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沉淀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52556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沉淀池系统,包括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沉淀池设置有隔墙,隔墙将沉淀池的下部分形成搅拌部和污泥接收部,搅拌部设置有第二搅拌装置,第二搅拌装置的转轴为中空结构,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之间通过初絮凝废水输出管连通,初絮凝废水输出管的输出端位于第一开口处,污泥接收部的下部分设置有第一排泥管,搅拌部的下部分设置有第二排泥管,上部分设置有出水管。该高效沉淀池系统通过在沉淀池设置隔墙,将沉淀池的下部分形成搅拌部和污泥接收部,这个设计极大程度的减少了沉淀池的搅拌空间,生产的沉淀物达到一定量后,会自动加入到另外的空间内,避免了沉降后的污染物进行过多多余的搅拌,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沉淀池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沉淀池系统。
技术介绍
污水处理,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而沉淀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沉淀池根据不同的工作方式分为多种种类。絮凝沉淀池,将絮凝剂加入废水中,并进行搅拌,再进行固液分离,以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去除,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沉淀池之一。而目前该类的沉淀池在搅拌的过程中,会对已经沉降污染物进行过多多余的搅拌,会产生过多的无用功,使得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了一种高效沉淀池系统,能够大幅度的减少了多余的搅拌,增加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沉淀池系统,包括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絮凝反应池设置有废水输入管、无机絮凝剂输入道管、阳离子聚合物输入管和第一搅拌装置,所述沉淀池设置有隔墙,所述隔墙的高度低于沉淀池的高度,所述隔墙将沉淀池的下部分形成搅拌部和污泥接收部,所述搅拌部设置有第二搅拌装置,所述第二搅拌装置的转轴为中空结构,且顶端具有第一开口,下端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之间通过初絮凝废水输出管连通,所述初絮凝废水输出管的输入端位于絮凝反应池,输出端位于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一开口处还设置有阴离子聚合物输入管,所述污泥接收部的下部分设置有第一排泥管,所述搅拌部的下部分设置有第二排泥管,上部分设置有出水管。进一步的,所述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相邻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口形成为漏斗状。进一步的,所述初絮凝废水输出管的输出端形成为弧形状,该弧形状的圆心靠近第二搅拌装置的轴心,且初絮凝废水输出管的输出方向与第二搅拌装置的转动方向同向。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装置的下端具有转动桨。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转动桨的侧面上,且该侧面为位于第二搅拌装置的转动方向的一侧。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桨的底面设置有刮泥耙。进一步的,所述污泥接收部的下部分设置有刮泥装置。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的上部分设置有导水槽,所述导水槽构成环状结构,所述出水管设置在导水槽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高效沉淀池系统通过在沉淀池设置隔墙,将沉淀池的下部分形成搅拌部和污泥接收部,这个设计极大程度的减少了沉淀池的搅拌空间,即搅拌部,生产的沉淀物达到一定量后,会自动加入到另外的空间内,即污泥接收部,避免了沉降后的污染物进行过多多余的搅拌,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沉淀池系统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沉淀池系统的第一侧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沉淀池系统的第二侧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絮凝反应池;11、第一搅拌装置;2、沉淀池;21、隔墙;22、搅拌部;23、污泥接收部;24、第二搅拌装置;241、第一开口;242、第二开口;243、转动桨;244、刮泥耙;25、刮泥装置;26、导水槽;31、废水输入管;32、无机絮凝剂输入道管;33、阳离子聚合物输入管;34、初絮凝废水输出管;35、阴离子聚合物输入管;36、第一排泥管;37、第二排泥管;38、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如图1-3所示,一种高效沉淀池系统,包括絮凝反应池1和沉淀池2,絮凝反应池1设置有废水输入管31、无机絮凝剂输入道管32、阳离子聚合物输入管33和第一搅拌装置11,沉淀池2设置有隔墙21,隔墙21的高度低于沉淀池2的高度,隔墙21将沉淀池2的下部分形成搅拌部22和污泥接收部23,搅拌部22设置有第二搅拌装置24,第二搅拌装置24的转轴为中空结构,且顶端具有第一开口241,下端具有第二开口242,絮凝反应池1与沉淀池2之间通过初絮凝废水输出管34连通,初絮凝废水输出管34的输入端位于絮凝反应池1,输出端位于第一开口241处,第一开口241处还设置有阴离子聚合物输入管35,污泥接收部23的下部分设置有第一排泥管36,搅拌部22的下部分设置有第二排泥管37,上部分设置有出水管38。