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9344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该处理系统包括排泥渠、混合池和澄清池,排泥渠用于对尾水进行初次沉淀,混合池用于将沉淀后的尾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澄清池用于将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后的尾水进行二次沉淀。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排泥渠、混合池和澄清池的设置,延长了尾水的排放流程,提高泥水分离效果,同时尾水可以连续排放,船舶不会因为等待悬浮的泥浆等杂质自然沉淀而停工,间接提高了船舶的施工工效,加快了施工进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方便、经济且没有环境风险,达到了生态环保疏浚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内陆河湖疏浚及水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在内陆河湖疏浚治理工程中,疏浚尾水处理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环保疏浚是消除内陆河流、湖泊内源污染和黑臭水体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城市黑臭水体及内陆河流、湖泊的污染底泥经环保疏浚、初步泥水分离后将产生大量的疏浚尾水,内源污染源由于疏浚过程中的扰动随之释放出来,导致疏浚尾水含有大量氮、磷化合物,具有悬浮物浓度较高的特点,如直接排放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典型工程实践中,主要通过围堰、堆场、加药促凝等方式来实现疏浚尾水的达标排放。但一方面,由于水体污染程度不尽相同,常导致出现要等待含悬物的泥浆自然沉淀时间过长而停工的问题;另一方面,受环保政策、城市周边弃土堆场地地理位置和工艺等因素的约束,如何快速降低尾水中污染物浓度,实现了尾水高效、低成本处理后达标排放更是当前疏浚工程的一个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泥渠(10)、混合池(20)和澄清池(30),所述排泥渠(10)用于对尾水进行初次沉淀,所述混合池(20)用于将沉淀后的尾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所述澄清池(30)用于将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后的尾水进行二次沉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泥渠(10)、混合池(20)和澄清池(30),所述排泥渠(10)用于对尾水进行初次沉淀,所述混合池(20)用于将沉淀后的尾水与絮凝剂充分混合,所述澄清池(30)用于将与絮凝剂充分混合后的尾水进行二次沉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渠(10)尾端与混合池(20)池壁连接,排泥渠(10)流出的尾水由设置在混合池(20)的混合池进水口(21)流入混合池(20);所述混合池(20)与澄清池(30)之间设置有第一溢流槽(41);所述澄清池(30)出口方向设有第二溢流槽(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渠(10)为一条设置有至少一道隔埂(11)的渠道,所述隔埂(11)固定在渠底并垂直于渠底面向上延伸,延伸高度至少与排泥渠(10)高度平齐,所述隔埂(11)沿渠道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排泥渠(10)侧壁相连,另一端距排泥渠(10)另一侧壁留有间隙,相邻两道隔埂(11)与排泥渠(10)侧壁的连接方向相反,将排泥渠(10)分隔出S型过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池(20)内部垂直于混合池(20)进水流向设置有一块与混合池(20)底部垂直的隔板(22),所述隔板(22)两端与混合池(20)池壁滑动连接,下部与混合池(20)底部留有通道,所述通道大小由所述隔板(22)在混合池(20)池壁竖直方向上的滑动调节,所述隔板(22)将混合池(20)池体分为进水室(I)和出水室(II)。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陆河湖疏浚尾水环保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池(30)内部设置有落泥板(31),所述落泥板(31)倾斜于澄清池(30)底部,至少一块落泥板(31)面向澄清池(30)进水口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久春邱征张功印卫邦齐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交通航务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