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9256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包括依尾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均流板、第二均流板、第三均流板;所述第一均流板,固接于余热锅炉的内壁,且所述第一均流板的板面与尾气流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均流板的上半部迎风截面面积小于下半部迎风截面面积;所述第二均流板,平行固接于所述第一均流板的下游,所述第二均流板的板面与尾气流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均流板的上半部迎风截面面积小于下半部迎风截面面积;所述第三均流板,固接于余热锅炉的内壁,第三均流板的端面设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驱使流体向上流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均流装置,可确保烟气流场的均匀性及氨气浓度可以分布均匀,从而在后续的尾气处理中提高脱硝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燃气轮机尾气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燃气轮机尾气的SCR脱硝技术快速发展。燃气轮机的尾气温度较高,因此为了回收这部分热量燃气轮机尾部均安装有余热锅炉,典型的燃气轮机尾气热量回收余热锅炉采用卧式结构一般为F级机组。燃气轮机尾气在进入余热锅炉进口时有一个扩张段。在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系统中喷氨格栅可选取两个位置,一个位置在催化剂段前的余热锅炉炉膛内部,另一个位置为入口扩张段。喷氨格栅安装在扩张段有下列优点:氨气与氮氧化物接触时间长,反应充分、由于入口段截面较小可以布置相对较少的喷头。喷氨格栅布置在扩张段也有其明显的劣势,由于处于扩张段在锅炉的高度方向上烟气流量分布不均,大部分气流从中下部流过,上部气流速度明显偏小。因此必须布置适当的均流装置使氨气浓度分布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来解决上述难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包括依尾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均流板、第二均流板、第三均流板;所述第一均流板,固接于余热锅炉的内壁,且所述第一均流板的板面与尾气流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均流板的上半部迎风截面面积小于下半部迎风截面面积;所述第二均流板,平行固接于所述第一均流板的下游,所述第二均流板的板面与尾气流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均流板的上半部迎风截面面积小于下半部迎风截面面积;所述第三均流板,固接于余热锅炉的内壁,所述第三均流板的端面设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驱使流体向上流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均流板、第二均流板、第三均流板的截面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且三者通过顶部钢管和底部支座连接于所述余热锅炉的内壁;顶部钢管,一端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均流板、第二均流板、第三均流板的顶部,另一端焊接固接于所述余热锅炉的外墙板;底部支座,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均流板、第二均流板、第三均流板的底部固接,下端面与所述余热锅炉的内壁固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均流板、第二均流板上的均流孔为圆形,且所述第一均流板、第二均流板上半部的均流孔的面积大于下半部的均流孔的面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均流板、第二均流板上的均流孔在位置和尺寸上均一一对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所述第三均流板上设置的导流件为后突导流板,所述第三均流板上每一个均流孔的后侧端面均设置一后突导流板,所述后突导流板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三均流板,另一端斜向远离所述第三均流板。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后突导流板与所述第三均流板的倾斜夹角为30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均流板、第二均流板、第三均流板通过壁板连接装置固接于余热锅炉的内壁,所述壁板连接装置包括:炉壁连接件,内嵌于余热锅炉的内壁,所述炉壁连接件的外侧端面开设有呈“π”形的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中央设置有锁定块,所述锁定块的两侧均开设有一排大小形状相同的锁定槽,所述锁定槽用于容纳配合锁条;锁条,分为首尾固接一体的固定部与锁定部,所述固定部呈倒置“山”字形结构且固定卡接在所述连接槽的两侧,所述锁定部呈“U”字形结构且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为一体,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活动设置于所述锁定槽内且端部设有倒扣,所述锁定部由弹性材料制成且具有朝向自身内侧的弹性锁力;板壁连接件,固接于所述第一均流板、第二均流板、第三均流板的四周侧壁,所述板壁连接件的一侧端面与所述第一均流板、第二均流板、第三均流板固接,另一侧端面固接有相被而设的锁定臂;锁定臂,呈“回”字形结构,其一端与所述板壁连接件固定连接,另一端插接于所述连接槽内。