在该沉淀池系统中,将废水原水通过废水输入管31加入到絮凝反应池1中,并通过无机絮凝剂输入道管32和阳离子聚合物输入管33分别将无机絮凝剂和阳离子聚合物加入到絮凝反应池1中。其中,无机絮凝剂可以是铝盐、铁盐、氯化钙、熟石灰等无机盐物质,阳离子聚合物为阳离子单体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阳离子单体可以是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基酯的酸盐。废水原水、无机絮凝剂和阳离子聚合物在絮凝反应池1中被第一搅拌装置11搅拌混合,形成初絮凝废水。无机絮凝剂与阳离子聚合物进行电荷中和,形成小粒径且密度高的絮凝物。混合后的初絮凝废水,随后通过初絮凝废水输出管34加入到沉淀池2中,初絮凝废水输出管34的输出端位于第一开口241处,初絮凝废水流出至第二搅拌装置24的上端的第一开口241。同时通过阴离子聚合物输入管35将阴离子聚合物加入到沉淀池2中,阴离子聚合物输入管35的输出端也位于第一开口241处,阴离子聚合物同样流出至第二搅拌装置24的上端的第一开口241。其中,阴离子聚合物为阴离子单体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阴离子单体可以是丙烯酸。初絮凝废水和阴离子聚合物通过中空的第二搅拌装置24的转轴流入到沉淀池2的搅拌部22的底部。初絮凝废水和阴离子聚合物在搅拌部22的底部被第二搅拌装置24搅拌混合,形成鹅卵石状的絮凝体,并在搅拌部22的底部构成污泥床。废水中的污染物在污泥床中聚集,澄清的水从中分离,并上升至沉淀池2的上部分,通过出水管38排出,而污泥床随着时间的进行会越来越高,高处部分的污泥床通过第二搅拌装置24的叶片剪切,形成小颗粒的鹅卵石状物体,当污泥床的高度高于隔墙21时,污泥床的最上端的小颗粒的鹅卵石状物体会滑落到污泥接收部23中,并通过污泥接收部23的第一排泥管36排出。而位于搅拌部22的底部的污泥床在完成当次废水处理流程后或者定期的进行处理,通过搅拌部22的第二排泥管37排出。这个设计极大程度的减少了沉淀池的搅拌空间,即搅拌部22,生产的沉淀物达到一定量后,会自动加入到另外的空间内,即污泥接收部23,避免了沉降后的污染物进行过多多余的搅拌。将絮凝反应池1和沉淀池2相邻地设置,能够控制初絮凝废水输出管34的长度,避免初絮凝废水输出管34的长度过长,避免意外的产生堵塞,同时也能方便管理絮凝反应池1和沉淀池2。第一开口241形成为漏斗状,即将第二搅拌装置24的上端的开口位置增大,能够便于初絮凝废水和阴离子聚合物顺利地加入到第二搅拌装置24的中空结构中,并顺利地从第二开口242流出到搅拌部22的底部。并将初絮凝废水输出管34的输出端形成为弧形状,该弧形状的圆心靠近第二搅拌装置24的轴心,且初絮凝废水输出管34的输出方向与第二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絮凝反应池设置有废水输入管、无机絮凝剂输入道管、阳离子聚合物输入管和第一搅拌装置,所述沉淀池设置有隔墙,所述隔墙的高度低于沉淀池的高度,所述隔墙将沉淀池的下部分形成搅拌部和污泥接收部,所述搅拌部设置有第二搅拌装置,所述第二搅拌装置的转轴为中空结构,且顶端具有第一开口,下端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之间通过初絮凝废水输出管连通,所述初絮凝废水输出管的输入端位于絮凝反应池,输出端位于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一开口处还设置有阴离子聚合物输入管,所述污泥接收部的下部分设置有第一排泥管,所述搅拌部的下部分设置有第二排泥管,上部分设置有出水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所述絮凝反应池设置有废水输入管、无机絮凝剂输入道管、阳离子聚合物输入管和第一搅拌装置,所述沉淀池设置有隔墙,所述隔墙的高度低于沉淀池的高度,所述隔墙将沉淀池的下部分形成搅拌部和污泥接收部,所述搅拌部设置有第二搅拌装置,所述第二搅拌装置的转轴为中空结构,且顶端具有第一开口,下端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絮凝反应池与沉淀池之间通过初絮凝废水输出管连通,所述初絮凝废水输出管的输入端位于絮凝反应池,输出端位于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一开口处还设置有阴离子聚合物输入管,所述污泥接收部的下部分设置有第一排泥管,所述搅拌部的下部分设置有第二排泥管,上部分设置有出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反应池和沉淀池相邻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沉淀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形成为漏斗状。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相荣郑旺生范儒安勾清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乌浦萨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