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2884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4: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包括炉体,其特征在于炉体底部由多块其内带空腔的导电铜瓦依次拼接成导电炉底,每个导电铜瓦上都设有进、出水口,进水口通过供水支管与塔式均流配水器相连通,出水口通过回水支管与冷却器进水主管相连通。通过若干块其内带空腔的导电铜瓦构成的矿热炉弧形炉底,再通过供水管与导电铜瓦空腔连通后,对炉底的导电铜瓦进行高效水冷,再通过塔式均流配水器,均匀地向各块导电铜瓦空腔输送流量、压力一致的冷却水,大大提高冷却效果、节约水资源,并可将变热的冷却水另作他用,充分利用该热能,降温后的水又可返回,以利循环利用,大大降低冷却成本,绿色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特别是一种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属于冷却系统设计制造

技术介绍
目前,直流电炉的底电极主要有导电炉底式、多触针式及钢柱式,这类电极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多采用风冷方式进行冷却。风冷方式虽然结构较为简单,但是冷却效果较差,同时,风冷对空间需求较高,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大型风冷设备,普通小厂房难以满足要求。另外,风冷方式无法对余热进行回收利用,造成能源浪费。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直流电炉的底电极采用风冷方式,所带来的冷却效果差,以及无法回收余热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本专利技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完成:一种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包括炉体,其特征在于炉体底部由多块其内带空腔的导电铜瓦依次拼接成导电炉底,每个导电铜瓦上都设有进、出水口,进水口通过供水支管与塔式均流配水器相连通,出水口与出水支管相连通,以便通过导电铜瓦组成导电炉底,并直接在铜瓦内使用冷却水进行冷却,提高冷却效果,同时便于回收由水带出的余热。所述出水管与冷却器相连通,或者与需要使用热水的设备相连通所述导电铜瓦自中心向周边设置三圈,第一圈为设于炉底中心的圆形导电铜瓦,第二圈围绕第一圈设为由多块扇形导电铜瓦围成的圆形,第三圈围绕第二圈设为由多块扇形导电铜瓦围成的圆形,以便通过三圈导电铜瓦构成向下凹的圆形导电炉底。所述第二圈的扇形导电铜瓦设为相互连接的四块,第三圈的扇形导电铜瓦设为相互连接的十六块。所述第一圈的圆形导电铜瓦底部设有与其空腔连通的二个进水口和二个出水口;第二圈、第三圈的每一块扇形导电铜瓦底部均设有与其空腔连通的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以便通过向空腔内输送冷却水对导电铜瓦进行直接冷却。所述塔式均流配水器,包括由竖直的上细管和下粗管组成的给水总管,上细管和下粗管分别通过对应的上、下水平连接管与上、下环形管内侧相连通,上、下环形管外侧分别与对应的且间隔设置的多根上供水支管和多根下供水支管相连通,多根上供水支管与对应的第二圈扇形导电铜瓦相连通,下供水支管与对应的第三圈扇形导电铜瓦相连通,并且上细管顶部设有两根顶供水支管,顶供水支管与第一圈的中心圆形导电铜瓦相连通,以便冷却水自下粗管进入向上细管供水的同时,将水流均匀分送至上、下各供水支管中,再通过节流孔板调节冷却水流量。所述给水总管的下粗管底端为进水端、上细管顶端为封闭端,下粗管与上细管之间通过上小下大的锥形管相连,以便均匀分配冷却水。所述上水平连接管、上环形管的管径均小于下水平连接管、下环形管的管径,以便均匀分配冷却水的同时,保证冷却水压力及流量一致。所述上、下供水支管的管径相同,并且每根供水支管的弯头数量及弯折角度均相同,以便进入导电铜瓦空腔中的冷却水流量及压力保持一致。所述上、下供水支管上设有节流孔板,该节流孔板包括设于供水支管上的两个法兰盘,以及设于两个法兰盘之间的其上设若干通孔的孔板,并且各个节流孔板的通孔数量、形状及大小均相同,以便通过通孔控制流经的冷却水流量和流速,使流经各个供水支管的冷却水流量及流速一致。所述上环形管及下环形管上设有压力表,用于检测水压。本专利技术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采用上述方案,可方便地通过若干块其内带空腔的导电铜瓦构成的矿热炉弧形炉底,以及通过供水管与导电铜瓦空腔连通后,即以水作为冷却介质对炉底的导电铜瓦进行有效水冷,再通过塔式均流配水器,均匀地向各块导电铜瓦空腔输送流量、压力一致的冷却水,大大提高冷却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并可对变热的冷却水另作他用,充分利用该热能,降温后的水又可返回,以利循环利用,大大降低冷却成本,更加绿色环保。