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及其排水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97591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它包括消能排水涵进水管、排水连接管、电缆沟出水管和消能排水涵;排水连接管位于电缆沟出水管侧下方、且位于消能排水涵进水管侧上方;排水连接管一端与电缆沟出水管连通、一端与消能排水涵进水管连通;消能排水涵进水管锚固于消能排水涵侧壁上;消能排水涵位于堤防戗台侧上方、且埋置于堤坡中;消能排水涵与堤防戗台之间的高度小于或等于0.5m;消能排水涵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渗水井连接在电缆沟下端;电缆沟出水管连接在渗水井侧下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较低造价、以较小结构达到电缆沟排水的消能缓冲目的,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的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的排水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及其排水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堤路合一工程排水
,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所述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的排水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态绿色发展与城市基础路网建设不断融合,堤路合一工程是绿色生态城市发展的产物之一,近年来逐渐成为工程建设中新关注点。堤路工程滨水建设,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基本前提下,创造优良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同时将堤顶道路与城市主干路网融合,路景与水景的结合提高了城市出行的生态空间效果,是绿色城市建设的新焦点。堤路工程同时集合了堤防与道路的优点,在道路排水方面,堤路工程的滨水特性让路面排水可参考堤防工程,采用堤坡散排(无组织排水)至湖泊或河道,无需在路基中埋设集中雨水管道。堤路工程具备城市道路的特性,堤顶城市道路需设置必要的照明及电缆敷设,电缆沟可埋设于背水侧人行道下方,既不影响堤防防洪功能,也可提供便捷的检修条件。传统城市道路的电缆沟面临的排水问题同样存在于堤路工程中,传统城市道路可将电缆沟中积水通过PVC管连接至雨水管网排出,但对于采用堤坡散排的堤路工程,这一方法则无法适用。若直接将电缆沟积水用PVC管排至堤防坡面,对于生态草皮堤坡,集中水流将造成堤坡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对堤坡稳定也将产生不利影响。现有专利CN104153452A,《电缆沟排水结构及电缆沟施工方法》,其公开了一种将过道路段电缆沟处积水自动排出的电缆沟排水结构及电缆沟施工方法;其公开了集水沟与渗水井之间设置连接管,且连接管倾斜设置,利于集水沟中的水能迅速地通过连接管排出到渗水井中;可见该专利用于将电缆沟积水的排出至渗水井中。针对堤坡防冲问题,现有部分传统方法,如顺边坡而下修筑混凝土排水沟,可防止水流对边坡的冲刷,但此方法中排水沟较长,修筑成本较高。对于生态景观堤防,条状的混凝土排水沟进一步破坏了草皮生态护坡的整体性,影响生态堤防的景观效果;而排水沟与堤防戗台之间的高差较大、排水沟距戗台较远,给检查及维修造成了困难。因此,现亟需开发一种防冲、且便于检查及维修的的适用于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以较低造价、以较小的结构达到消能缓冲的目的,并且通过结构处理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便于检查及维修;解决堤坡的防冲问题、水流的消能减速问题及检查维修困难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为了提供所述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的排水方法,形成电缆沟排水的完整通路,使电缆沟积水安全顺利地排至堤防边坡。为了实现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消能排水涵进水管、排水连接管、电缆沟出水管和消能排水涵;所述排水连接管位于所述电缆沟出水管侧下方、且位于所述消能排水涵进水管侧上方;所述排水连接管一端与所述电缆沟出水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消能排水涵进水管连通;所述消能排水涵进水管锚固于所述消能排水涵侧壁上;所述消能排水涵位于堤防戗台侧上方、且埋置于堤坡中;所述消能排水涵与堤防戗台之间的高度小于或等于0.5m;所述消能排水涵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电缆沟布置于堤顶背水侧的人行道下方;渗水井连接在电缆沟下端;所述电缆沟出水管连接在渗水井侧下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消能排水涵包括排水出口板、消能坎、消能池、顶板、侧边墙、连接板和背墙;所述顶板位于消能池上方、且位于所述排水出口板侧上方;所述排水出口板、消能坎、消能池、顶板、连接板和背墙的侧边均通过所述侧边墙连接;所述消能池的进水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出水端与所述消能坎垂直连接;所述背墙上端与顶板垂直连接、下端与连接板垂直连接;所述消能坎上端与排水出口板连接;所述排水出口板、消能坎、消能池、顶板、侧边墙、连接板、背墙围成一个中空的开放式梯形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消能坎为直立式坎墙;所述消能池为平底板;所述消能排水涵进水管设置在所述背墙上、且与消能池相连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消能排水涵进水管为圆管形、且为防腐钢管;所述排水连接管为PVC排水管或PE管或防腐钢管;所述电缆沟出水管为圆管形,且为防腐钢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消能排水涵为钢筋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材质一体浇筑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连接管与所述电缆沟出水管通过弯管连接、且与所述消能排水涵进水管通过弯管连接;所述电缆沟出水管锚固于渗水井侧下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有拦污格栅设置在所述消能排水涵的开口端。