囊、4第三气垫、5第四气垫、6第二气囊、7第一软管、8第二软管、9控制阀门、10橡胶垫、11固位枕垫、12上部靠垫、13下部靠垫、131左部三角靠垫、132中部三角靠垫、133右部三角靠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体位充实系统,包括第一气垫1,第一气垫1两端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垫2,通过设置第二气垫2,可以防止人翻滚出气垫,第一气垫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囊3,通过设置第一气囊3,可以将第一气垫1抬升,从而将人的背部抬起,方便病人进食,第一气囊3为圆柱体结构,第一气垫1一侧黏贴连接有第三气垫4,第一气垫1一侧并列设置有两个第三气垫4,且第三气垫4与第一气垫1垂直设置,通过设置两个第三气垫4,可以单独将病人的某一条腿抬升,第三气垫4两端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四气垫5,第一气垫1与第三气垫4顶部为横向波浪形结构,通过将第一气垫1与第三气垫4顶部设置成横线波浪线结构,可以增加人体背部的空气流通,第三气垫4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囊6,通过设置第二气囊6,可以将第三气垫4抬起,从而将第三气垫4抬升,从而将人的腿部抬起,促使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第二气囊6为圆柱体结构,第一气垫1与第三气垫4底端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10,可以通过设置橡胶垫10,可以使整体设备稳固放置,第一气垫1、第二气垫2、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6均设置有放气阀,第二气垫2与第四气垫5、第一气垫1与第三气垫4均通过第一软管7相连通,第一气垫1与第一气囊6、第一气垫1与第二气垫2、第三气垫4与第二气囊6均通过第二软管8相连通,且第二软管8上设置有控制阀门9,通过设置控制阀门9,可以在需要时调节气体进入第二气垫2、第一气囊3与第二气囊6,第二气垫2的上方放置固位枕垫11,固位枕垫11的形状为曲形,可以更好的对病人固位,给其舒适感,第四气垫5和第二气垫2相靠近的位置选择性的放置上部靠垫12,第一气垫1和第三气垫4相靠近的位置选择性的放置下部靠垫13,下部靠垫13包括左部三角靠垫131、中部三角靠垫132和右部三角靠垫133,左部三角靠垫131、中部三角靠垫132和右部三角靠垫133之间分别为独立结构,相邻界面可以无缝贴合,左部三角靠垫131、中部三角靠垫132和右部三角靠垫133均可以单独使用,在病人侧卧、躺卧的时候,发挥舒适感的作用。工作原理:使用时,将第一气垫充1入气体,调节控制阀门9使气体进入第二气垫2,使两侧第二气垫2和第四气垫5升起,调节控制阀门9,控制气体进入第一气囊3的量,使第一气垫1提升到需要高度,调节控制阀门9控制气体进入第二气囊6的量,使第三气垫4提升到需要高度,病人仰卧的时候,利用固位枕垫11,实现位置的固位,更加有舒适感,病人侧卧或者仰卧不方便的时候,利用左部三角靠垫131、中部三角靠垫132和右部三角靠垫133单独或者配合使用,更加有利于病人的姿势舒适感。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体位充实系统,包括第一气垫(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垫(1)两端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垫(2),所述第一气垫(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囊(3),所述第一气垫(1)一侧黏贴连接有第三气垫(4),所述第三气垫(4)两端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四气垫(5),所述第三气垫(4)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囊(6),所述第一气垫(1)与第三气垫(4)底端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10),所述第二气垫(2)与第四气垫(5)、第一气垫(1)与第三气垫(4)均通过第一软管(7)相连通,所述第一气垫(1)与第一气囊(3)、第一气垫(1)与第二气垫(2)、第三气垫(4)与第二气囊(6)均通过第二软管(8)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软管(8)上设置有控制阀门(9),所述第二气垫(2)的上方放置固位枕垫(11),所述第四气垫(5)和第二气垫(2)相靠近的位置选择性的放置上部靠垫(12),所述第一气垫(1)和第三气垫(4)相靠近的位置选择性的放置下部靠垫(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体位充实系统,包括第一气垫(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垫(1)两端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垫(2),所述第一气垫(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气囊(3),所述第一气垫(1)一侧黏贴连接有第三气垫(4),所述第三气垫(4)两端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第四气垫(5),所述第三气垫(4)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气囊(6),所述第一气垫(1)与第三气垫(4)底端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垫(10),所述第二气垫(2)与第四气垫(5)、第一气垫(1)与第三气垫(4)均通过第一软管(7)相连通,所述第一气垫(1)与第一气囊(3)、第一气垫(1)与第二气垫(2)、第三气垫(4)与第二气囊(6)均通过第二软管(8)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软管(8)上设置有控制阀门(9),所述第二气垫(2)的上方放置固位枕垫(11),所述第四气垫(5)和第二气垫(2)相靠近的位置选择性的放置上部靠垫(12),所述第一气垫(1)和第三气垫(4)相靠近的位置选择性的放置下部靠垫(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位充实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雪雯陈巧如张彦萍黄雪琴
申请(专利权)人:叶雪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