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炉壁连接件与板壁连接件之间设有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连接于一个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源、三极管Q1、PMOS管Q2、信号接收端IO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电感M1、第一电容F1、第二电容F2、第三电容F3;所述电源分别连接于所述PMOS管Q2的源极,以及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与信号接收端IO1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以及所述P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PMOS管Q2的漏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源极和栅极之间连接有反相串联的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感M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感M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感M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电感M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F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感M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距离传感器第一接出端、所述距离传感器第二接出端连接,所述电感M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容F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F1连接于所述距离传感器第一接出端、所述距离传感器第二接出端;所述第二电容F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F3的另一端接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视图;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在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均流板、第二均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第三均流板的侧视图;图8为本技术的壁板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控制电路图。图中各构件为:10-第一均流板,20-第二均流板,30-第三均流板,31-后突导流板,40-余热锅炉,41-顶部钢管,42-底部支座,50-均流孔,60-壁板连接装置,61-炉壁连接件,62-连接槽,63-锁定块,64-锁定槽,65-锁条,651-固定部,652-锁定部,66-倒扣,67-板壁连接件,68-锁定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包括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尾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均流板(10)、第二均流板(20)、第三均流板(30);/n所述第一均流板(10),固接于余热锅炉(40)的内壁,且所述第一均流板(10)的板面与尾气流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均流板(10)的上半部迎风截面面积小于下半部迎风截面面积;/n所述第二均流板(20),平行固接于所述第一均流板(10)的下游,所述第二均流板(20)的板面与尾气流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均流板(20)的上半部迎风截面面积小于下半部迎风截面面积;/n所述第三均流板(30),固接于余热锅炉(40)的内壁,所述第三均流板(30)的端面设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驱使流体向上流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尾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均流板(10)、第二均流板(20)、第三均流板(30);
所述第一均流板(10),固接于余热锅炉(40)的内壁,且所述第一均流板(10)的板面与尾气流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均流板(10)的上半部迎风截面面积小于下半部迎风截面面积;
所述第二均流板(20),平行固接于所述第一均流板(10)的下游,所述第二均流板(20)的板面与尾气流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均流板(20)的上半部迎风截面面积小于下半部迎风截面面积;
所述第三均流板(30),固接于余热锅炉(40)的内壁,所述第三均流板(30)的端面设有导流件,所述导流件驱使流体向上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流板(10)、第二均流板(20)、第三均流板(30)的截面面积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且三者均通过顶部钢管(41)和底部支座(42)连接于所述余热锅炉的内壁;
顶部钢管(41),一端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均流板(10)、第二均流板(20)、第三均流板(30)的顶部,另一端焊接固接于所述余热锅炉(40)的外墙板;
底部支座(42),上端面与所述第一均流板(10)、第二均流板(20)、第三均流板(30)的底部固接,下端面与所述余热锅炉(40)的内壁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流板(10)、第二均流板(20)上的均流孔(50)为圆形,且所述第一均流板(10)、第二均流板(20)上半部的均流孔(50)的面积大于下半部的均流孔(50)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流板(10)、第二均流板(20)上的均流孔(50)在位置和尺寸上均一一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均流板(30)上设置的导流件为后突导流板(31),所述第三均流板(30)上每一个均流孔(50)的后侧端面均设置一后突导流板(31),所述后突导流板(31)一端固接于所述第三均流板(30),另一端斜向远离所述第三均流板(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突导流板(31)与所述第三均流板(30)的倾斜夹角为3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轮机尾气脱硝的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流板(10)、第二均流板(20)、第三均流板(30)通过壁板连接装置(60)固接于余热锅炉(40)的内壁,所述壁板连接装置(60)包括:
炉壁连接件(61),内嵌于余热锅炉(40)的内壁,所述炉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渠海峰邓立锋陆军黄友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龙净科杰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