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8435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包括:生物碳源养殖区,其上设有供外部尾水进入的尾水进水口,用于排放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尾水的尾水排水口,以及用于使外部尾水进入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后在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内循环流动的自循环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的构建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外部尾水通过尾水进水口进入到生物碳源养殖区,通过生物碳源养殖区将尾水的碳含量提高,以代替人工补碳,进而通过尾水排水口进入其他养殖池塘。在尾水短缺的时期,生物碳源养殖区通过自循环通道能够自成循环体系,维持生物碳源养殖区内的微生物系统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一般情况下,养殖鱼类仅能消化吸收投喂饵料中的20%~40%的蛋白质,剩余的以氨氮、残饵和粪便的形式留在养殖水环境中。目前的池塘高密度养殖普遍存在碳氮比过低的状况,从而抑制了水体脱氮的过程,因此在净化池塘养殖水体时通常采用人工补碳的方式,以甲醇、乙醇、乙酸和葡萄糖等作为为碳源补充进养殖水环境中,但是此方式存在投入原料及施用人工成本高的问题,而且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养殖池塘尾水的排放是有季节性的,因此尾水的排放会受养殖时间、出塘过于集中问题等因素影响,具有间隙性排放的特点。因此,目前的生物技术尾水处理手段,在尾水短缺的季节时会出现尾水处理设备无法运行及微生物系统崩溃的情况,当再次排放尾水时生物净化功能得不到及时恢复造成养殖尾水无法净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独立的生物碳源养殖区和调节养殖鱼类饲料碳氮比及连续补碳技术解决了,解决了池塘养殖尾水中的碳氮比低、在使用葡萄糖等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生物碳源养殖区(1),其上设有供外部尾水进入的尾水进水口(2),用于排放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1)尾水的尾水排水口(3),以及用于供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1)内水体循环流动的自循环通道(4),外部尾水进入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1)后通过所述自循环通道(4)在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1)内循环流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物碳源养殖区(1),其上设有供外部尾水进入的尾水进水口(2),用于排放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1)尾水的尾水排水口(3),以及用于供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1)内水体循环流动的自循环通道(4),外部尾水进入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1)后通过所述自循环通道(4)在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1)内循环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1)包括:
补碳鱼类养殖区(11),其用于养殖鱼类,并通过投喂高碳源低蛋白饲料提高其内水体的碳含量;
固体废弃物发酵区(12),其与所述补碳鱼类养殖区(11)连通,且对所述补碳鱼类养殖区(11)内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沉淀和发酵处理;
尾水处理池塘(13),其与所述固体废弃物发酵区(12)连通,且与所述尾水进水口(2)连通以供外部尾水进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碳源养殖区(1)还包括与所述尾水处理池塘(13)连通的无投饲鱼虾类贝类养殖区(14),所述尾水排水口(3)与所述无投饲鱼虾类贝类养殖区(14)连通以排放所述无投饲鱼虾类贝类养殖区(14)的尾水,所述自循环通道(4)连通所述无投饲鱼虾类贝类养殖区(14)和所述补碳鱼类养殖区(11),以供所述无投饲鱼虾类贝类养殖区(14)的尾水进入到所述碳鱼类养殖区(1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水处理池塘(13)包括间歇性曝气悬浮和再沉降装置(130),所述间歇性曝气悬浮和再沉降装置(130)用于进行硝化与反硝化作用,所述尾水处理池塘(13)与所述无投饲鱼虾类贝类养殖区(14)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碳鱼类养殖区(11)、所述固体废弃物发酵区(12)、所述尾水处理池塘(13)、所述无投饲鱼虾类贝类养殖区(14)和所述自循环通道(4)依次连通,且所述自循环通道(4)与所述补碳鱼类养殖区(11)连通,以形成供外部尾水在所述生物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南方利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