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沙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装配式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9743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底板层、内墙板层、中墙板层及外墙板层,底板层包括第一底板模块、第二底板模块、第三底板模块,处于内排的底板层上部处设置有两层内墙板层,处于中排的底板层上部处设置有两层中墙板层,处于后排的底板层上部处设置有两层外墙板层,位于上层的内墙板层、中墙板层及外墙板层共同盖设有盖板层,第一盖板模块的两端处、第二盖板模块的块体及第三盖板模块的块体均插设有结合桩。本发明专利技术构建简单方便、稳定性高,在用于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能够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构建成本、缩短建筑施工的工期,进而有利于进行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挡土墙是必不可少的防护式建筑结构,其能够有效预防施工环境中出现泥土塌方的现象,但是传统的挡土墙多为在建筑现场构建,因此会造成延误建筑施工周期、增加建筑施工的成本、在建筑完成后面临遗弃浪费不能够进行回收再次使用的缺点。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装配式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装配式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挡土墙,包括底板层、内墙板层、中墙板层及外墙板层,所述底板层包括第一底板模块、第二底板模块、第三底板模块,所述底板层所包括的第一底板模块、第二底板模块、第三底板模块之间为横向三排设置,且中间排包括两个相横向对齐的所述第一底板模块,此时所述第二底板模块、第三底板模块分别位于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底板模块的两端,内排及外排均为三个相横向对齐的所述第一底板模块;处于内排的底板层上部处设置有两层内墙板层,所述内墙板层包括第一内墙板模块、第二内墙板模块及第三内墙板模块,位于下层的所述内墙板层为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内墙板模块以及分别设在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内墙板模块的两端的第二内墙板模块及第三内墙板模块,位于上层的所述内墙板层为三个相横向对齐设置的第一内墙板模块;处于中排的底板层上部处设置有两层中墙板层,所述中墙板层包括第一中墙板模块及第二中墙板模块、第三中墙板模块,位于下层的所述中墙板层为三个相横向对齐设置的第一中墙板模块,位于上层的所述内墙板层为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中墙板模块以及分别设在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中墙板模块的两端的第二中墙板模块及第三中墙板模块;处于后排的底板层上部处设置有两层外墙板层,所述外墙板层包括第一外墙板模块、第二外墙板模块、第三外墙板模块,位于下层的所述外墙板层为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外墙板模块以及分别设在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外墙板模块的两端的第二外墙板模块及第三外墙板模块,位于上层的所述外墙板层为三个相横向对齐设置的第一外墙板模块;位于上层的所述内墙板层、中墙板层及外墙板层共同盖设有盖板层,所述盖板层包括第一盖板模块、第二盖板模块、第三盖板模块,所述第一盖板模块的两端处、第二盖板模块的块体及第三盖板模块的块体均插设有结合桩,所述结合桩的下端贯穿所对应的第一外墙板模块、第二外墙板模块、第三外墙板模块、第一中墙板模块、第二中墙板模块、第三中墙板模块、第一内墙板模块、第二内墙板模块、第三内墙板模块、第一底板模块、第二底板模块及第三底板模块。优选的,所述第二底板模块及第三底板模块分别为第一底板模块由中部剖切后的单独个体。优选的,所述第二内墙板模块及第三内墙板模块分别为第一内墙板模块由中部剖切后的单独个体。优选的,所述第二中墙板模块及第三中墙板模块分别为第一中墙板模块中部剖切后的单独个体。优选的,所述第二外墙板模块及第三外墙板模块分别为第一外墙板模块中部剖切后的单独个体。优选的,所述第二盖板模块及第三盖板模块分别为第一盖板模块中部剖切后的单独个体。优选的,所述第一底板模块上表面的两端、第一内墙板模块上表面的两端、第一中墙板模块上表面的两端及第一外墙板模块上表面的两端均设有凸起状的装配块,所述第一内墙板模块的下表面中部、第一中墙板模块的下表面中部、第一外墙板模块的下表面中均开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的宽度与两个相并排接触的装配块的宽度相等,所述装配槽的深度与装配块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一内墙板模块后侧的两端及第一中墙板模块后侧的两端均设置有插接块,所述第一中墙板模块前侧的两端及第一外墙板模块前侧的两端均开设有与插接块相匹配的插接槽。