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宇欣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藻类辅助处理技术的黑臭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9361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藻类辅助处理技术的黑臭水处理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的底端均匀的设有若干支腿,塔体的内部设有沉淀腔、生物腔、过滤腔和消毒腔,生物腔的顶端通过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分别贯通连接过滤腔和消毒腔,所述沉淀腔通过连通管贯通连接过滤腔,沉淀腔的一端贯通连接进水管,消毒腔的一端贯通连接出水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整个处理过程用到的沉淀腔、过滤腔、生物腔和消毒腔集中设置在塔体内,使得整个处理工艺集约在一起,能大幅降低设备投资数量,且整个处理装置所占用空间主要为塔体所占用的空间,厂房投资面积大幅降低,能进一步降低整个装置的推广使用成本,有利于整个装置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藻类辅助处理技术的黑臭水处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是一种基于藻类辅助处理技术的黑臭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所谓黑臭是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黑臭状态是水体的一个极端状态,其本身的特点也与其他状态有很大不同,其理化环境表现为强还原性质,有机无机污染极其严重,水体有异味,已经不适合水生生物生存,水生植被退化甚至灭绝,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只有少量耐污种存在,食物链断裂,食物网支离破碎,生态系统结构严重失衡,功能严重退化甚至丧失。微藻生长过程需要大量吸收氮(N)、磷(P)等营养元素,可直接降低二/三级出水中N、P等污染物的含量。通过固定二氧化碳(CO2)、产生氧气(O2)、提高pH等间接作用,微藻还能创造出有效去除水中残留有机物和病原性微生物的环境条件,此外,微藻也具有吸附重金属和去除有机污染物等物质的功能。目前对黑臭水的处理多利用多种处理设备组成污水处理系统,利用污水处理系统对黑臭水进行分级处理,黑臭水处理质量较好。但是,这种处理方式需要建设大量的设备,设备投资成本高,且建设污水处理系统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面积,厂房投资成本偏高,难以黑臭水较为分散的农村地区或部分偏远地区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藻类辅助处理技术的黑臭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藻类辅助处理技术的黑臭水处理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的底端均匀的设有若干支腿,塔体的内部设有沉淀腔、生物腔、过滤腔和消毒腔,所述过滤腔和消毒腔并列设在生物腔和沉淀腔的上方,过滤腔设在消毒腔的左侧,所述沉淀腔设在生物腔和过滤腔以及消毒腔的下方,所述生物腔设在沉淀腔和消毒腔之间,生物腔的顶端通过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分别贯通连接过滤腔和消毒腔,所述沉淀腔通过连通管贯通连接过滤腔,沉淀腔的一端贯通连接进水管,所述连通管上安装有水泵,所述消毒腔的一端贯通连接出水管,通过进水管向沉淀腔内注入黑臭水,使得黑臭水在沉淀腔内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水在水泵与连通管的相互配合下流入过滤腔内,并在过滤腔内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通过第一连通孔流入生物腔内,并在生物腔内进行生物净化,净化后的水通过第二连通孔注入消毒腔内,并在消毒腔内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的污水通过出水管排出;整个处理过程用到的沉淀腔、过滤腔、生物腔和消毒腔集中设置在塔体内,使得整个处理工艺集约在一起,能大幅降低设备投资数量,且整个处理装置所占用空间主要为塔体所占用的空间,厂房投资面积大幅降低,能进一步降低整个装置的推广使用成本,有利于整个装置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推广使用。