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消浪型绿化墙,属一种绿化墙结构,绿化墙包括第一挡土块、第二挡土块与第三挡土块,第一挡土块、第二挡土块、第三挡土块的侧边缘均具有凸起与凹槽;第一挡土块具有两个通孔,且其中一个通孔的侧面还与侧面孔相连通;第二挡土块具有两个通孔,且通孔的内部套装有植生袋;第三挡土块具有一个通孔,通孔的内部套装有植生袋;第一挡土块、第二挡土块与第三挡土块并排拼接重叠形成绿化墙。通过将绿化墙设计为第一挡土块、第二挡土块与第三挡土块并排拼接且分层重叠的结构,使得绿化墙结构的下部可适于鱼类及水藻类生物生长,中上部可用于种植植物形成绿化,块体本身也具有抗压强度和抗冲击能力,从而形成优质的水岸挡土结构。
Ecological wave dissipation green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态消浪型绿化墙
本技术涉及一种绿化墙结构,更具体的说,本技术主要涉及一种生态消浪型绿化墙。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水生态环境整治领域内采用的挡土块部分无法栽种植物或者种植的植物不容易存活,或者是加筋土结构,施工时需要开挖面的从而造成墙体结构不稳定,更无法适应部分鱼类生长,且容易造成水质的二次污染,更无法抑制蓝藻、血吸虫等生物的生长;其次,针对水运航道工程领域,传统的浆砌块石以及混凝土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态要求,因此有必要针对此类生态墙体的结构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生态消浪型绿化墙,以期望解决现有技术中同类生态墙体结构不稳定,不利于水草及鱼类生长,容易造成水质二次污染等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生态消浪型绿化墙,所述绿化墙包括第一挡土块、第二挡土块与第三挡土块,所述第一挡土块、第二挡土块、第三挡土块的侧边缘均具有用于并排拼接的凸起与凹槽;所述第一挡土块具有两个通孔,且其中一个通孔的侧面还与侧面孔相连通;所述第二挡土块具有两个通孔,且至少一个通孔的内部套装有植生袋;所述第三挡土块具有一个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套装有植生袋;所述第一挡土块、第二挡土块与第三挡土块并排拼接重叠形成所述绿化墙。作为优选,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绿化墙呈台阶状结构,所述第一挡土块、第二挡土块、第三挡土块均置于碎石底层上。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挡土块的通孔内填充有碎石体,所述第二挡土块与第三挡土块的植生袋内填充有种植土。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三挡土块置于第二挡土块上部,所述第二挡土块置于第一挡土块的上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之一是:通过将绿化墙设计为第一挡土块、第二挡土块与第三挡土块并排拼接且分层重叠的结构,使得绿化墙结构的下部可适于鱼类及水藻类生物生长,中上部可用于种植植物形成绿化,并且除了挡土块结构本身耐久外,块体本身也具有抗压强度和抗冲击能力,从而形成优质的水岸挡土结构,适于在园林、河流、边坡、堤坝、铁路、公路、航道、水岸、桥台等多种场所中安装使用,同时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态消浪型绿化墙结构简单,各类挡土块适于工业化生产,易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用于说明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用于说明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挡土块结构示意图;图3为用于说明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挡土块结构示意图;图4为用于说明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三挡土块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与图3的俯视图;图6为图4的俯视图;图中,1为第一挡土块、2为第二挡土块、3为第三挡土块、4为通孔、5为侧面孔、6为植生袋、7为碎石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参考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是一种生态消浪型绿化墙,该绿化墙包括第一挡土块1、第二挡土块2与第三挡土块3,并且第一挡土块1、第二挡土块2、第三挡土块3的侧边缘均具有用于并排拼接的凸起与凹槽,具体如图5与图6所示;此外,三个挡土块3的结构略有不同,具体如图2所示,第一挡土块1具有两个通孔4,且其中一个通孔4的侧面还与侧面孔5相连通,侧面孔5可便于鱼类与螺类产卵;如图3所示,第二挡土块2具有两个通孔4,且至少一个通孔4的内部套装有植生袋6;如图4所示,第三挡土块3具有一个通孔4,该通孔4的内部仍套装有植生袋6;并且,第一挡土块1、第二挡土块2与第三挡土块3并排拼接重叠形成所述绿化墙。