优选的,所述第二盖板模块设在第二中墙板模块的上表面,所述第三盖板模块设在第三中墙板模块的上表面。一种装配式挡土墙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铺设所述底板层;S2:在所述底板层的内排、外排、后排依次铺设处于下层的内墙板层、中墙板层、外墙板层;S3:在处于下层的所述内墙板层、中墙板层、外墙板层上依次铺设处于上层的内墙板层、中墙板层、外墙板层;S4:在处于上层的内墙板层、中墙板层、外墙板层所属的第一内墙板模块、第一中墙板模块、第二中墙板模块、第三中墙板模块及第一外墙板模块上铺设对应的第一盖板模块、第二盖板模块、第三盖板模块,并构成所述盖板层;S5:在所述底板层、内墙板层、中墙板层、外墙板层、盖板层之间插入结合桩,此时整个装配式挡土墙装配完成。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挡土墙及其施工方法,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中的挡土墙在构建的过程中,为通过多种模块拼接装配而成,模块间的拼接使得构成整个挡土墙的模块,可在工厂内进行预制后再运输到建筑工地处进行装配式构建,工厂内进行预的制的方式可降低模块的生产成本,因此可降低构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成本;进一步的装配式的构建方式大大减小了整个挡土墙的构建时间,进而能够节约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施工时间;进一步的在建筑施工完成后,可对整个挡土墙的各个模块进行拆卸后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可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构建过程中,插接块、插接槽、装配槽、装配块以及第一底板模块、第二底板模块、第三底板模块、第一内墙板模块、第二内墙板模块、第三内墙板模块、第一中墙板模块、第二中墙板模块、第三中墙板模块、第一外墙板模块、第二外墙板模块、第三外墙板模块、第一盖板模块、第二盖板模块、第三盖板模块的错落设置,能够提高整个挡土墙结构在构建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因此整个挡土墙有利于进行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挡土墙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挡土墙的转给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挡土墙的第一中墙板模块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挡土墙的第二中墙板模块的主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挡土墙的第三中墙板模块的主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挡土墙的第一外墙板模块的主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挡土墙的第二外墙板模块的主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挡土墙的第三外墙板模块的主视图。图中:底板层1、第一底板模块2、第二底板模块3、第三底板模块4、内墙板层5、第一内墙板模块6、第二内墙板模块7、第三内墙板模块8、中墙板层9、第一中墙板模块10、第二中墙板模块11、第三中墙板模块12、外墙板层13、第一外墙板模块14、第二外墙板模块15、第三外墙板模块16、盖板层17、第一盖板模块18、第二盖板模块19、第三盖板模块20、结合桩2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挡土墙,包括底板层(1)、内墙板层(5)、中墙板层(9)及外墙板层(1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层(1)包括第一底板模块(2)、第二底板模块(3)、第三底板模块(4),所述底板层(1)所包括的第一底板模块(2)、第二底板模块(3)、第三底板模块(4)之间为横向三排设置,且中间排包括两个相横向对齐的所述第一底板模块(2),此时所述第二底板模块(3)、第三底板模块(4)分别位于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底板模块(2)的两端,内排及外排均为三个相横向对齐的所述第一底板模块(2);处于内排的底板层(1)上部处设置有两层内墙板层(5),所述内墙板层(5)包括第一内墙板模块(6)、第二内墙板模块(7)及第三内墙板模块(8),位于下层的所述内墙板层(5)为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内墙板模块(6)以及分别设在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内墙板模块(6)的两端的第二内墙板模块(7)及第三内墙板模块(8),位于上层的所述内墙板层(5)为三个相横向对齐设置的第一内墙板模块(6);处于中排的底板层(1)上部处设置有两层中墙板层(9),所述中墙板层(9)