所述过滤腔是顶端敞口型结构,过滤腔的顶端开口套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顶端左右对称设有扶手,所述扶手是U形结构,密封盖的底端边缘均匀的设有若干吊杆,所有的所述吊杆的底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与过滤腔相配合的过滤组件,通过过滤组件对沉淀后的水进行过滤处理,能进一步过滤掉水中的杂质和部分有害物质;同时通过密封盖配合吊杆可以直接从过滤腔内取出过滤组件,然后对过滤组件进行清洗,能有效的保证过滤组件的过滤质量,能持续维持水的处理质量;所述生物腔的底壁固定安装有光源,生物腔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光催化剂附着网、微藻载板和光导介质,通过微藻载板配合光催化剂附着网以及光导介质,促进微藻载板上的微藻生物处理生物腔内的水,能有效的降低水中氮、磷含量,能进一步提高水质质量;所述消毒腔内设有紫外消毒灯,利用紫外消毒灯对消毒腔内净化后的污水进行消毒处理,能进一步提高水处理质量。所述进水管上安装有药剂添加筒,所述沉淀腔内腔上部设有絮凝搅拌机构,通过药剂添加筒向进水管内添加絮凝药剂,使得药物随着污水流入沉淀腔内,并在絮凝搅拌机构的作用下,促进药物与沉淀腔的混合,形成絮凝物,絮凝物随着其他固体杂质一起沉淀在沉淀腔的底壁,能大幅提升污水的沉淀效果;所述沉淀腔的底端贯通连接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底端套设有密封塞,所述沉淀腔的底壁固定连接有与排污管相配合的导流斗,沉淀腔内沉淀的絮凝物和其他固体杂质直接通过排污管排出,从而能集中处理沉淀腔内积累的沉淀物,从而保证沉淀腔对污水的絮凝、沉淀质量;且集中处理沉淀腔内沉淀杂物,能有效的防止沉淀物乱流,污染车间环境。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腔是圆柱腔,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一内撑架、第二内撑架和第三内撑架,所述第一内撑架、第二内撑架和第三内撑架均为圆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内撑架、第二内撑架和第三内撑架分别螺纹连接在过滤腔的内腔壁上,所述第一内撑架的底端通过若干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二内撑架,所述第二内撑架的底端通过若干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三内撑架,所述第一内撑架内安装有第一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是过滤网,所述第二内撑架内安装有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二过滤层是由碎矿石与活性炭颗粒混合而成,所述第三内撑架内设有生物过滤膜,通过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和生物过滤膜对絮凝沉淀后的水进行层层过,能进一步去除水中的颗粒杂质和部分有害物质,能进一步提高水质,保证水处理质量。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絮凝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电机和固定齿轮,所述固定齿轮通过固定轴固定连接在沉淀腔的侧壁上,所述搅拌电机固定连接在塔体的一侧端,所述搅拌电机与固定齿轮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搅拌电机上转动连接转轴,所述转轴远离搅拌电机的一端贯穿沉淀腔的侧壁并固定连接有与沉淀腔相配合的偏心轮,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在塔体上,转轴的轴线与固定齿轮的轴线重合,所述偏心轮远离转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搅拌轴,所述搅拌轴远离偏心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固定齿轮相配合的行星齿轮,搅拌轴上均匀的设有若干搅拌叶,通过搅拌电机配合转轴带动偏心轮转动,进而通过偏心轮带动搅拌杆绕着固定齿轮转动,即可利用搅拌杆搅拌沉淀腔内的污水,同时通过行星齿轮与固定齿轮的相互配合,继而利用行星齿轮带动搅拌杆自传,继而搅拌杆带动搅拌叶旋转,继而利用搅拌叶辅助搅拌杆搅动沉淀腔内的污水,使得污水与药物的混合效率大幅提升,能进一步提高污水絮凝、沉淀质量。所述搅拌叶上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搅拌孔,所述搅拌孔内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是倾斜设置,同一搅拌叶上的两个分流板的倾斜角度相反,通过搅拌孔配合分流板,能进一步提高搅拌叶的搅拌质量,能进一步促进污水与药物的混合,促进污水的絮凝、沉淀质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的整个处理过程用到的沉淀腔、过滤腔、生物腔和消毒腔集中设置在塔体内,使得整个处理工艺集约在一起,能大幅降低设备投资数量,且整个处理装置所占用空间主要为塔体所占用的空间,厂房投资面积大幅降低,能进一步降低整个装置的推广使用成本,有利于整个装置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推广使用;2、本专利技术通过药剂添加筒向进水管内添加絮凝药剂,使得药物随着污水流入沉淀腔内,并在絮凝搅拌机构的作用下,促进药物与沉淀腔的混合,形成絮凝物,絮凝物随着其他固体杂质一起沉淀在沉淀腔的底壁,能大幅提升污水的沉淀效果;...