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椎管镜入路微创操作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8913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3
一种经椎管镜入路微创操作系统,包括椎管镜、弯曲调节组件和支撑组件,弯曲调节组件铰接于椎管镜上,支撑组件设置于椎管镜的工作镜管和弯曲调节组件之间;椎管镜包括主体结构和软镜管,软镜管的一端与主体结构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为自由端;弯曲调节组件包括铰接部、基管段和弯曲调节管段,铰接部与基管段固定连接,基管段和弯曲调节管段之间铰接并通过紧固旋钮固定;支撑组件包括伸缩套筒,伸缩套筒通过螺母帽固定于弯曲调节管段上。该系统可沿脊柱内的天然通道‑椎管到达脊柱内发生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的部位进行手术,无需切除椎板、椎板开孔或对椎间孔进行扩孔等手术操作,对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损伤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椎管镜入路微创操作系统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经椎管镜入路微创操作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腰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常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即椎间孔镜进行微创手术治疗,而采用椎间孔镜进行手术治疗的手术入路方式有以下几种:1、远外侧或水平入路;2、后路或椎板间入路;3、椎间孔入路;4、前入路;其中,第二和第三种手术入路方式最为常用。后路或椎板间入路需要切割并打开椎板,影响脊柱的稳定性,而椎间孔入路需要对椎间孔进行扩孔,在扩孔的过程中极易损失神经根,且上述两种入路方式仅能对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及部分椎管狭窄进行手术治疗,无法对多节段脊柱椎间盘突出及多节段椎管狭窄,采用单一入路行多节段减压、神经松解、椎管扩大成形等手术治疗,传统的微创入路存在手术视野局限、手术效率低、风险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经椎管镜入路及其微创操作系统,该系统利用椎间孔镜技术改进的椎管镜可沿脊柱内的天然通道-椎管到达脊柱内发生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的部位进行手术,无需切除椎板、椎板开孔或对椎间孔进行扩孔等手术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椎管镜入路微创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椎管镜(1)、弯曲调节组件(2)和支撑组件(3),弯曲调节组件(2)铰接于椎管镜(1)上,支撑组件(3)设置于椎管镜(1)的工作镜管和弯曲调节组件(2)之间且可沿弯曲调节组件(2)的内壁滑动;/n所述的椎管镜(1)包括主体结构(4)和软镜管(9),软镜管(9)的一端与主体结构(4)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为自由端,主体结构(4)的左端固定有器械通道插口(5),主体结构(4)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进水接头(6)和出水接头,主体结构(4)的底部固定有目镜连接部(8)和光源光线连接部(7),目镜连接部(8)上连接有目镜,软镜管(9)包括外包层(12)和金属骨架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椎管镜入路微创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椎管镜(1)、弯曲调节组件(2)和支撑组件(3),弯曲调节组件(2)铰接于椎管镜(1)上,支撑组件(3)设置于椎管镜(1)的工作镜管和弯曲调节组件(2)之间且可沿弯曲调节组件(2)的内壁滑动;
所述的椎管镜(1)包括主体结构(4)和软镜管(9),软镜管(9)的一端与主体结构(4)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为自由端,主体结构(4)的左端固定有器械通道插口(5),主体结构(4)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进水接头(6)和出水接头,主体结构(4)的底部固定有目镜连接部(8)和光源光线连接部(7),目镜连接部(8)上连接有目镜,软镜管(9)包括外包层(12)和金属骨架层(13),外包层包覆于金属骨架层(13)的外部,金属骨架层内包裹有器械通道管(14)、进水管(15)、出水管(30)和光源成像管(16),光源成像管(16)中固定有导光束(18)和导像束(17),软镜管(9)自由端的端面上固定有物镜(34)、冷光灯(33)、器械通道出口(31)、入水口(35)和出水口(32),导光束(18)的两端分别与光源光线连接部(7)和冷光灯(33)连接,导像束(17)的两端分别与物镜(34)和目镜连接,器械通道管(14)与器械通道插口(5)贯通连接;
所述的弯曲调节组件(2)包括铰接部(20)、基管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芝军汤逊徐永清何鹏举卜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