为了实现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种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的排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水流通过人行道进入电缆沟后流入渗水井;步骤二:流入渗水井中的水流依次通过电缆沟出水管、排水连接管、消能排水涵进水管、消能池、消能坎、排水出口板,流至堤防戗台;步骤三: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二,直至完成电缆沟积水的排出。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设置排水连接管,堤路电缆沟的积水可通过连接管排至堤坡附近,避免了电缆沟雨水的淤积;(2)本专利技术通过消能排水涵的有效缓冲,使堤路电缆沟的积水的流速得以降低,水能得以消散,流态得以优化,成为分散化的无组织水流,大幅度降低了对堤坡的冲刷影响;(3)本专利技术中的消能排水涵埋置于堤坡填土中,对堤路的生态景观几乎无影响,景观效果明显优于混凝土排水沟;(4)本专利技术中的消能排水涵结构尺寸小(本专利技术的尺寸约0.8m×1.2m,排水沟约0.5m×6.0m),混凝土等材料用量少,且造型简约,可模块化量产,造价低;(5)本专利技术中的消能排水涵的结构简约,消能排水涵可提前预制,现场施工简便,利于缩短施工工期;(6)本专利技术中的消能排水涵结构与堤身戗台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0.5m,且上部覆土非常薄(上部覆土的厚度约为0.1~0.2m),结构简单,便于正常运行期的检查及维修。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堤路工程电缆沟排水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消能排水涵立体结构透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消能排水涵结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拦污格栅平面图。图3中,A表示扩散角,即呈对称布置的两块侧边墙之间的夹角;B表示消能排水涵的对称轴。图中1-排水出口板,2-消能坎,3-消能池,4-消能排水涵进水管,5-顶板,6-侧边墙,7-堤防戗台,8-排水连接管,9-堤坡,10-堤身填土,11-电缆沟出水管,12-渗水井,13-电缆沟,14-人行道,15-消能排水涵,16-弯管,17-连接板,18-背墙,19-拦污格栅,20-拦污格栅挂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更加清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消能排水涵进水管(4)、排水连接管(8)、电缆沟出水管(11)和消能排水涵(15);所述排水连接管(8)位于所述电缆沟出水管(11)侧下方、且位于所述消能排水涵进水管(4)侧上方;/n所述排水连接管(8)一端与所述电缆沟出水管(1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消能排水涵进水管(4)连通;/n所述消能排水涵进水管(4)锚固于所述消能排水涵(15)侧壁上;/n所述消能排水涵(15)位于堤防戗台(7)侧上方、且埋置于堤坡(9)中;所述消能排水涵(15)与堤防戗台(7)之间的高度小于或等于0.5m;/n所述消能排水涵(15)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n电缆沟(13)布置于堤顶背水侧的人行道(14)下方;/n渗水井(12)连接在电缆沟(13)下端;/n所述电缆沟出水管(11)连接在渗水井(12)侧下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消能排水涵进水管(4)、排水连接管(8)、电缆沟出水管(11)和消能排水涵(15);所述排水连接管(8)位于所述电缆沟出水管(11)侧下方、且位于所述消能排水涵进水管(4)侧上方;
所述排水连接管(8)一端与所述电缆沟出水管(1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消能排水涵进水管(4)连通;
所述消能排水涵进水管(4)锚固于所述消能排水涵(15)侧壁上;
所述消能排水涵(15)位于堤防戗台(7)侧上方、且埋置于堤坡(9)中;所述消能排水涵(15)与堤防戗台(7)之间的高度小于或等于0.5m;
所述消能排水涵(15)为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
电缆沟(13)布置于堤顶背水侧的人行道(14)下方;
渗水井(12)连接在电缆沟(13)下端;
所述电缆沟出水管(11)连接在渗水井(12)侧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堤路合一工程电缆沟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排水涵(15)包括排水出口板(1)、消能坎(2)、消能池(3)、顶板(5)、侧边墙(6)、连接板(17)和背墙(18);
所述顶板(5)位于消能池(3)上方、且位于所述排水出口板(1)侧上方;
所述排水出口板(1)、消能坎(2)、消能池(3)、顶板(5)、连接板(17)和背墙(18)的侧边均通过所述侧边墙(6)连接;
所述消能池(3)的进水端与所述连接板(17)连接、出水端与所述消能坎(2)垂直连接;
所述背墙(18)上端与顶板(5)垂直连接、下端与连接板(17)垂直连接;所述消能坎(2)上端与排水出口板(1)连接;
所述排水出口板(1)、消能坎(2)、消能池(3)、顶板(5)、侧边墙(6)、连接板(17)、背墙(18)围成一个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永何子杰刘国强沈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