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工光纤适配器以及双工光纤连接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51789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双工光纤适配器,包含光纤连接器组件、壳体、位于壳体内的连接埠。壳体的一端具有开口以分别固定光纤连接器组件,另一端具有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接收光纤连接器的套圈。当光纤连接器插入适配器且光纤连接器组件耦接至配对光纤连接器时,套圈分别接合该对连接埠,且各耦接套圈接合配对光纤连接器的连接埠,以通过适配器在光纤连接器及配对光纤连接器之间建立极性互换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双工光纤连接器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工光纤适配器以及双工光纤连接器系统
本技术揭露一种适配器,特别是指一种利用光学连接的双工光纤适配器以及双工光纤连接器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云端用户不断增长的运算需求,产生了大量来自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等边缘运算设备的数据,并使5G网络的初期服务、超大规模架构、主机代管架构和就地部署架构快速地发展,而随着对依赖于边缘数据中心服务需求的提高,创建了与最终用户或设备更近的新数据中心。对于数据中心而言,无论是新建的还是由网络升级的,都需要正确的电缆基础结构才能在数据中心内成功交付应用程序。布线基础设施必须可靠、易于安装、模块化、具有可调变性的,且能够适应变化并可具有扩展性,以支持数据中心的扩张。通常而言,电缆基础结构将数据中心中的流量模式端点和中间点连接到路由器、互连交换机、存取交换机、服务器、SAN交换机及储存器。在数据中心使用的电缆类型中,可符合支持协议标准的高速网络接口和高数据速率的电缆类型为光纤电缆。通常在安装光缆时,作为预连接器的光缆可利用卡扣型态的连接器,以机械连接的方式在对准芯光纤后彼此连接,以实现有效的光传输,其中,所述的连接器由电缆、套圈、连接器主体和耦合件组成。在常见的Lucent连接器(LC)、方形连接器(SC)及MPO连接器的光纤电缆连接器中,以LC双工光纤连接器为例,其具有一对的多模光纤(MMF)或一对的单模光纤(SMF)光纤连接器,且所述的一对光纤连接器各在光纤的两端,以相反的两个方向发送数据,举例来说,LC双工光纤连接器上的发送信号(Tx)端口和接收器(Rx)端口必须始终分别地连接到相应LC双工光纤连接器上的接收器(Rx)端口和发送信号(Tx)端口。而所谓的极性指的是光信号通过光纤的方向,举例来说,在应用于单通道收发器(例如10G或25GSFP)或波长多工器(例如CWDM4,SWDM4或BiDi)时,LC双工光纤连接器可设置在同一对光纤上,并利用LC双工光纤转接器来连接。LC双工光纤转接器连接并对准于LC双工光纤电缆的两个连接器,光纤连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每个光纤芯线都精确的对准,而对齐的方式受到每个连接器中的插芯和每个转接器中的对齐端口的影响,两个连接器插芯分别装在转接器端口大约中点的位置。随着新数据中心的建立和现有数据中心的升级,安装过程中不良的光纤连接对准和/或光缆交叉的问题已经增加。通常来说,在数据中心中会连接多个转接器和光纤段,且所使用的转接器的极性在部署期间不仅会改变一次,还可能会改变数次。当需要切换极性时,通常会重新连接转接器。然而,这样的手动过程相当耗时,且会提高人为错误的风险,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会需要特殊的工具才能完成。错误的连接会导致光纤纤芯的无法准确地对准,使得信号的质量下降、设备损坏或信号无法传输等问题。而且,光纤极性的每一次改变,都需要对转接器进行手动的调整,因而进一步地增加了光纤芯线不精确对准的风险。另外,光纤极性的多次改变,使得安装者必须仔细检查转接器的两侧,以确保所需的极性是否正确地连接,这样的步骤又进一步延长了安装所需的时间。且,当光纤转接器需要旋转180度并重新接合的情况下,安装者检查的负担变得更加吃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工光纤适配器及一种光纤系统及一种准备光纤组件的方法。