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0152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属于面料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和保暖层,所述第一编织层的下方设有第二编织层,在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设有保暖层,在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设有多根穿插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具有银离子镀层的第一线芯,使得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具有导电效果,且能够形成静电屏蔽网,不仅能够将人体产生的静电迅速导散,避免电荷聚集造成的尖端放电,且能够防止外部的静电对人体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由聚酯纤维组成的第二缠绕线,使得第一编织层具有阻燃功能,设置了由棉纤维丝组成的第二缠绕线使得第二编织层与皮肤的亲和性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
本技术属于面料
,具体是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衣物的舒适度和功能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干燥的环境中,衣服和人体之间容易产生静电,静电会使得衣物紧贴于穿着者的皮肤,给人们造成极大不适,当某一位置电荷聚集过多时,还会出现尖端放电的现象。而在一些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如加油站、化工厂等,静电带来的安全隐患是不容忽视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包括第一编织层、第二编织层和保暖层,所述第一编织层的下方设有第二编织层,在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设有保暖层,在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设有多根穿插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多根所述的穿插线在前后方向上等间距设置,穿插线沿着左右方向呈曲线状蜿蜒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编织层包括多根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多根第一编织线沿着左右方向等间距排列,第一编织线沿着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态设置,在第一编织线上缠绕编织有多根第二编织线,多根第二编织线沿着前后方向等间距设置,第二编织线沿着左右方向行进并依次绕过每根第一编织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编织线包括第一线芯和多根第一缠绕线,第一线芯为涤纶纤维制成,在第一线芯的表面上镀有镀层,镀层为纳米银离子镀膜,在第一线芯的外侧缠绕有多根第一缠绕线,第一缠绕线为棉纤维制成。<br>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编织线包括第二线芯和多根第二缠绕线,多根第二缠绕线呈螺旋形缠绕于第二线芯的四周,第二线芯由涤纶纤维制成,组成第一编织层的第二缠绕线为聚酯纤维,组成第二编织层的第二缠绕线为棉纤维丝。作为本技术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穿插线由多根捻合线相互螺旋捻合制成,多根捻合线中包括多根纳米碳纤维丝和尼龙纤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设置了保暖层,增强了面料的保暖效果,设置了具有银离子镀层的第一线芯,使得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具有导电效果,且能够形成静电屏蔽网,不仅能够将人体产生的静电迅速导散,避免电荷聚集造成的尖端放电,且能够防止外部的静电对人体造成影响,设置了含有纳米碳纤维的穿插线,使得第一编织层和第二编织层之间的电流能够互通,减少单位面积内的电荷聚集量;本技术设置了由聚酯纤维组成的第二缠绕线,使得第一编织层具有阻燃功能,设置了由棉纤维丝组成的第二缠绕线使得第二编织层与皮肤的亲和性较好。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去除保暖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去除保暖层的前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中第一编织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中第一编织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中第二编织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中穿插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编织层;11、第一编织线;111、第一线芯;112、镀层;113、第一缠绕线;12、第二编织线;121、第二线芯;122、第二缠绕线;2、第二编织层;3、保暖层;4、穿插线;41、捻合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请参阅图1-3,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包括第一编织层1、第二编织层2和保暖层3,所述第一编织层1的下方设有第二编织层2,在第一编织层1和第二编织层2之间设有保暖层3,第一编织层1作为本技术的外层使用,第二编织层2作为本技术的内层使用,保暖层3采用纱线和棉线共同编织而成,保暖层3能够起到保暖的作用,在第一编织层1和第二编织层2之间设有多根穿插线4,多根穿插线4在前后方向上等间距设置,穿插线4沿着左右方向呈曲线状蜿蜒设置,穿插线4能够将上下分布的第一编织层1和第二编织层2连接在一起,并且通过第一编织层1和第二编织层2对保暖层3进行缝制固定。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编织层1包括多根第一编织线11和第二编织线12,多根第一编织线11沿着左右方向等间距排列,第一编织线11沿着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态设置,在第一编织线11上缠绕编织有多根第二编织线12,多根第二编织线12沿着前后方向等间距设置,第二编织线12沿着左右方向行进并依次绕过每根第一编织线11;所述第二编织层2的结构与第一编织层1一致,且第二编织层2中第二编织线12的缠绕方向与第一编织层1中第二编织线12的缠绕方向相互对称。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编织线11包括第一线芯111和多根第一缠绕线113,第一线芯111为涤纶纤维制成,在第一线芯111的表面上镀有镀层112,镀层112为纳米银离子镀膜,镀层112使得第一线芯111具有导电功能,在第一线芯111的外侧缠绕有多根第一缠绕线113,第一缠绕线113为棉纤维制成,第一缠绕线113能够对镀层112进行保护,防止镀层112脱落,也防止镀层112与皮肤直接接触。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编织线12包括第二线芯121和多根第二缠绕线122,多根第二缠绕线122呈螺旋形缠绕于第二线芯121的四周,第二线芯121由涤纶纤维制成,组成第一编织层1的第二缠绕线122为聚酯纤维,由聚酯纤维组成的第二缠绕线122使得第一编织层1具有阻燃功能,组成第二编织层2的第二缠绕线122为棉纤维丝,由棉纤维丝组成的第二缠绕线122使得第二编织层2与皮肤的亲和性较好。如图7所示,所述穿插线4由多根捻合线41相互螺旋捻合制成,多根捻合线41中包括多根纳米碳纤维丝和尼龙纤维丝,纳米碳纤维丝具有导电功能,尼龙纤维丝能够辅助增强纳米碳纤维丝的强度。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人体产生的静电能够通过第一线芯111上的银离子镀层112导出,并且通过穿插线4中的纳米碳纤维丝向外侧的第一编织层1传递,使得人体产生的静电被导走,并且由于具有银离子镀层112的第一线芯111编织而成第一编织层1和第二编织层2,使得本技术能够形成静电屏蔽的效果,减少外部静电对人体的干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上面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包括第一编织层(1)、第二编织层(2)和保暖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层(1)的下方设有第二编织层(2),在第一编织层(1)和第二编织层(2)之间设有保暖层(3),在第一编织层(1)和第二编织层(2)之间设有多根穿插线(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包括第一编织层(1)、第二编织层(2)和保暖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层(1)的下方设有第二编织层(2),在第一编织层(1)和第二编织层(2)之间设有保暖层(3),在第一编织层(1)和第二编织层(2)之间设有多根穿插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的穿插线(4)在前后方向上等间距设置,穿插线(4)沿着左右方向呈曲线状蜿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阻燃抗静电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层(1)包括多根第一编织线(11)和第二编织线(12),多根第一编织线(11)沿着左右方向等间距排列,第一编织线(11)沿着前后方向呈直线状态设置,在第一编织线(11)上缠绕编织有多根第二编织线(12),多根第二编织线(12)沿着前后方向等间距设置,第二编织线(12)沿着左右方向行进并依次绕过每根第一编织线(11)。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茂哲林英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福田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