包括第一中墙板模块(10)及第二中墙板模块(11)、第三中墙板模块(12),位于下层的所述中墙板层(9)为三个相横向对齐设置的第一中墙板模块(10),位于上层的所述内墙板层(5)为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中墙板模块(10)以及分别设在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中墙板模块(10)的两端的第二中墙板模块(11)及第三中墙板模块(12);处于后排的底板层(1)上部处设置有两层外墙板层(13),所述外墙板层(13)包括第一外墙板模块(14)、第二外墙板模块(15)、第三外墙板模块(16),位于下层的所述外墙板层(13)为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外墙板模块(14)以及分别设在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外墙板模块(14)的两端的第二外墙板模块(15)及第三外墙板模块(16),位于上层的所述外墙板层(13)为三个相横向对齐设置的第一外墙板模块(14);位于上层的所述内墙板层(5)、中墙板层(9)及外墙板层(13)共同盖设有盖板层(17),所述盖板层(17)包括第一盖板模块(18)、第二盖板模块(19)、第三盖板模块(20),所述第一盖板模块(18)的两端处、第二盖板模块(19)的块体及第三盖板模块(20)的块体均插设有结合桩(21),所述结合桩(21)的下端贯穿所对应的第一外墙板模块(14)、第二外墙板模块(15)、第三外墙板模块(16)、第一中墙板模块(10)、第二中墙板模块(11)、第三中墙板模块(12)、第一内墙板模块(6)、第二内墙板模块(7)、第三内墙板模块(8)、第一底板模块(2)、第二底板模块(3)及第三底板模块(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挡土墙,包括底板层(1)、内墙板层(5)、中墙板层(9)及外墙板层(1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层(1)包括第一底板模块(2)、第二底板模块(3)、第三底板模块(4),所述底板层(1)所包括的第一底板模块(2)、第二底板模块(3)、第三底板模块(4)之间为横向三排设置,且中间排包括两个相横向对齐的所述第一底板模块(2),此时所述第二底板模块(3)、第三底板模块(4)分别位于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底板模块(2)的两端,内排及外排均为三个相横向对齐的所述第一底板模块(2);处于内排的底板层(1)上部处设置有两层内墙板层(5),所述内墙板层(5)包括第一内墙板模块(6)、第二内墙板模块(7)及第三内墙板模块(8),位于下层的所述内墙板层(5)为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内墙板模块(6)以及分别设在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内墙板模块(6)的两端的第二内墙板模块(7)及第三内墙板模块(8),位于上层的所述内墙板层(5)为三个相横向对齐设置的第一内墙板模块(6);处于中排的底板层(1)上部处设置有两层中墙板层(9),所述中墙板层(9)包括第一中墙板模块(10)及第二中墙板模块(11)、第三中墙板模块(12),位于下层的所述中墙板层(9)为三个相横向对齐设置的第一中墙板模块(10),位于上层的所述内墙板层(5)为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中墙板模块(10)以及分别设在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中墙板模块(10)的两端的第二中墙板模块(11)及第三中墙板模块(12);处于后排的底板层(1)上部处设置有两层外墙板层(13),所述外墙板层(13)包括第一外墙板模块(14)、第二外墙板模块(15)、第三外墙板模块(16),位于下层的所述外墙板层(13)为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外墙板模块(14)以及分别设在两个相横向对齐的第一外墙板模块(14)的两端的第二外墙板模块(15)及第三外墙板模块(16),位于上层的所述外墙板层(13)为三个相横向对齐设置的第一外墙板模块(14);位于上层的所述内墙板层(5)、中墙板层(9)及外墙板层(13)共同盖设有盖板层(17),所述盖板层(17)包括第一盖板模块(18)、第二盖板模块(19)、第三盖板模块(20),所述第一盖板模块(18)的两端处、第二盖板模块(19)的块体及第三盖板模块(20)的块体均插设有结合桩(21),所述结合桩(21)的下端贯穿所对应的第一外墙板模块(14)、第二外墙板模块(15)、第三外墙板模块(16)、第一中墙板模块(10)、第二中墙板模块(11)、第三中墙板模块(12)、第一内墙板模块(6)、第二内墙板模块(7)、第三内墙板模块(8)、第一底板模块(2)、第二底板模块(3)及第三底板模块(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板模块(3)及第三底板模块(4)分别为第一底板模块(2)由中部剖切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力农范鑫谢奇希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