在一实施例中,双工光纤适配器包含一对光纤连接器组件、一壳体和一对连接埠。该对光纤连接器组件耦接至一配对光纤连接器,该光纤连接器组件包含一光纤组件,该光纤组件具有一光纤芯、一耦接套圈,一连接套圈及一稳定件,其中,该耦接套圈及该连接套圈分别向外突出地固定连接于该稳定件的相对两端,该光纤芯位于一中轴内。该壳体的一端具有一对开口,该对开口分别固定该对光纤连接器组件,在该壳体的另一端具有一对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该对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接收一光纤连接器的一对套圈,且该对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与该对开口相对设置。该对连接埠位于该壳体内,分别接收该对光纤连接器的该对套圈及该光纤组件的各该连接套圈,以在其间建立一光学连接。其中当该光纤连接器插入该适配器且该对光纤连接器组件耦接至该配对光纤连接器时,该光纤连接器的闩卡组件接合该对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该对套圈分别接合该对连接埠,该对光纤连接器组件的闩卡组件接合该配对光纤连接器,且各该耦接套圈接合该配对光纤连接器的一对连接埠,以通过该适配器在该光纤连接器及该配对光纤连接器之间建立一极性互换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对光纤连接器组件还包含一对耦接壳体,各该耦接壳体固定地卡合到该对开口,且各该耦接壳体具有一连接通道及在该连接通道的一端上的一止锁接收结构,该止锁接收结构分别固定其中的各该光纤组件,其中该止锁接收结构的形状包含至少一角。在一些实施例中,各该稳定件包含一止锁环部及与该止锁环部一体的一套部,其中该止锁环部的形状包含至少一角,且对应并固定于各该止锁接收结构,以避免稳定件的转动,而各该耦接套圈及各该连接套圈滑动地接合至该稳定件的耦接内部止动凸缘及连接内部止动凸缘,分别稳定并对准各该光纤组件的各该光纤芯。在一些实施例中,各该光纤组件还包含一对准套,该对准套分别连接该稳定件,并对应于该止锁环部,且各该对准套的长度大于各该稳定件的连接套圈突起的长度,部分的各该对准套不包围各该连接套圈,该对准套分别滑动地接合至该对连接通道的一内部止动凸缘,分别稳定并对准各该光纤组件的各该光纤芯。本技术提出一种光纤组件的准备方法,该光纤组件设置以传输光能,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首先,步骤1,提供一光纤芯、具有轴向延伸孔的一耦接套圈、具有轴向延伸孔的一连接套圈及一稳定件,该稳定件界定贯穿其中的一内部通道,并在其一端具有一插入开口;接着,步骤2,滑动地以固定地将该耦接套圈的一耦接端接合至该稳定件的一端的一耦接内部止动凸缘及将该连接套圈的一连接端接合至该稳定件的另一端的一连接内部止动凸缘,该耦接内部止动凸缘及该连接内部止动凸缘为不同止动凸缘,一插入空间位于该耦接内部止动凸缘及该连接内部止动凸缘之间,且该插入空间与该插入开口连通;接着,步骤3,准备并插入环氧树脂到该插入开口中,填满该插入空间及该耦接套圈和该连接套圈的孔,以使该耦接套圈的一耦接头及该连接套圈的一连接头突出一环氧树脂珠;然后,步骤4,将该光纤芯穿过该连接套圈、该稳定件的该插入空间及该耦接套圈,其中,该光纤芯的长度大于该连接套圈、该插入空间及该耦接套圈的长度,以使插入之后,该环氧树脂珠自穿过该光纤的该耦接头和该连接头中突出;步骤5,固化该环氧树脂;最后,步骤6,完成该耦接头及该连接头。在一些实施例中,稳定件还包含一止锁环部及与该止锁环部一体的一套部,其中该止锁环部的形状包含至少一角,且对应并固定于各该止锁接收结构,且其中部分的该止锁环部包围该耦接端及部分的该插入空间,该套部包围该插入空间的另一部分及该连接端。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光纤组件还包含一对准套,该对准套分别连接该稳定件,并对应于该止锁环部,且各该对准套的长度大于各该稳定件的连接套圈突起的长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工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对光纤连接器组件,耦接至一配对光纤连接器,该光纤连接器组件包含一光纤组件,该光纤组件具有一光纤芯、一耦接套圈,一连接套圈及一稳定件,其中,该耦接套圈及该连接套圈分别向外突出地固定连接于该稳定件的相对两端,该光纤芯位于一中轴内;/n一壳体,在该壳体