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2046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及装置。所述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包括MCU控制芯片、通信电路、功率采集电路及功率控制电路;功率采集电路采集待测电器的实时功率,并将实时功率发送至MCU控制芯片;MCU控制芯片接收所述实时功率,根据实时功率生成调节电压,并将调节电压发送至功率控制电路;功率控制电路接收调节电压,并根据调节电压输出目标功率电压至所述待测电器。通过上述方式,MCU控制芯片通过功率采集电路得到的实时功率生成调节电压,并将调节电压发送至功率控制电路从而实现对加热功率的及时调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家用小型加热器无法及时调控加热功率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及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及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物联网可以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将各种日常用品连接到网络,方便人们的生活。目前,家用小型加热器作为十分便捷的小电器应用广泛,例如在寒冷的季节使用湿巾时温度低,接触到皮肤时用户会感到不适,可以使用湿巾加热器通过发热片给湿巾加热,随时抽出的湿巾都是温热的,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舒适感。但是这种家用小型加热器只是偶尔使用,如果一直保持开启状态会较为费电,最好能在需要使用才启动家用小型加热器。同时对家用小型加热器的加热控制主要是通过持续加热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不能及时对加热功率进行调控。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及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家用小型加热器无法及时调控加热功率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所述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包括MCU控制芯片、通信电路、功率采集电路及功率控制电路;>所述功率采集电路、所述通信电路以及所述功率控制电路均与所述MCU控制芯片连接;其中,所述功率采集电路,用于采集待测电器的实时功率,并将所述实时功率发送至所述MCU控制芯片;所述MCU控制芯片,用于接收所述实时功率,根据所述实时功率生成调节电压,并将所述调节电压发送至所述功率控制电路;所述功率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调节电压,并根据所述调节电压输出目标功率电压至所述待测电器。优选地,所述通信电路包括通信芯片和晶振电路;其中,所述通信芯片的公共接地端接地,所述通信芯片的电源电流端与所述MCU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输出端连接,所述通信芯片的电源电流端还与所述MCU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输出端连接,所述通信芯片的天线端连接射频天线,所述通信芯片的外接晶振端与所述晶振电路的晶振信号输出端连接。优选地,所述功率控制电路包括负载开关控制芯片;其中,所述负载开关控制芯片的漏极端与所述待测电器的加热模块连接,所述负载开关控制芯片的栅极端与所述MCU控制芯片的第三输入输出端连接。优选地,所述功率控制电路还包括驱动三极管、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其中,所述驱动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MCU主控制芯片的第三输入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驱动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负载开关控制芯片的栅极端连接,所述驱动三极管的集电极还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负载开关控制芯片的源极端连接。优选地,所述功率控制电路还包括接线端子及工作电流反馈电路;其中,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与所述工作电流反馈电路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与所述负载开关控制芯片的漏极端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三端和所述接线端子的第四端接地。优选地,所述工作电流反馈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及第一电容;其中,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还与所述MCU控制芯片的第四输入输出端。优选地,所述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还包括显示电路;所述显示电路与所述MCU控制芯片连接;其中,所述显示电路包括数码管显示驱动芯片和数码管,所述数码管的扫描端和所述数码管的栅极端与所述数码管显示驱动芯片连接,所述数码管的电源端与所述MCU控制芯片的第五输入输出端连接,所述数码管的系统时钟端与所述MCU控制芯片的第六输入输出端连接。优选地,所述功率采集电路包括电压采集电路,所述电压采集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一二极管及第二电容;其中,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待测电器的加热模块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还与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MCU控制芯片连接。优选地,所述功率采集电路还包括电流采集电路,所述电流采集电路包括第三运算放大器、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二极管及第三电容;其中,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待测电器的加热模块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还与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MCU控制芯片连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装置,所述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装置包括如上文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包括MCU控制芯片、通信电路、功率采集电路及功率控制电路;/n所述功率采集电路、所述通信电路以及所述功率控制电路均与所述MCU控制芯片连接;其中,/n所述功率采集电路,用于采集待测电器的实时功率,并将所述实时功率发送至所述MCU控制芯片;/n所述MCU控制芯片,用于接收所述实时功率,根据所述实时功率生成调节电压,并将所述调节电压发送至所述功率控制电路;/n所述功率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调节电压,并根据所述调节电压输出目标功率电压至所述待测电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包括MCU控制芯片、通信电路、功率采集电路及功率控制电路;
所述功率采集电路、所述通信电路以及所述功率控制电路均与所述MCU控制芯片连接;其中,
所述功率采集电路,用于采集待测电器的实时功率,并将所述实时功率发送至所述MCU控制芯片;
所述MCU控制芯片,用于接收所述实时功率,根据所述实时功率生成调节电压,并将所述调节电压发送至所述功率控制电路;
所述功率控制电路,用于接收所述调节电压,并根据所述调节电压输出目标功率电压至所述待测电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电路包括通信芯片和晶振电路;
其中,所述通信芯片的公共接地端接地,所述通信芯片的电源电流端与所述MCU控制芯片的第一输入输出端连接,所述通信芯片的电源电流端还与所述MCU控制芯片的第二输入输出端连接,所述通信芯片的天线端连接射频天线,所述通信芯片的外接晶振端与所述晶振电路的晶振信号输出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控制电路包括负载开关控制芯片;
其中,所述负载开关控制芯片的漏极端与所述待测电器的加热模块连接,所述负载开关控制芯片的栅极端与所述MCU控制芯片的第三输入输出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控制电路还包括驱动三极管、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
其中,所述驱动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MCU主控制芯片的第三输入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驱动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负载开关控制芯片的栅极端连接,所述驱动三极管的集电极还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负载开关控制芯片的源极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控制电路还包括接线端子及工作电流反馈电路;
其中,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与所述工作电流反馈电路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端与所述负载开关控制芯片的漏极端连接,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三端和所述接线端子的第四端接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加热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电流反馈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及第一电容;
其中,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端还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还与所述MCU控制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沃信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