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藻类辅助处理技术的黑臭水处理装置,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的底端均匀的设有若干支腿(2),其特征在于,塔体(1)的内部设有沉淀腔(3)、生物腔(8)、过滤腔(6)和消毒腔(10),所述过滤腔(6)和消毒腔(10)并列设在生物腔(8)和沉淀腔(3)的上方,过滤腔(6)设在消毒腔(10)的左侧,所述沉淀腔(3)设在生物腔(8)和过滤腔(6)以及消毒腔(10)的下方,所述生物腔(8)设在沉淀腔(3)和消毒腔(10)之间,生物腔(8)的顶端通过第一连通孔(7)和第二连通孔(9)分别贯通连接过滤腔(6)和消毒腔(10),所述沉淀腔(3)通过连通管(4)贯通连接过滤腔(6),沉淀腔(3)的一端贯通连接进水管(12),所述连通管(4)上安装有水泵(5),所述消毒腔(10)的一端贯通连接出水管(11);/n所述过滤腔(6)是顶端敞口型结构,过滤腔(6)的顶端开口套设有密封盖(18),密封盖(18)的底端边缘均匀的设有若干吊杆(19),所有的所述吊杆(19)的底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与过滤腔(6)相配合的过滤组件(20);/n所述生物腔(8)的底壁固定安装有光源(26),生物腔(8)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固定杆(22),两个所述固定杆(22)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光催化剂附着网(25)、微藻载板(24)和光导介质(23);所述消毒腔(10)内设有紫外消毒灯(27);/n所述进水管(12)上安装有药剂添加筒(13),所述沉淀腔(3)内腔上部设有絮凝搅拌机构(14);所述沉淀腔(3)的底端贯通连接排污管(15),所述排污管(15)的底端套设有密封塞(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藻类辅助处理技术的黑臭水处理装置,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的底端均匀的设有若干支腿(2),其特征在于,塔体(1)的内部设有沉淀腔(3)、生物腔(8)、过滤腔(6)和消毒腔(10),所述过滤腔(6)和消毒腔(10)并列设在生物腔(8)和沉淀腔(3)的上方,过滤腔(6)设在消毒腔(10)的左侧,所述沉淀腔(3)设在生物腔(8)和过滤腔(6)以及消毒腔(10)的下方,所述生物腔(8)设在沉淀腔(3)和消毒腔(10)之间,生物腔(8)的顶端通过第一连通孔(7)和第二连通孔(9)分别贯通连接过滤腔(6)和消毒腔(10),所述沉淀腔(3)通过连通管(4)贯通连接过滤腔(6),沉淀腔(3)的一端贯通连接进水管(12),所述连通管(4)上安装有水泵(5),所述消毒腔(10)的一端贯通连接出水管(11);
所述过滤腔(6)是顶端敞口型结构,过滤腔(6)的顶端开口套设有密封盖(18),密封盖(18)的底端边缘均匀的设有若干吊杆(19),所有的所述吊杆(19)的底端共同固定连接有与过滤腔(6)相配合的过滤组件(20);
所述生物腔(8)的底壁固定安装有光源(26),生物腔(8)的左右两侧对称设有固定杆(22),两个所述固定杆(22)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光催化剂附着网(25)、微藻载板(24)和光导介质(23);所述消毒腔(10)内设有紫外消毒灯(27);
所述进水管(12)上安装有药剂添加筒(13),所述沉淀腔(3)内腔上部设有絮凝搅拌机构(14);所述沉淀腔(3)的底端贯通连接排污管(15),所述排污管(15)的底端套设有密封塞(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藻类辅助处理技术的黑臭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18)的顶端左右对称设有扶手(21),所述扶手(21)是U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藻类辅助处理技术的黑臭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腔(3)的底壁固定连接有与排污管(15)相配合的导流斗(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藻类辅助处理技术的黑臭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腔(6)是圆柱腔,所述过滤组件(20)包括第一内撑架(201)、第二内撑架(202)和第三内撑架(203),所述第一内撑架(201)、第二内撑架(202)和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宇欣
申请(专利权)人:陈宇欣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