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8421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方法,属于植物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江苏淮北地区稻茬麦季节紧张与土壤粘湿的独特特点,结合稻秸全量还田条件的约束,研发出的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方法包括水稻收割与秸秆还田、适时适墒小麦播种与开沟镇压等步骤,对于缓解季节矛盾,提高播种作业质量、效率与效益,实现粮食绿色高效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发明专利技术对不同墒情、土质等均有较好的适应性,播种质量好,作业效率高,尤其适应稻茬麦规模化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栽培
,尤其涉及一种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方法。
技术介绍
稻麦两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种植制度之一,全国稻麦两熟制面积约8000万亩,江苏是我国最为典型的稻麦两熟区,常年稻茬麦面积为2500~2600万亩。稻茬是江苏麦作的主体茬口类型,淮北地区占70%左右,苏中、苏南地区80%以上是稻茬麦。受籼改粳、机插秧等轻简栽插方式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江苏稻麦周年季节矛盾十分突出,加上秸秆全量还田需要农耗时间,稻茬小麦播种往往较为仓促。水稻收获后土壤相对含水率常超过80%,土壤较为黏湿,常规的小麦机条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缺苗断垄现象,难以实现播后齐苗全苗与壮苗,不利于实现小麦丰产。现阶段稻茬麦生产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整地播种阶段,在规模化生产条件下如何实现高质量机械播种是现阶段南方稻茬麦生产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因此,针对南方稻茬麦季节紧张与土壤粘湿的独特特点,结合稻秸全量还田条件的约束,开发出一种适于稻麦轮作区粘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方法,对于缓解季节矛盾,提高播种作业质量、效率与效益,实现粮食绿色高效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方法,对不同墒情、土质等均有较好的适应性,播种质量好,作业效率高,尤其适应稻茬麦规模化生产需求。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水稻成熟前7~10天断水,成熟后收割,秸秆还田;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80%且小于等于90%时,水稻收割后不进行旋耕整地,直接小麦播种;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于75%且小于等于80%时,开沟;开沟后视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小镇压一次,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于70%且小于等于75%时,镇压强度为1.5~2.0×104帕;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于65%且小于等于70%时,镇压强度为2.0~2.5×104帕;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60%时,镇压强度为2.5~2.8×104Pa。优选的,所述收割为收割机收割,所述收割机为配置碎草匀铺装置的久保田PRO588I-G半喂入式收割机。优选的,所述小麦播种的播种量为8~12kg/亩。优选的,所述播种为播种机播种,所述播种机为2BMQF-7/14型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一次完成板茬施肥播种作业。优选的,所述开沟具体为竖沟、腰沟和田头沟三沟配套,逐级加深,沟沟相通。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竖沟深20~25cm,所述腰沟深30~35cm,所述田头沟深35~40cm,所述竖沟、腰沟和田头沟的沟宽均为20~22cm。优选的,所述镇压为在土壤相对含水率满足时播后一周内镇压,且均需选择晴好天气无露水时镇压。优选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方法,还包括小麦肥料管理,具体为小麦总施氮肥、总施磷肥、总施钾肥的重量比为1:0.5:0.5,氮肥在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中的重量比例为5∶1∶2∶2,磷肥和钾肥分别分为基肥和追肥施用,且磷、钾肥基追重量比为5∶5或6∶4,其中追肥在拔节期与氮肥同施。优选的,所述水稻的品种为优质高产偏早熟品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水稻的种植包括如下步骤:A、秧板地冬前施腐熟有机肥,旋耕;播种前半个月每亩用45%复合肥和尿素按照重量比2:1施入秧板地,旋耕,整平压实待用;所述45%复合肥为N:P2O5:K2O为15:15:15;B、硬盘硬地育秧,在秧苗3叶期,每亩叶面均匀喷施15%多效唑进行化控;C、插秧移栽活棵后开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针对稻茬麦土壤粘湿和稻秸全量还田等特点,以提高机械作业通过性、施肥入土和宽幅匀播为主攻目标,通过装备引进与改造,研制形成了稻茬麦板茬宽幅施肥播种技术,同步开展了关键农艺配套研究,即使在土壤比较黏湿与稻秸还田条件下也可实现宽幅施肥、播种、盖籽与镇压同步。