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97428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所述结构包括横向成排布置的多个灌注桩,灌注桩下部埋设于场坪线以下,上部位于场坪线以上;灌注桩上部横向两侧面预留有竖向槽,竖向槽内预埋有连接件,相邻灌注桩之间设置有横向的挡土板,挡土板两端搭接到连接件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合理配置用地现状从而确保桩墙结构的使用,该支挡结构具有占地小、施工效率高、结构整体性强、使用寿命长、外表美观的优点,通过形成的完整支护体系,将各个桩受到的单独受力转化为桩和冠梁的整体受力,在确保节省用地的基础上,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确保工程安全。适用于铁路、地铁、公路和城市建设等各行业支挡工程建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支挡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桩墙结构在各行业应用比较广泛,主要用来解决高差较大工程的收坡问题,特别是在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建设中,遇到越来越多的紧靠既有建筑物或用地紧张的工程收坡问题,传统的悬臂或扶壁式挡土墙需要较大面积的临时用地,从而使得传统支挡结构适用性受到一定限制。桩墙结构一般由桩和板搭接而成,桩和桩之间相互独立,从而整体协调性较差,尤其是在一些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墙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工程治理的决定性因素,制约着工程安全。桩墙结构主要为矩形桩或T型桩,多为人工挖孔,施工效率慢且存在安全隐患,为解决上述缺点并提高空间利用率、加快桩的施工效率,需研究一种结合冠梁的圆形钻孔灌注桩墙结构物。矩形桩墙结构挡土板一般设置在墙后或T型翼缘处,而圆形桩翼缘设置困难,同时挡土板设置在桩后也存在着桩间土开挖较多,影响桩间土的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将圆桩和冠梁整体浇筑,同时在圆桩内侧预留角钢,挡土板内嵌在圆桩上,通过形成的完整支护体系,将各个桩受到的单独受力转化为桩和冠梁的整体受力,在确保节省用地的基础上,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确保工程安全。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括横向成排布置的多个灌注桩,灌注桩下部埋设于场坪线以下,上部位于场坪线以上;灌注桩上部横向两侧面预留有竖向槽,竖向槽内预埋有连接件,相邻灌注桩之间设置有横向的挡土板,挡土板两端搭接到连接件上。灌注桩和冠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挡土板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接件为竖向的角钢,连接件在灌注桩桩身预留,挡土板搭接到角钢上。灌注桩为圆形钻孔灌注桩。挡土板后设置有砂夹卵石反滤层。挡土板上预留有贯通的泄水孔。灌注桩顶部之间通过横向的冠梁相联系。冠梁横向分节段设置,节段间设置伸缩缝。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施工前开挖顶部冠梁范围内土方,并平整场地,机械开挖圆形钻孔灌注桩桩位;步骤二:下放绑扎好的钢筋笼,钢筋笼需预留焊接的角钢,预留角钢角度需根据桩体间角度进行核实,方便后期放置挡土板,然后施工圆形钻孔灌注桩至冠梁底部,通过钻孔桩工程,形成预加固作用;步骤三:待圆形钻孔灌注桩达到设计强度后采用逆作法分层开挖桩间土,开挖过程中应加强边坡整体稳定性观测,每次开挖深度不大于1m,根据地层情况必要时跳槽开挖;步骤四:桩间挡土板预留直径为5cm的PVC管泄水孔,随着桩间土体的分层开挖,冠梁下和桩间设置带泄水孔的C45钢筋混凝土预制挡土板,面板厚0.30m,挡土板与桩身预留的角钢连接,紧随桩间土石方开挖深度分层分段施工挡土板;步骤五:板内侧即靠土侧设置0.3m厚袋装砂夹卵石反滤层,板底设置0.3m厚1.0m宽C45素混凝土隔水层,确保挡土板平齐,挡土板放置完毕;步骤六:挡墙基线转弯处,根据转弯角度采用角度旋转预留角钢;步骤七:施做桩顶冠梁,冠梁高度为1.2m,宽度2.6m,采用C45钢筋混凝土浇筑;冠梁2间设置伸缩缝6,进行桩基检测,桩顶施做防护栏杆;步骤八:对墙后土体进行压实,必要时注浆或回填混凝土,确保墙后土体密实。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配置用地现状从而确保桩墙结构的使用,该支挡结构具有占地小、施工效率高、结构整体性强、使用寿命长、外表美观的优点,通过形成的完整支护体系,将各个桩受到的单独受力转化为桩和冠梁的整体受力,在确保节省用地的基础上,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确保工程安全。