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口罩,具体为一种紧贴合型口罩,包括第一口罩本体、支架层及第一遮罩层,所述支架层位于第一口罩本体及第一遮罩层之间,所述支架层包括π型倒装支撑架与贴合架,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靠近第一遮罩层内侧,所述贴合架靠近第一口罩本体外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紧贴合型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口罩本体及第二遮罩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支架层的设置或者增加塑型条的数量,减少口罩内废气滞留量,减少废气吸入量;提高口罩与人脸的贴合度,增加密封效果;通过增加遮罩层的设置,解决上述呼出热气导致人眼热熏感觉和热气中的水雾凝结在眼镜片上,带来视线模糊等安全隐患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紧贴合型口罩
本技术涉及一种口罩,具体为一种紧贴合型口罩。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口罩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普通口罩佩戴时,口罩内的空气滞留量较大,每次吸入空气的起始都要先吸入上次呼出的滞留在口罩内一部分废气,假设每人每分钟呼吸20次,口罩内滞留空气量20毫升,则每人24小时共吸入废气576升。二、普通口罩佩戴时,虽然有鼻夹进行塑型,但是随着人说话、打哈欠等脸部动作,这个塑型条会变形,贴合效果会变差,从而使口罩的空气过滤能力变差,此外,很多人忘记使用鼻夹的塑型功能,使得口罩实际的使用效果密封性变差,失去了口罩的过滤空气的功能。三、普通口罩佩戴时,如果人的头部是直立状态时,这时人呼出的热气透过口罩以后在上升的过程中会向上漂移,部分热气会给人的眼部热熏的感觉,如果佩戴有眼镜,在环境温度较低(低于约20℃)时会造热气中水雾凝结在镜片上的的现象。普通口罩很难解决上述呼出热气导致人眼热熏和热气中的水雾凝结在眼镜片上,带来视线模糊等安全隐患的问题,比如会影响到车辆驾驶或者手术操作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紧贴合型口罩。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紧贴合型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口罩本体、支架层及第一遮罩层,所述支架层位于第一口罩本体及第一遮罩层之间,所述支架层包括π型倒装支撑架与的贴合架,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靠近第一遮罩层内侧,所述贴合架靠近第一口罩本体外侧。所述第一口罩本体的边A、边B、边C分别与第一遮罩层的边a、边b、边c粘贴或缝制连接,所述第一遮罩层上设置有横向的第一褶皱。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为一个倒置的π型架,所述贴合架为与π型倒装支撑架两脚相连的两竖型条,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的两脚和与贴合架的两竖型条可通过一体制造、粘贴或缝制的方式连接。所述支架层为弹性薄片,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与的贴合架有一定的张开角度,所述张开角度为30~70°,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用于撑开第一遮罩层,所述贴合架用于压紧第一口罩本体外侧,使第一口罩本体内侧贴合在鼻子两边的脸部。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边e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遮罩层的边d,所述支架层的高f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遮罩层的边a。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通过粘贴或缝制的方式固定在第一遮罩层内侧。一种紧贴合型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口罩本体及第二遮罩层,所述第二口罩本体外侧的鼻梁位置上依次设置有多个塑型条,所述第二口罩本体的边D、边E、边F分别与遮罩层的边g、边h、边i固定,所述第二遮罩层上外侧设置有横向的第二褶皱,所述第二遮罩层的底部设置有弹性薄片。所述弹性支撑条为一条平直的弹性薄片,所述弹性支撑条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边h。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支架层的设置或者增加塑型条的数量,减少口罩内废气滞留量,减少废气吸入量;(2)通过支架层的设置或者增加塑型条的数量,提高口罩与人脸的贴合度,增加密封效果;(3)增加遮罩层的设置,解决上述呼出热气导致人眼热熏感觉和热气中的水雾凝结在眼镜片上,带来视线模糊等安全隐患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紧贴合型口罩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人脸佩戴紧贴合型口罩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的紧贴合型口罩的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的紧贴合型口罩的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的紧贴合型口罩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1—第一口罩本体;2—支架层;3—第一遮罩层;4—边A;5—边B;6—边C;7—贴合架;8—高f;9—边b;10—第一褶皱;11—边c;12—边d;13—边a;14—π型倒装支撑架;15—边e;16—第二口罩本体;17—第二遮罩层;18—边D;19—边E;20—边F;21—边g;22—边h;23—边i;24—弹性薄片;25—塑型条;26—第二褶皱。