实为一理想的炉底冷却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之结构图;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包括炉体1,该炉体1底部由多块其内带空腔的导电铜瓦依次拼接成弧形底11,每个导电铜瓦上都设有进、出水口,进水口通过供水支管与塔式均流配水器2相连通,出水口与出水支管4相连通,出水支管4与冷却器进水主管(图中没有给出)相连通,以对吸热后的冷却水进行冷却后,再返回利用,或者与需要使用热水的设备相连通,充分利用热水的热能,之后再将该水返回利用,实现水循环;通过导电铜瓦组成导电炉底,并直接向铜瓦空腔内输送冷却水进行冷却,提高冷却效果;所述导电铜瓦自中心向周边设置三圈,第一圈为设于炉底中心的一块圆形导电铜瓦14,第二圈围绕第一圈设为相互连接的由四块扇形导电铜瓦13围成的圆形,第三圈围绕第二圈设为相互连接的由十六块扇形导电铜瓦12围成的圆形;所述第一圈的圆形导电铜瓦14底部设有与其空腔连通的二个进水口和二个出水口;第二圈、第三圈的每一块扇形导电铜瓦13、12底部均设有与其空腔连通的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以便通过向空腔内输送冷却水对导电铜瓦进行直接冷却。所述塔式均流配水器2,包括由竖直的上细管23和下粗管21组成的给水总管,上细管23和下粗管21分别通过对应的上、下水平连接管24、29与上、下环形管25、28内侧相连通,上、下环形管25、28外侧分别与对应的且间隔设置的四根上供水支管26和十六根下供水支管27相连通,四根上供水支管26与对应的第二圈的四块扇形导电铜瓦13相连通,下供水支管27与对应的第三圈的十六块扇形导电铜瓦12相连通,并且上细管23顶部设有两根顶供水支管231,顶供水支管231与第一圈的中心圆形导电铜瓦14相连通,且上、下供水支管26、27上设有节流孔板3,以便冷却水自下粗管21进入流向上细管23供水的同时,将水流均匀分送至上、下各供水支管26、27中,再通过节流孔板3调节冷却水流量;所述给水总管的下粗管21底端为进水端、上细管23顶端为封闭端,下粗管21与上细管23之间通过上小下大的锥形管22相连,以便均匀分配冷却水;所述上水平连接管24、上环形管25的管径均小于下水平连接管29、下环形管28的管径,以便均匀分配冷却水的同时,保证冷却水压力及流量一致;所述上、下供水支管26、27的管径相同,并且每根供水支管的弯头数量及弯折角度均相同,以便进入导电铜瓦空腔中的冷却水流量及压力保持一致;所述节流孔板3包括设于供水支管上的两个法兰盘,以及设于两个法兰盘之间的其上设若干通孔的孔板,并且各个节流孔板的通孔数量、形状及大小均相同,以便通过通孔控制流经的冷却水流量和流速,使流经各个供水支管的冷却水流量及流速一致;所述上环形管25及下环形管28上设有压力表(图中没有给出),用于检测水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包括炉体,其特征在于炉体底部由多块其内带空腔的导电铜瓦依次拼接成导电炉底,每个导电铜瓦上都设有进、出水口,进水口通过供水支管与塔式均流配水器相连通,出水口通过回水支管与冷却器进水主管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包括炉体,其特征在于炉体底部由多块其内带空腔的导电铜瓦依次拼接成导电炉底,每个导电铜瓦上都设有进、出水口,进水口通过供水支管与塔式均流配水器相连通,出水口通过回水支管与冷却器进水主管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铜瓦自中心向周边设置三圈,第一圈为设于炉底中心的圆形导电铜瓦,第二圈围绕第一圈设为由多块扇形导电铜瓦围成的圆形,第三圈围绕第二圈设为由多块扇形导电铜瓦围成的圆形,构成圆形导电炉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圈的扇形导电铜瓦设为相互连接的四块,所述第三圈的扇形导电铜瓦设为相互连接的十六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圈的圆形导电铜瓦底部设有与其空腔连通的二个进水口和二个出水口;第二圈、第三圈的每一块扇形导电铜瓦底部均设有与其空腔连通的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热炉炉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式均流配水器,包括由竖直的上细管和下粗管组成的给水总管,上细管和下粗管分别通过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志宇张春生师家安王斌杨坤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