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加热硅胶三压辊装置,包括底座、分别可转动地设于底座上的第一转动辊、第二转动辊和第三转动辊,所述第一转动辊外侧壁上设有环状的压合滚筒,第一转动辊与所述压合滚筒之间形成一环状的加热腔,所述压合滚筒内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口罩生产装置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压合滚筒的安装孔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可对口罩三层进行热压,这种方式,只需采用一个第一加热装置即可加热,加热腔具有存储热量的作用,可节省热量,提高加热效率,且占用生产线体积小,解决了口罩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加热硅胶三压辊装置
本技术涉及口罩生产装置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加热硅胶三压辊装置。
技术介绍
医用口罩采用一层或者多层非织造布复合制作而成,主要生产工艺包括熔喷、纺粘、热风或者针刺等,具有抵抗液体、过滤颗粒物和细菌等效用,是一种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医用口罩通常面体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为亲肤材质(普通卫生纱布或无纺布),中层为隔离过滤层(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层),外层为特殊材料抑菌层(无纺布或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层),在生产过程中,三层需叠加一起经过压辊层层叠加,通常先将两层叠加压合,再将另外一层与叠加好的两层面料叠加压合,这种方式需采用四个辊进行压合,不仅结构复杂,且增加了生产线的长度,在压合过程中,需要通过热压,因此两次压合需采用两个热压装置,增加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低;若直接采用两个压辊将三层面料同时进行压合,有可能导致压合不紧密,口罩质量较差,生产效率低。专利申请号:CN201420619927.9,公开了纸尿裤生产线用无纺布膜与PE底膜电热压粘合机构,包括两端转动固定在轴承座上的上、下压辊,所述上、下压辊轴中心设有电热偶,所述上压辊中部为网状压合部,所述网状压合部的网孔部位为凹槽,凸起部分形成斜线。采用电热偶控制温度,升降温快,易于控制;若将该粘合机构用于口罩三层面料进行压合,需采用两组粘合机构进行压合,且需采用四个电热偶,不仅压合成本高,且增加了生产线的长度;若采用一组粘合机构一次对三层面料进行压合,有可能导致压合不紧密,口罩质量较差,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可加热硅胶三压辊装置。其解决了口罩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加热硅胶三压辊装置,包括底座、分别可转动地设于底座上的第一转动辊、第二转动辊和第三转动辊,所述第一转动辊外侧壁上设有环状的压合滚筒,第一转动辊与所述压合滚筒之间形成一环状的加热腔,所述压合滚筒内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压合滚筒与所述第二转动辊的压合部之间形成第一压合区,所述压合滚筒与所述第三转动辊的压合部之间形成第二压合区,所述第二转动辊压合部和所述第三转动辊压合部之间形成第三压合区。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沿第一转动辊的轴向方向贯穿所述压合滚筒,所述压合滚筒内可拆卸地设有安装螺栓,所述安装螺栓固定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压合滚筒为热传导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为电热偶或电热棒。所述第二转动辊和所述第三转动辊轴中心分别设有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转动辊和所述第三转动辊分别开设螺栓孔直通辊轴中心,所述第二加热装置通过固定螺栓固定。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电热偶或电热棒。所述压合滚筒外侧壁套设一硅胶套,所述硅胶套为导热硅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二转动辊与所述第三转动辊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转动辊与所述第三转动辊分别通过两个第二轴承座可转动的设于底座。所述底座上可滑动地设有两个第一轴承座,所述底座上设有两个气缸,每个所述气缸驱动所述第一轴承座滑动于底座,所述第一转动辊可转动地设于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转动辊的移动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转动辊轴中心与所述第三转动辊轴中心的连接线。