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能性营养酶解鱿鱼膏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8462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功能性营养酶解鱿鱼膏及其制备方法,以鱿鱼下脚料为原料,将鱿鱼下脚料绞碎成鱿鱼糜,通过隔膜泵输送到酶解罐,调节鱿鱼糜pH值为6.0‑8.5,然后添加1%‑5%胰蛋白酶,在温度40‑60℃情况下进行生物酶解0.5‑3h,酶解完成后进行0.5‑1.5h的高温灭菌,待冷却后通过隔膜泵转入浓缩罐进行浓缩,浓缩达到水分含量为时,加入防腐保鲜剂即为成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酶解鱿鱼膏中粗蛋白含量≥15%,酸溶蛋白占蛋白含量的60%以上,挥发性盐基氮含量≤300mg/kg。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效率高、酶解充分且酶解过程易于控制,富含小肽等活性成分,产品质量稳定。制得的酶解鱿鱼膏可作为鱼虾等水产饲料的诱食剂,可提高动物的采食量及消化吸收能力,调节体内微生态平衡,增强防病抗病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功能性营养酶解鱿鱼膏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
,特别涉及一种功能性营养酶解鱿鱼膏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深海捕捞技术的发展,鱿鱼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加工品种。目前,我国每年鱿鱼加工量高达40万~50万t,居世界第1位,加工品种主要为北太平洋鱿鱼、阿根廷鱿鱼和秘鲁鱿鱼。我国鱿鱼加工市场潜力很大,已成为庞大的原料加工和出口型产业。在鱿鱼的加工过程中一般对其胴体进行加工,鱿鱼头、足、内脏及表皮等下脚料产出量约35%,鱿鱼内脏约占鱿鱼湿重的20%,内脏中含有约19%的蛋白质。有研究得出,鱿鱼加工下脚料所占质量百分数如下:墨囊1.3%,羽状壳0.2%,肝脏7.5%~10.0%,精白0.5%~0.7%,鱿鱼皮2.0%,其他内脏4.8%~6.0%。鱿鱼内脏含水量和含油量较高,极易加快微生物滋生、蛋白质腐败和油脂酸败进程。若该内脏为经处理直接倒入自然水体中,必会导致水体因溶氧不足,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发达国家对水产品加工的利用率比较高,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其对水产品的加工利用率在80%以上,我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功能性营养酶解鱿鱼膏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A:粉碎:以鱿鱼下脚料为原料,采用粉碎机将其绞碎成鱿鱼糜,采用隔膜泵将鱿鱼糜抽至酶解罐。/n步骤B:酶解:对酶解罐内鱿鱼糜进行搅拌,并调节ph值至7.0~8.5,稳定后加入原料质量1%~5%的蛋白酶,于40-60℃情况下进行生物酶解0.5-3h,酶解过程中监控ph值变化并逐步调节。/n步骤C:灭菌冷却过滤:对步骤B所得产品进行高温灭菌,灭菌时间控制在0.5-1h,冷却后进行过滤,分离出滤液并弃置上层滤渣。/n步骤D:浓缩:滤液转移至浓缩罐进行物理浓缩,使其水分控制在40%-50%,之后加入2%-4%的有机酸进行防腐保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功能性营养酶解鱿鱼膏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粉碎:以鱿鱼下脚料为原料,采用粉碎机将其绞碎成鱿鱼糜,采用隔膜泵将鱿鱼糜抽至酶解罐。
步骤B:酶解:对酶解罐内鱿鱼糜进行搅拌,并调节ph值至7.0~8.5,稳定后加入原料质量1%~5%的蛋白酶,于40-60℃情况下进行生物酶解0.5-3h,酶解过程中监控ph值变化并逐步调节。
步骤C:灭菌冷却过滤:对步骤B所得产品进行高温灭菌,灭菌时间控制在0.5-1h,冷却后进行过滤,分离出滤液并弃置上层滤渣。
步骤D:浓缩:滤液转移至浓缩罐进行物理浓缩,使其水分控制在40%-50%,之后加入2%-4%的有机酸进行防腐保鲜,使pH值控制在:3.5-4.5。
步骤E:对浓缩后成品进行检测,待合格后转入吨桶进行打包。


2.根据权利要求一所述的一种功能性营养酶解鱿鱼膏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蛋白酶为一种胰蛋白酶,最适温度为30-50度,酶解条件温和;


3.根据权利要求一所述的一种功能性营养酶解鱿鱼膏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青和陈远庆朱琳娜吴德专孙晓斐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孺子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生物高新科技产业园发展服务中心青岛畜牧科技示范园发展服务中心青岛蓝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监督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