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导引器以及外科手术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9998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导引器以及外科手术器具,该导引器包括导引主体、导引头,所述导引头位于所述导引主体的前端;在所述导引主体的中心处、沿着所述导引主体的轴向方向设有导引槽,用以引导导引穿刺针穿出;所述导引头包括弧形段以及扇形段;所述扇形段与所述导引主体连接。外科手术器具,包括导引器、导引穿刺针以及手术拉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导引器头端的弧形段以及扇形段增加与导引穿刺针针头接触的范围,增加操作的安全性;该导引器配合使用导引穿刺针及手术拉钩增加了眶脂固定的牢靠程度,减少了眶脂回缩导致眼袋复发的可能性。能够缩短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时间,便于眶周年轻化术式在年轻患者中推广,使患者恢复年轻美丽自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导引器以及外科手术器具
本技术涉及手术器具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导引器以及外科手术器具。
技术介绍
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会出现一系列衰老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其中,表现在眶周最典型的就是眼袋和泪沟畸形。眼袋发生的病因为:因下睑组织(眶隔和眼轮匝肌等)因年老后松弛导致眶脂疝出;泪沟畸形的发生原因为:泪槽韧带对泪沟处软组织的束缚导致凹陷。眼袋和泪沟的出现会使患者呈现衰老,疲惫的样貌,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美丽和自信。目前解决眼袋和泪沟问题的最好的方法仍然是是手术治疗。最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将疝出的眶脂去除,这种手术方式因未能解决泪沟畸形和可能继发性引起下睑凹陷等不足已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术式为“眼袋眶隔释放术”,该术式是将泪槽韧带松解,即泪槽韧带对软组织束缚解除后,将疝出的眶脂完全释放。通过将眶脂固定在眶下缘尾侧,达到填充原先泪沟畸形的目的。这种术式可以将眼袋处的多余眶脂不经过去除,而是转移到原先泪沟处,能同时解决眼袋和泪沟,是目前较为前沿的术式而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眼袋眶隔释放术”根据下睑皮肤松弛程度可以通过“经下睑缘皮肤入路”(俗称“外切口”),和“经结膜入路”(俗称“内切口”)两种入路方式完成。而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逐渐提高,要求改善自身眼袋和泪沟的40岁以下年轻患者普遍增多。这类患者通常都适合于内切口的眼袋眶隔释放术,而此术式的其中一个关键步骤在于如何将释放的眶脂位移经过眶下缘、跨越过原泪沟处,并固定在面中部。目前使用的固定方法是将一根缝线穿进释放的眶脂尾侧并从面中部皮肤穿出,并将此缝线在面中部皮肤表面打结固定,一周后拆除。通常为了防止打结磨损面部皮肤,则将油纱制成油酊,将线结打在油酊上,即“油酊固定法”。这种方法存在明显弊端:一、患者术后拆线前无法洗脸,油酊的存在也影响患者术后正常社交,使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带来不便;二、术后一周拆除缝线后意味着眶脂已失去固定,此时位移后的眶脂是否已在面中部牢靠黏连尚未明确,仍存在回缩导致眼袋复发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在原先术式上进行改良,并设计相应的的手术器具,从而使内切口眶隔释放术中得到更好的固定眶脂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导引器以及外科手术器具,解决了现有术式中将缝线固定在面中部皮肤表面从而导致的后期恢复以及护理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导引器,包括导引主体、导引头,所述导引头位于所述导引主体的前端;在所述导引主体内、沿着所述导引主体的轴向方向设有导引槽,用以引导导引穿刺针穿出;所述导引头包括弧形段以及扇形段;所述扇形段与所述导引主体连接;所述扇形段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引导主体的宽度,所述扇形段的最小宽度与所述导引主体的宽度相同;所述弧形段的端部呈弧形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器还包括剥离器,所述剥离器位于所述导引主体的后端。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剥离器的端部设有钝性的剥离子或尖锐状的剥离刀。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剥离器的两侧设有剥离刃口,所述剥离刃口位于所述剥离刀的外侧。所述剥离器的长度为25-28mm,宽度为7-8mm。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段、扇形段、导引主体为一体成型结构。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引主体的长度为100-105mm;宽度为7-8mm;所述导引头的长度为20-25mm;最宽处的宽度为15-20mm。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束缚环,位于所述导引头前端的25mm-30mm处;所述束缚环与所述导引器为一体化结构。