适用于铁路、地铁、公路和城市建设等各行业支挡工程建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的俯视图(Ⅰ-Ⅰ截面);图3为图1的的俯视图(Ⅱ-Ⅱ截面);图4为图1的的右视图;图5为两桩之间角度扭转示意图;图中标识为:1-灌注桩,2-冠梁,3-挡土板,4-砂夹卵石反滤层,5-泄水孔,6-伸缩缝,7-角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所述结构包括横向成排布置的多个灌注桩1,灌注桩1下部埋设于场坪线以下,上部位于场坪线以上;灌注桩1上部横向两侧面预留有竖向槽,竖向槽内预埋有连接件,相邻灌注桩1之间设置有横向的挡土板3,挡土板3两端搭接到连接件上。灌注桩1为圆形钻孔灌注桩。灌注桩1和冠梁2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挡土板3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接件为竖向的角钢7,连接件在灌注桩1桩身预留,挡土板3搭接到角钢7上。连接件也可为其他结构形式的预埋件,起到限位固定挡土板3作用的所有结构形式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挡土板3后设置有砂夹卵石反滤层4。挡土板3上预留有贯通的泄水孔5。灌注桩1顶部之间通过横向的冠梁2相联系。冠梁2横向分节段设置,节段间设置伸缩缝6。上述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施工前开挖顶部冠梁2范围内土方,并平整场地,机械开挖圆形钻孔灌注桩1桩位;步骤二:下放绑扎好的钢筋笼,钢筋笼需预留焊接的角钢7,预留角钢7角度需根据桩体间角度进行核实,方便后期放置挡土板3,然后施工圆形钻孔灌注桩1至冠梁2底部,通过钻孔桩工程,形成预加固作用;步骤三:待圆形钻孔灌注桩1达到设计强度后采用逆作法分层开挖桩间土,开挖过程中应加强边坡整体稳定性观测,每次开挖深度不大于1m,根据地层情况必要时跳槽开挖;步骤四:桩间挡土板预留直径为5cm的PVC管泄水孔5,随着桩间土体的分层开挖,冠梁2下和桩间设置带泄水孔5的C45钢筋混凝土预制挡土板3,面板厚0.30m,挡土板3与桩身预留的角钢7连接,紧随桩间土石方开挖深度分层分段施工挡土板3;步骤五:板内侧即靠土侧设置0.3m厚袋装砂夹卵石反滤层4,板底设置0.3m厚1.0m宽C45素混凝土隔水层,确保挡土板3平齐,挡土板3放置完毕;步骤六:挡墙基线转弯处,根据转弯角度采用角度旋转预留角钢7;步骤七:施做桩顶冠梁2,冠梁2高度为1.2m,宽度2.6m,采用C45钢筋混凝土浇筑;冠梁2间设置伸缩缝6,进行桩基检测,桩顶施做防护栏杆;步骤八:对墙后土体进行压实,必要时注浆或回填混凝土,确保墙后土体密实。常规的桩墙结构主要为矩形桩或T型桩,多为人工挖孔,施工效率慢且存在安全隐患,本专利技术研究了一种结合冠梁的圆形钻孔灌注桩墙结构物,在增大了桩墙结构整体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了桩的施工效率。考虑到圆形桩翼缘设置困难,同时挡土板设置在桩后也存在着桩间土开挖较多,影响桩间土的稳定,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挡土板嵌入桩体,在解决圆桩设置挡土板困难问题的同时减少了桩间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其特征在于:/n所述结构包括横向成排布置的多个灌注桩(1),灌注桩(1)下部埋设于场坪线以下,上部位于场坪线以上;/n灌注桩(1)上部横向两侧面预留有竖向槽,竖向槽内预埋有连接件,相邻灌注桩(1)之间设置有横向的挡土板(3),挡土板(3)两端搭接到连接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包括横向成排布置的多个灌注桩(1),灌注桩(1)下部埋设于场坪线以下,上部位于场坪线以上;
灌注桩(1)上部横向两侧面预留有竖向槽,竖向槽内预埋有连接件,相邻灌注桩(1)之间设置有横向的挡土板(3),挡土板(3)两端搭接到连接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其特征在于:
灌注桩(1)和冠梁(2)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挡土板(3)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其特征在于:
连接件为竖向的角钢(7),连接件在灌注桩(1)桩身预留,挡土板(3)搭接到角钢(7)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其特征在于:
灌注桩(1)为圆形钻孔灌注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其特征在于:
挡土板(3)后设置有砂夹卵石反滤层(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其特征在于:
挡土板(3)上预留有贯通的泄水孔(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其特征在于:
灌注桩(1)顶部之间通过横向的冠梁(2)相联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嵌挡土板的框构式桩墙结构,其特征在于:
冠梁(2)横向分节段设置,节段间设置伸缩缝(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涛王应铭朱莹李肖伦王生仁高志伟王向阳田士军杨西锋靳金刘富诗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