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植生袋6可采用纳米材料制成,具有抗碱性、保水及蓄肥的作用。进一步的,使用中,前述第一挡土块1的通孔4内填充有碎石体7,第二挡土块2与第三挡土块3的植生袋6内填充有种植土;前述碎石体7可加强墙体固定,填充60-100mm块石亦可便于藻类繁衍,加强块体自重,提高结构稳定性,并且给水生动植物提供一个交换空间,相当于一道会呼吸的墙体。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绿化墙设计为第一挡土块1、第二挡土块2与第三挡土块3并排拼接且分层重叠的结构,使得绿化墙结构的下部可适于鱼类及水藻类生物生长,中上部可用于种植植物形成绿化,并且除了挡土块结构本身耐久外,块体本身也具有抗压强度和抗冲击能力,从而形成优质的水岸挡土结构,适于在园林、河流、边坡、堤坝、铁路、公路、航道、水岸、桥台等多种场所中安装使用。通过挡土块本体上部的植生袋结构,可使挡土块组成挡土墙后栽种植物,给挡土墙增加绿化效果,且更加适宜淡水鱼类的生长与繁殖,采用中性材质加工制成的挡土块不会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并通过适宜的添加剂亦可防止蓝藻及血吸虫的生长。优选的是,上述绿化墙最好如图1所示的设计为台阶状结构,以适应水岸的结构,并将前述组成绿化墙的第一挡土块1、第二挡土块2、第三挡土块3均置于碎石底层上,即前述的碎石底层呈斜坡状,并置于上述挡土块与碎石底层之间。另一方面,在结构组合上,可将并排的第三挡土块3置于并排的第二挡土块2上部,并排的第二挡土块2置于第一挡土块1的上部,使得最下部的第一挡土块1可适于鱼类及水藻类生物生长,中上部的第二挡土块2与第一挡土块1可用于种植植物形成绿化。此外,本技术还具有如下特点:1)为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开挖面不够,以及涉及征地问题,本技术的消浪型挡土块结合自身结构特点,解决了开挖面问题以及征地问题,更方便于施工。2)本技术能为鲤、鲫鱼等产粘性卵鱼类提供批量产卵场所,能够粘附大量的鱼卵,扩大产卵规模,提高幼鱼发生量,保护和恢复相关种类的渔业资源。3)绿化墙的挡土块在生产时加入木质醋酸纤维中和混凝土中的碱性,呈中性,不会造成水质二次污染。4)挡土块的生产材料中加入T-N09,有效抑制蓝藻爆发,加入灭螺纤维,有效杀死钉螺。5)绿化墙结构形成的鱼巢生态丁坝有利于各种水生物的附着和生存,鱼巢生态丁坝周围透水框架体内部的低紊流区域有利于水生物停留和吸附,强紊流带又提供给鱼类戏水空间,可以满足多种生物特性需求,生态效应明显。鱼巢生态丁坝坝头最大冲深、冲刷坑范围都有所减小,且冲刷坑有朝下游远离坝头方向移动的趋势,均有利于坝体的稳定。6)从结构方面考虑,后延无槽,使块体面板和加筋材料结合部分不易撕裂,有效保证结构的完整性以及稳定性。7)第一挡土块的块体设计为25公分厚,加强了块体自重,使结构更加稳定。第二挡土块的块体设计为20公分更利于水生植物生长,第三挡土块的块体的构造有利于压顶长绿化以及可以安装栏杆。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消浪型绿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化墙包括第一挡土块(1)、第二挡土块(2)与第三挡土块(3),所述第一挡土块(1)、第二挡土块(2)、第三挡土块(3)的侧边缘均具有用于并排拼接的凸起与凹槽;所述第一挡土块(1)具有两个通孔(4),且其中一个通孔(4)的侧面还与侧面孔(5)相连通;所述第二挡土块(2)具有两个通孔(4),且至少一个通孔(4)的内部套装有植生袋(6);所述第三挡土块(3)具有一个通孔(4),所述通孔(4)的内部套装有植生袋(6);所述第一挡土块(1)、第二挡土块(2)与第三挡土块(3)并排拼接重叠形成所述绿化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消浪型绿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化墙包括第一挡土块(1)、第二挡土块(2)与第三挡土块(3),所述第一挡土块(1)、第二挡土块(2)、第三挡土块(3)的侧边缘均具有用于并排拼接的凸起与凹槽;所述第一挡土块(1)具有两个通孔(4),且其中一个通孔(4)的侧面还与侧面孔(5)相连通;所述第二挡土块(2)具有两个通孔(4),且至少一个通孔(4)的内部套装有植生袋(6);所述第三挡土块(3)具有一个通孔(4),所述通孔(4)的内部套装有植生袋(6);所述第一挡土块(1)、第二挡土块(2)与第三挡土块(3)并排拼接重叠形成所述绿化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健健,
申请(专利权)人:顾健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