束缚环的作用为固定穿刺针,避免其意外滑脱后伤及眼球。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导引槽为弧形槽,该弧形槽的深度为3-4mm。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导引主体的端部还设有防滑纹;所述导引槽上设有纹路。一种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外科手术器具,包括上述的导引器、导引穿刺针以及内切口眼袋拉钩;所述导引穿刺针上设有至少三个刻度;所述刻度分别位于距离针头顶端1.9-2.1mm、2.9-3.1mm、4.9-5.1mm处。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比传统导引器,本技术的导引器的弧形段以及扇形段可以增加收集穿刺针针头接的范围,增加操作的安全性。(2)该导引器导引槽上的纹路,可以使操作者左右晃动针头,通过针头划过纹路的台阶感,确认导引穿刺针在导引槽内。纹路以及导引槽,防止导引穿刺针划偏,损伤眼球等别的结构。因此所述导引器可以安全有效地确保导引穿刺针在导引槽内从面中部皮肤面穿进颧前间隙和上颌前间隙中,并将针头从睑结膜切口穿出。(3)该导引器上的束缚环还可以固定针头位置,进一步防止因针头滑动导致损伤眼球。(4)带有剥离器的导引器,其剥离器可以将颧前间隙和上颌前间隙的尾侧部分盲视下进一步剥离,多功能的导引器可以减少所要使用器械的数量,使术中操作更加简便。(5)本技术的导引器,能够仅通过结膜切口,将眶脂释放并固定于中面部的颧前间隙和上颌前间隙中。相比于其他的方法例如“油酊固定法”,该方法避免了患者术后一周内面部携带油酊的不便,省去再次去医院拆除油酊的麻烦,增加了眶脂固定的牢靠程度,减少了眶脂回缩导致眼袋复发的可能性。(6)由于导引器和带有刻度的导引穿刺针以及手术拉钩的结合使用,能够更简便、有效地完成在切口内将眶脂固定于中面部的操作,所以本技术的外科手术器具能够缩短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时间,使眶周年轻化术式在年轻患者中推广,使患者恢复年轻美丽自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案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案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案,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导引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种导引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二种导引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外科手术器具的导引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引器1、导引主体11、导引头12、导引槽111、纹路114、防滑纹112、弧形段121、扇形段122、导引器2、剥离器13、剥离刀131、剥离刃口1311、束缚环14、导引穿刺针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导引器,包括导引主体、导引头,所述导引头位于所述导引主体的前端;其特征在于,/n在所述导引主体内、沿着所述导引主体的轴向方向设有导引槽,用以引导导引穿刺针穿出;/n所述导引头包括弧形段以及扇形段;所述扇形段与所述导引主体连接;所述扇形段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导引 主体的宽度,所述扇形段的最小宽度与所述导引主体的宽度相同;所述弧形段的端部呈弧形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导引器,包括导引主体、导引头,所述导引头位于所述导引主体的前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引主体内、沿着所述导引主体的轴向方向设有导引槽,用以引导导引穿刺针穿出;
所述导引头包括弧形段以及扇形段;所述扇形段与所述导引主体连接;所述扇形段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导引主体的宽度,所述扇形段的最小宽度与所述导引主体的宽度相同;所述弧形段的端部呈弧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导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器还包括剥离器,所述剥离器位于所述导引主体的后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导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剥离器的端部设有钝性的剥离子或尖锐状的剥离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导引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剥离器的两侧设有剥离刃口,所述剥离刃口位于所述剥离刀的外侧;所述剥离器的长度为25-28mm,宽度为7-8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经结膜入路眶隔释放术的导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段、扇形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欣馨何丹刘延群
申请(专利权)人:霜演枇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