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热泵和家用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2809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4:0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集热泵和家用电器。该集热泵包括:导流件包括导流主体以及至少一个导流叶片,至少一个导流叶片设置于导流主体的外周壁上;加热件设置于导流件的外围,且沿导流主体的径向与导流叶片间隔设置;其中,导流叶片设置成使得水流沿导流主体的外周壁形成第一旋流,并进一步在加热件和导流叶片之间的间隙内形成第二旋流,第一旋流的速度方向和第二旋流的速度方向在垂直于导流主体的轴向的参考面上的投影互为反向,第二旋流用于携载加热件上聚集的气泡。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提供的集热泵能够避免加热件发生干烧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热泵和家用电器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集热泵和家用电器。
技术介绍
现如今许多家庭已经配备了洗碗机,洗碗机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自动清洗餐具设备。其通常具有洗涤、消毒、烘干等功能,为了有效地融油和除菌,往往需要将洗涤的水温加热到一定温度,因此需要在水泵内或者其它洗碗机底部空间内增加加热件。现代洗碗机越来越紧凑化的设计往往要求泵和件做成一体结构,形成集热泵的结构需求。而现有集热泵中进入的水流常携带有大量的气泡或在进入集热泵内时产生许多气泡,以及集热泵内的结构使得气泡聚集于加热件上与水流接触的死区内,而由于气泡内空气的导热性能比水的导热性能差很多,加热件上易形成干烧现象,进而烧坏加热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集热泵和家用电器,以解决集热泵内加热件上易形成干烧现象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集热泵该集热泵包括:导流件包括导流主体以及至少一个导流叶片,至少一个导流叶片设置于导流主体的外周壁上;加热件设置于导流件的外围,且沿导流主体的径向与导流叶片间隔设置;其中,导流叶片设置成使得水流沿导流主体的外周壁形成第一旋流,并进一步在加热件和导流叶片之间的间隙内形成第二旋流,第一旋流的速度方向和第二旋流的速度方向在垂直于导流主体的轴向的参考面上的投影互为反向,第二旋流用于携载加热件上聚集的气泡。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叶片,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叶片沿所述导流主体的周向彼此间隔且旋绕设置于所述导流主体的外周壁上。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叶片包括第一导流段,所述第一导流段与所述导流主体的外周壁连接所形成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的中心线的切向与所述导流主体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在从所述导流件的入水侧至出水侧的方向上逐渐增加,以使得所述第一导流段朝向所述入水侧的一侧形成第一凹面,背离所述入水侧的另一侧形成第一凸面,进而所述水流沿所述第一凹面流动形成所述第一旋流,并进一步形成从所述第一凹面的一侧流向所述第一凸面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旋流。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叶片还包括第二导流段,所述第二导流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段的上游,所述第二导流段与所述导流主体的外周壁连接所形成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的中心线的切向与所述导流主体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第一预设角度,所述第一预设角度的范围为0至10°。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叶片包括第三导流段,所述第三导流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段的下游,所述第三导流段与所述导流主体的外周壁连接所形成第三连接面,所述第三连接面的中心线的切向与所述导流主体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在所述入水侧至所述出水侧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以使得所述第三导流段朝向所述入水侧的一侧形成第二凸面,背离所述入水侧的另一侧形成第二凹面;或所述第三连接线的切向与所述导流主体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第二预设角度。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段、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三导流段依次连接且平滑过渡。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流主体的入水侧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的径向尺寸在远离所述导流主体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平滑过渡,且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导流主体的一端平滑过渡连接;和/或所述导流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流主体的出水侧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径向尺寸在远离所述导流主体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平滑过渡,且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导流主体的另一端平滑过渡连接。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包括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所述集热泵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入水侧的进口接管和设置于所述出水侧的出口端盖,所述进口接管包括接管主体和第一支架,所述接管主体设置有进水通道,所述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进水通道内,所述出口端盖包括端盖主体和第二支架,所述端盖主体设置有出水通道,所述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出水通道内,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上。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进水通道在所述导流主体的轴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以形成第一重叠区域,所述进水通道在第一重叠区域内的径向尺寸沿从所述进水端到所述出水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且平滑过渡;和/或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出水通道在所述导流主体的轴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以形成第二重叠区域,所述出水通道在第二重叠区域内的径向尺寸沿从所述进水端到所述出水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平滑过渡。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呈筒状,且设置有导流通道,所述加热件由所述进口接管和所述出口端盖夹持固定,以使得所述导流通道连通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出水通道。