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压合滚筒的安装孔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通过加热,可对压合滚筒进行热压,先将其中两层经过第一压合区热压,另一层通过第三压合区进行导向输送,然后将压合好的两层与另一层在第二压合区热压,这种方式,只需采用一个第一加热装置即可加热,加热腔具有存储热量的作用,可节省热量,提高加热效率,且占用生产线体积小;进一步的,安装孔的结构简单,方便第一加热装置安装,便于维护和更换;进一步的,可在第二转动辊和第三转动辊轴中心设置第二加热装置,提高加热的温度,有利于口罩的热压;进一步的,硅胶套不仅具有传导热量的作用,而且具有缓冲作用,有利于口罩的压合,防止压合时,口罩的损坏;进一步的,可通过气缸移动第一轴承座,从而控制第一压合区和第二压合区的大小,根据口罩的厚度,进行适当的调节,有利于口罩的压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是第一转动辊的剖视图;图4是第二转动辊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考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加热硅胶三压辊装置,包括底座1、分别可转动地设于底座1上的第一转动辊2、第二转动辊3和第三转动辊4,第一转动辊2外侧壁上设有环状的压合滚筒5,压合滚筒5为铝、铁或其他热传导材料制成,压合滚筒5外侧壁套设一硅胶套51,硅胶套51为导热硅胶材料制成,第一转动辊2与压合滚筒5之间形成一环状的加热腔50,压合滚筒5内设有一安装孔52,安装孔52沿第一转动辊2的轴向方向贯穿压合滚筒5,安装孔52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53,第一加热装置53为电热偶,压合滚筒5上设有安装螺栓54,安装螺栓54固定第一加热装置53,图2中,未安装第一加热装置53,图3中,安装孔52内安装有第一加热装置53。压合滚筒5与第二转动辊3的压合部之间形成第一压合区21,压合滚筒5与第三转动辊4的压合部之间形成第二压合区22,第二转动辊3压合部和第三转动辊4压合部之间形成第三压合区23。第二转动辊3和第三转动辊4轴中心设有第二加热装置31,第二转动辊3和第三转动辊4分别开设螺栓孔32直通辊轴中心,固定螺栓固定第二加热装置31,第二加热装置31为电热偶;底座1上可滑动地设有两个第一轴承座11,底座1上设有两个气缸6,每个气缸6驱动第一轴承座11滑动于底座1,第一转动辊2可转动地设于第一轴承座11,第一转动辊2的移动方向垂直于第二转动辊3轴中心与第三转动辊4轴中心的连接线。第二转动辊3与第三转动辊4的结构相同,第二转动辊3与第三转动辊4分别通过两个第二轴承座12可转动的设于底座1。上述第一转动辊2上设有两个可螺纹连接安装螺栓54的螺孔,两个螺孔直通安装孔52,通过安装螺栓54固定第一加热装置53。上述第一加热装置53也可为电热棒或其他加热装置,上述第二加热装置31也可为电热棒或其他加热装置,具体根据情况设置。可在第二转动辊3压合部和\或第三转动辊4压合部上套设硅胶套,具体根据情况设置;上述第二转动辊3和\或上述第三转动辊4也可不设置第二加热装置31,这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但热压效果较差。上述硅胶套51采用导热硅胶材料制成,为公知的材料,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气缸6推动第一轴承座11在底座1上移动为公知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工作方式是:根据口罩的厚度,通过气缸6移动第一轴承座11,从而调节第一压合区21和第二压合区22的大小;启动第一加热装置53和第二加热装置31,第一加热装置53给压合滚筒5进行加热,第二加热装置31分别对第二转动辊3和第三转动辊4进行加热,其中两层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加热硅胶三压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分别可转动地设于底座上的第一转动辊、第二转动辊和第三转动辊,所述第一转动辊外侧壁上设有环状的压合滚筒,第一转动辊与所述压合滚筒之间形成一环状的加热腔,所述压合滚筒内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压合滚筒与所述第二转动辊的压合部之间形成第一压合区,所述压合滚筒与所述第三转动辊的压合部之间形成第二压合区,所述第二转动辊压合部和所述第三转动辊压合部之间形成第三压合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加热硅胶三压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分别可转动地设于底座上的第一转动辊、第二转动辊和第三转动辊,所述第一转动辊外侧壁上设有环状的压合滚筒,第一转动辊与所述压合滚筒之间形成一环状的加热腔,所述压合滚筒内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压合滚筒与所述第二转动辊的压合部之间形成第一压合区,所述压合滚筒与所述第三转动辊的压合部之间形成第二压合区,所述第二转动辊压合部和所述第三转动辊压合部之间形成第三压合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加热硅胶三压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沿第一转动辊的轴向方向贯穿所述压合滚筒,所述压合滚筒内可拆卸地设有安装螺栓,所述安装螺栓固定所述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压合滚筒为热传导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加热硅胶三压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为电热偶或电热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加热硅胶三压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辊和所述第三转动辊轴中心分别设有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转动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开达,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培新机械制造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