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网格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0840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碳纤维网格结构,包括经向丝束以及纬向丝束,每一束所述纬向丝束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半束以及第二半束;所述碳纤维网格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纬束上的第一缠绕线,以及设置于第二纬束上的第二缠绕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碳纤维网格结构,在每个经向丝束与纬向丝束的相交位置,第一半束与第二半束的二者之一位于中部,二者另一与缠绕线位于两侧,从而将经向丝束夹持,同时配合缠绕线的蜿蜒缠绕结构,能够有效限制经向丝束在经向上和纬向上的移动,达到有效限位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网格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碳纤维网格结构,属于碳纤维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碳纤维与传统的加大混凝土截面或粘钢混凝土补强相比,具有节省空间,施工简便,不需要现场固定设施,施工质量易保证,基本不增加结构尺寸及自重,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等特点。另外,还可以可大大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加固成本。碳纤维加固最常用的是碳纤维布加固和碳纤维板加固两种。除此之外,碳纤维网格结构也由于其良好的透气性以及优异的耐久性常常作为建筑内层材料使用。碳纤维网格结构由碳纤维丝束进行经向和纬向编织形成,而经向丝束与纬向丝束的交叉位置需要进行固定,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的碳纤维网格结构,能够对经向丝束与纬向丝束进行较好的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经向丝束与纬向丝束进行较好的固定,防止二者之间轻易发生移位的碳纤维网格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碳纤维网格结构,包括经向丝束以及纬向丝束,每一束所述纬向丝束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半束以及第二半束;定义相邻的两束经向丝束分别为第一经束和第二经束,定义相邻的两束纬向丝束为第一纬束和第二纬束;在所述第一经束与纬向丝束相交位置,第一经束压在第一半束上方并且被压在第二半束的下方;所述第二经束与纬向丝束相交位置,第二经束被压在第一半束下方并且压在第二半束的上方;所述碳纤维网格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纬束上的第一缠绕线,以及设置于第二纬束上的第二缠绕线;所述第一缠绕线压在第一经束上方并且依次延伸至第一半束和第二半束的下方,而后延伸至第二经束的上方并且继续依次延伸至第二半束和第一半束的下方;所述第二缠绕线被压在第一经束上方并且依次延伸至第二半束和第一半束的上方,而后延伸至第二经束的下方并且继续依次延伸至第一半束和第二半束的上方。所述第一缠绕线与第二缠绕线为热熔胶线。所述经向丝束以及第一半束和第二半束分别为片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碳纤维网格结构,在每个经向丝束与纬向丝束的相交位置,第一半束与第二半束的二者之一位于中部,二者另一与缠绕线位于两侧,从而将经向丝束夹持,同时配合缠绕线的蜿蜒缠绕结构,能够有效限制经向丝束在经向上和纬向上的移动,达到有效限位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部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碳纤维网格结构,包括若干经向丝束1、若干纬向丝束2以及设置于纬向丝束2上的缠绕线3。为了方便表述网格结构,本技术将相邻的两束经向丝束1分别定义为第一经束1a和第二经束1b,定义相邻的两束纬向丝束2为第一纬束2a和第二纬束2b。每一束所述纬向丝束2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半束21以及第二半束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经向丝束以及第一半束21和第二半束22分别为片状,即其横截面为长条形。并且作为优选,所述缠绕线为热熔胶线,当然,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如图2所示,在所述第一经束1a与纬向丝束2相交位置,第一经束1a压在第一半束21上方并且被压在第二半束22的下方;所述第二经束1b与纬向丝束2相交位置,第二经束1b被压在第一半束21下方并且压在第二半束22的上方。将设置于第一纬束2a上的缠绕线定义为第一缠绕线3a,以及设置于第二纬束2b上的缠绕线定义为第二缠绕线3b。所述第一缠绕线3a压在第一经束1a上方并且依次延伸至第一半束21和第二半束22的下方,而后延伸至第二经束1b的上方并且继续依次延伸至第二半束22和第一半束21的下方。所述第二缠绕线3b被压在第一经束1a上方并且依次延伸至第二半束22和第一半束21的上方,而后延伸至第二经束1b的下方并且继续依次延伸至第一半束21和第二半束22的上方。如图2所示,以其中的B部为例,第一半束21位于中部,第二半束22与第一缠绕线3a位于第一半束21的两侧,第一经束1a压在第一半束21上方,但却被第二半束22与第一缠绕线3a压在下方,形成将第一经束1a夹持的结构,同时第一缠绕线3a蜿蜒缠绕与第一纬束2a的两侧,从而使整体结构能够有效限制第一经束1a在经向上和纬向上的移动,达到有效限位的目的。通过上述结构,本技术中的碳纤维网格结构,仅在纬向丝束2上设置缠绕线就能够对经向丝束1和纬向丝束2有效限位,编织结构较为简单。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纤维网格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经向丝束以及纬向丝束,每一束所述纬向丝束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半束以及第二半束;定义相邻的两束经向丝束分别为第一经束和第二经束,定义相邻的两束纬向丝束为第一纬束和第二纬束;在所述第一经束与纬向丝束相交位置,第一经束压在第一半束上方并且被压在第二半束的下方;所述第二经束与纬向丝束相交位置,第二经束被压在第一半束下方并且压在第二半束的上方;所述碳纤维网格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纬束上的第一缠绕线,以及设置于第二纬束上的第二缠绕线;所述第一缠绕线压在第一经束上方并且依次延伸至第一半束和第二半束的下方,而后延伸至第二经束的上方并且继续依次延伸至第二半束和第一半束的下方;所述第二缠绕线被压在第一经束上方并且依次延伸至第二半束和第一半束的上方,而后延伸至第二经束的下方并且继续依次延伸至第一半束和第二半束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网格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经向丝束以及纬向丝束,每一束所述纬向丝束包括并列布置的第一半束以及第二半束;定义相邻的两束经向丝束分别为第一经束和第二经束,定义相邻的两束纬向丝束为第一纬束和第二纬束;在所述第一经束与纬向丝束相交位置,第一经束压在第一半束上方并且被压在第二半束的下方;所述第二经束与纬向丝束相交位置,第二经束被压在第一半束下方并且压在第二半束的上方;所述碳纤维网格结构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纬束上的第一缠绕线,以及设置于第二纬束上的第二缠绕线;所述第一缠绕线压在第一经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松戴邵雷谭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悍马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