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接管主体包括第一管体和设置于第一管体外周的第一连接台,所述第一管体具有所述进水通道;所述端盖主体包括第二管体和设置于第二管体外周的第二连接台,所述第二管体具有所述出水通道;其中,所述加热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密封配合,且所述加热件夹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台和所述第二连接台之间。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集热泵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加热件嵌套设置,所述套筒的一端压持于所述第一连接台上,所述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台连接。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套筒包括第三管体、卡接板和连接板,所述卡接板与所述第三管体的一端的内周壁连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三管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卡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台对位卡设,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加热件嵌套设置,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台固定连接,使得所述卡接板压持固定所述进口接管和所述加热件于所述出口端盖上。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为厚膜发热管、金属发热管、石英发热管和电阻发热管中的一种。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集热泵进一步包括泵壳、叶轮和驱动电机,所述泵壳设置于所述出水侧,且具有泵送通道,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泵送通道内,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所述泵壳外部,并驱动所述叶轮旋转,其中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导流叶片的旋绕方向互为反向;或所述叶轮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导流叶片的旋绕方向相同。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家用电器。该家用电器包括上述集热泵。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集热泵和加热装置。通过设置特定结构的导流件,使得在加热件和导流叶片之间的间隙内形成第二旋流,进而第二旋流在加热件表面旋绕,以将聚集于加热件表面的气泡在第二旋流的作用下被携带出,从而使得气泡难以停留在加热件表面,避免加热件发生干烧的现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集热泵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集热泵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集热泵中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导流件中导流叶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热泵,其特征在于,包括:/n导流件,包括导流主体以及至少一个导流叶片,所述至少一个导流叶片设置于所述导流主体的外周壁上;/n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导流件的外围,且沿所述导流主体的径向与所述导流叶片间隔设置;/n其中,所述导流叶片设置成使得水流沿所述导流主体的外周壁形成第一旋流,并进一步在所述加热件和所述导流叶片之间的间隙内形成第二旋流,所述第一旋流的速度方向和所述第二旋流的速度方向在垂直于所述导流主体的轴向的参考面上的投影互为反向,所述第二旋流用于携载所述加热件上聚集的气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热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流件,包括导流主体以及至少一个导流叶片,所述至少一个导流叶片设置于所述导流主体的外周壁上;
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导流件的外围,且沿所述导流主体的径向与所述导流叶片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导流叶片设置成使得水流沿所述导流主体的外周壁形成第一旋流,并进一步在所述加热件和所述导流叶片之间的间隙内形成第二旋流,所述第一旋流的速度方向和所述第二旋流的速度方向在垂直于所述导流主体的轴向的参考面上的投影互为反向,所述第二旋流用于携载所述加热件上聚集的气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叶片,至少两个所述导流叶片沿所述导流主体的周向彼此间隔且旋绕设置于所述导流主体的外周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叶片包括第一导流段,所述第一导流段与所述导流主体的外周壁连接所形成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具有第一中心线,第一中心线的切向与所述导流主体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在从所述导流件的入水侧至出水侧的方向上逐渐增加,以使得所述第一导流段朝向所述入水侧的一侧形成第一凹面,背离所述入水侧的另一侧形成第一凸面,进而所述水流沿所述第一凹面流动形成所述第一旋流,并进一步形成从所述第一凹面的一侧流向所述第一凸面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旋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叶片还包括第二导流段,所述第二导流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段的上游,所述第二导流段与所述导流主体的外周壁连接所形成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具有第二中心线,所述第二中心线的切向与所述导流主体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第一预设角度,以使得所述水流相对所述第二中心线的切向以无冲角的姿态进入所述第二导流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叶片包括第三导流段,所述第三导流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导流段的下游,所述第三导流段与所述导流主体的外周壁连接所形成第三连接面,所述第三连接面具有第三中心线,所述第三中心线的切向与所述导流主体的轴向之间的夹角在所述入水侧至所述出水侧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以使得所述第三导流段朝向所述入水侧的一侧形成第二凸面,背离所述入水侧的另一侧形成第二凹面;或
所述第三中心线的切向与所述导流主体的轴向之间的夹角为第二预设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段、所述第一导流段和所述第三导流段依次连接且平滑过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流主体的入水侧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的径向尺寸在远离所述导流主体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平滑过渡,且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导流主体的一端平滑过渡连接;和/或
所述导流件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导流主体的出水侧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径向尺寸在远离所述导流主体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平滑过渡,且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导流主体的另一端平滑过渡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小文胡斯特戴龙珍刘日超谭发刚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