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小气泡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9260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小气泡发生器,包括:外套管、导气管和导流管,所述外套管包括依次连接的起旋段、过渡段、颈缩段和扩散段,所述颈缩段的内径小于所述起旋段的内径,所述导气管包括:导入段和渐缩段,所述渐缩段设置在所述颈缩段内,所述渐缩段的管壁上设置有气孔,所述导入段设置在所述起旋段内并连接所述渐缩段,所述导流管与所述起旋段交叉连接且所述导流管的轴线与所述起旋段的轴线异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微小气泡发生器,液体呈高速旋转状态绕导入段进入颈缩段,渐缩段内的气体通过气孔与液体混合,液体将气体进行反复剪切破碎从而生成大量的超微小气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小气泡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小气泡发生器。
技术介绍
超微小气泡发生技术根据发生原理可以分为加压溶气释气法、分散空气法、射流曝气、超声空化法和电解法等多种技术方法,其中分散空气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水力剪切、高速旋流等方式形成剪切力,并制造出一种极端条件,将空气进行反复剪切破碎,使之与水混合从而生成大量的微纳米气泡。目前超微小气泡发生器比较多,但往往结构比较复杂,制造难度较大,成品成本较高,不利于普及,而且多数产品往往只考虑了一种实现技术手段,对水力条件要求比较高,比如对压力要求不得低于0.5Mpa,这与倡导的低能耗理念不相符。目前的超微小气泡发生器,当水压力比较低时,液体形成的旋流速度不够高,剪切空气效果减弱使气体与液体混合产生的微小气泡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小气泡发生器,以解决流体压力减小时微小气泡发生器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小气泡发生器,包括:外套管、导气管和导流管,所述外套管包括依次连接的起旋段、过渡段、颈缩段和扩散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小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导气管和导流管,所述外套管包括依次连接的起旋段、过渡段、颈缩段和扩散段,所述颈缩段的内径小于所述起旋段的内径,所述导气管包括:导入段和渐缩段,所述渐缩段设置在所述颈缩段内,所述渐缩段的管壁上设置有气孔,所述导入段设置在所述起旋段内并连接所述渐缩段,所述导流管与所述起旋段交叉连接且所述导流管的轴线与所述起旋段的轴线异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小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导气管和导流管,所述外套管包括依次连接的起旋段、过渡段、颈缩段和扩散段,所述颈缩段的内径小于所述起旋段的内径,所述导气管包括:导入段和渐缩段,所述渐缩段设置在所述颈缩段内,所述渐缩段的管壁上设置有气孔,所述导入段设置在所述起旋段内并连接所述渐缩段,所述导流管与所述起旋段交叉连接且所述导流管的轴线与所述起旋段的轴线异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的内腔和所述扩散段的内腔均呈锥形,所述颈缩段的内腔呈圆柱形,向远离所述颈缩段方向所述扩散段的内径逐渐增大,所述扩散段的锥角为6-15度,所述扩散段的长度为所述颈缩段的直径的10-20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气泡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与所述起旋段垂直相交。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生华傅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鑫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