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的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一种紧贴合型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口罩本体(1)、支架层(2)及第一遮罩层(3),所述支架层(2)位于第一口罩本体(1)及第一遮罩层(3)之间,所述支架层(2)包括π型倒装支撑架(14)与贴合架(7),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靠近第一遮罩层(3)内侧,所述贴合架(7)靠近第一口罩本体(1)外侧。所述第一口罩本体(1)的边A(4)、边B(5)、边C(6)分别与第一遮罩层(3)的边a(13)、边b(9)、边c(11)粘贴或缝制连接,所述第一遮罩层(3)上设置有横向的第一褶皱(10)。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边e(15)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遮罩层(3)的边d(12),所述支架层(2)的高f(8)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遮罩层(3)的边a(13)。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通过粘贴或缝制的方式固定在第一遮罩层(3)内侧。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为一个倒置的π型架,所述贴合架(7)为与π型倒装支撑架(14)两脚相连的两竖型条,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与贴合架(7)可通过一体制造。所述支架层(2)为弹性薄片,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与贴合架(7)有一定的张开角度,所述张开角度为30~70°,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用于撑开第一遮罩层(3),所述贴合架(7)用于压紧第一口罩本体(1)外侧,使第一口罩本体(1)内侧贴合在鼻子两边的脸部。具体的,第一口罩本体(1)的内侧为与人脸接触侧,第一口罩本体(1)的外侧为与贴合架(7)相贴侧,第一遮罩层(3)的内侧为与π型倒装支撑架(14)连接侧,第一遮罩层(3)的外侧为暴露在空气侧。π型倒装支撑架(14)与折叠于该π型倒装支撑架之下的贴合架(7)在自然状态下的张开角度为30~70°,是根据人脸部鼻子的鼻面角一般为30-33°,该张开角度应大于或等于鼻面角的最小角度,故张开角度取30~70°,在使用时可通过手动调节适当的张开角度,使佩戴更为舒适。使用时,因为支架层(2)有很大的弹性作用,按压支架层(2)的贴合架(7)使贴合架(7)下面的第一口罩本体(1)紧密贴合鼻子两侧的脸部,现有的口罩在该部位总是凸起的,本技术的贴合架(7)贴近脸部后,该部位向内凹陷,使得口罩内的空气滞留量大大减少,同时口罩的密封性也得到了加强,呼吸时,吸入的上次呼出的废气量大为减少,并且,一般的口罩因为脸部动作的变化,导致口罩上部的塑型条效果变差,但是本技术的支架层的独特结构,在使用时能够自适应的调节,使贴合架一直保持紧贴脸部的状态,口罩的密封性得到了保障;此外,π型倒装支撑架(14)支撑第一遮罩层(3),第一遮罩层(3)向外凸起形成了一个开口向下的半封闭空间。如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紧贴合型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口罩本体(1)、支架层(2)及第一遮罩层(3),所述支架层(2)位于第一口罩本体(1)及第一遮罩层(3)之间,所述支架层(2)包括π型倒装支撑架(14)与贴合架(7),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靠近第一遮罩层(3)内侧,所述贴合架(7)靠近第一口罩本体(1)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紧贴合型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口罩本体(1)、支架层(2)及第一遮罩层(3),所述支架层(2)位于第一口罩本体(1)及第一遮罩层(3)之间,所述支架层(2)包括π型倒装支撑架(14)与贴合架(7),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靠近第一遮罩层(3)内侧,所述贴合架(7)靠近第一口罩本体(1)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贴合型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口罩本体(1)的边A(4)、边B(5)、边C(6)分别与第一遮罩层(3)的边a(13)、边b(9)、边c(11)粘贴或缝制连接,所述第一遮罩层(3)上设置有横向的第一褶皱(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贴合型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为一个倒置的π型架,所述贴合架(7)为与π型倒装支撑架(14)两脚相连的两竖型条,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的两脚和与贴合架(7)的两竖型条可通过一体制造、粘贴或缝制的方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贴合型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层(2)为弹性薄片,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与贴合架(7)有一定的张开角度,所述张开角度为30~70°,所述π型倒装支撑架(14)用于撑开第一遮罩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暴宇,张释如,朱萌,文猛,陈静娴,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