的一端具有一对开口,该对开口分别固定该对光纤连接器组件,在该壳体的另一端具有一对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该对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接收一光纤连接器的一对套圈,且该对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与该对开口相对设置;以及/n一对连接埠,位于该壳体内,分别接收该对光纤连接器的该对套圈及该光纤组件的各该连接套圈,以在该对光纤连接器的该对套圈及该光纤组件的各该连接套圈间建立一光学连接;/n其中当该光纤连接器插入该适配器且该对光纤连接器组件耦接至该配对光纤连接器时,该光纤连接器的闩卡组件接合该对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该对套圈分别接合该对连接埠,该对光纤连接器组件的闩卡组件接合该配对光纤连接器,且各该耦接套圈接合该配对光纤连接器的一对连接埠,以通过该适配器在该光纤连接器及该配对光纤连接器之间建立一极性互换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114 US 16/741,7751.一种双工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对光纤连接器组件,耦接至一配对光纤连接器,该光纤连接器组件包含一光纤组件,该光纤组件具有一光纤芯、一耦接套圈,一连接套圈及一稳定件,其中,该耦接套圈及该连接套圈分别向外突出地固定连接于该稳定件的相对两端,该光纤芯位于一中轴内;
一壳体,在该壳体的一端具有一对开口,该对开口分别固定该对光纤连接器组件,在该壳体的另一端具有一对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该对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接收一光纤连接器的一对套圈,且该对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与该对开口相对设置;以及
一对连接埠,位于该壳体内,分别接收该对光纤连接器的该对套圈及该光纤组件的各该连接套圈,以在该对光纤连接器的该对套圈及该光纤组件的各该连接套圈间建立一光学连接;
其中当该光纤连接器插入该适配器且该对光纤连接器组件耦接至该配对光纤连接器时,该光纤连接器的闩卡组件接合该对极性互换连接器开口,该对套圈分别接合该对连接埠,该对光纤连接器组件的闩卡组件接合该配对光纤连接器,且各该耦接套圈接合该配对光纤连接器的一对连接埠,以通过该适配器在该光纤连接器及该配对光纤连接器之间建立一极性互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工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该对光纤连接器组件还包含一对耦接壳体,各该耦接壳体固定地卡合到该对开口,且各该耦接壳体具有一连接通道及在该连接通道的一端上的一止锁接收结构,该止锁接收结构分别固定其中的各该光纤组件,其中该止锁接收结构的形状包含至少一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工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各该稳定件包含一止锁环部及与该止锁环部一体的一套部,其中该止锁环部的形状包含至少一角,且对应并固定于各该止锁接收结构,以避免稳定件的转动,而各该耦接套圈及各该连接套圈滑动地接合至该稳定件的耦接内部止动凸缘及连接内部止动凸缘,分别稳定并对准各该光纤组件的各该光纤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工光纤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各该光纤组件还包含一对准套,该对准套分别连接该稳定件,并对应于该止锁环部,且各该对准套的长度大于各该稳定件的连接套圈突起的长度,部分的各该对准套不包围各该连接套圈,该对准套分别滑动地接合至该对连接通道的一内部止动凸缘,分别稳定并对准各该光纤组件的各该光纤芯。


5.一种双工光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思铭
申请(专利权)人:光红建圣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