本专利技术对不同墒情、土质等均有较好的适应性,播种质量好,作业效率高,尤其适应稻茬麦规模化生产需求。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突出特征是农机农艺融合,装备支撑农艺需求,技术成熟度较高,已具备大面积示范应用条件。另外,本专利技术针对江苏淮北地区稻茬麦季节紧张与土壤粘湿的独特特点,结合稻秸全量还田条件的约束,开发出的一种适于稻麦轮作区粘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技术,对于缓解季节矛盾,提高播种作业质量、效率与效益,实现粮食绿色高效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麦季种植时,土壤相对含水率在90%左右的粘湿条件下,本领域常规种植时需要晾晒3~5天使土壤相对含水率下降至80%及以下,才可以用机械进入田间耕翻或旋耕作业,再晾晒约2天,使土壤相对含水率下降至75%及以下才可以进行机械播种,而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无需晾晒,直接播种,相对于现有种植方式减少农耗时间3~5天,提早小麦播种时间5~7天。而且本领域常规人工撒播机旋盖籽需要人工0.4~0.5个/亩,而本专利技术仅需人工0.02~0.03个/亩,与人工撒播机旋盖籽方式相比节省人工约0.4~0.5个/亩。再者,本领域常规方法适期内人工撒播机旋盖籽方式播种量常在14~16kg/亩才能达到预定的基本苗数,而本专利技术在同期播种时播量为10kg~11kg/亩时就可达到预定基本苗数,节省用种量30%左右,亩增产5~8%;常规机条播作业时需要借助于自带的开沟器开沟播种,作业效率约为40亩/天,而本专利技术无需借助开沟器开沟播种,每天播种作业面积50~60亩/天,与常规机条播相比作业效率提高25%以上,亩增产8~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水稻成熟前7~10天断水,成熟后收割,秸秆还田;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80%且小于等于90%时,水稻收割后不进行旋耕整地,直接小麦播种;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于75%且小于等于80%时,开沟;开沟后视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小镇压一次,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于70%且小于等于75%时,镇压强度为1.5~2.0×104帕;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于65%且小于等于70%时,镇压强度为2.0~2.5×104帕;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60%时,镇压强度为2.5~2.8×104Pa。在本专利技术中,水稻的品种优选为优质高产偏早熟品种,如常规粳稻可选南粳5718、南粳2728、徐稻9号、连粳18、淮稻20、泗稻16等中熟中粳,籼稻可选用丰优香占、丰两优香一号、徽两优、晶两优、荃两优系列品种,为下茬小麦适期播种创造更为充裕的农耗时间。本专利技术对于水稻的种植方式没有特殊限定,在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水稻种植方式优选的为包括如下步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水稻成熟前7~10天断水,成熟后收割,秸秆还田;/n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80%且小于等于90%时,水稻收割后不进行旋耕整地,直接小麦播种;/n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于75%且小于等于80%时,开沟;/n开沟后视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小镇压一次,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于70%且小于等于75%时,镇压强度为1.5~2.0×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麦轮作区黏湿土壤麦季快速接茬机械播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水稻成熟前7~10天断水,成熟后收割,秸秆还田;
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80%且小于等于90%时,水稻收割后不进行旋耕整地,直接小麦播种;
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于75%且小于等于80%时,开沟;
开沟后视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小镇压一次,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于70%且小于等于75%时,镇压强度为1.5~2.0×104帕;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大于65%且小于等于70%时,镇压强度为2.0~2.5×104帕;当田间土壤相对含水率<60%时,镇压强度为2.5~2.8×104P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割为收割机收割,所述收割机为配置碎草匀铺装置的久保田PRO588I-G半喂入式收割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麦播种的播种量为8~12kg/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种为播种机播种,所述播种机为2BMQF-7/14型全还田防缠绕免耕施肥播种机,一次完成板茬施肥播种作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沟具体为竖沟、腰沟和田头沟三沟配套,逐级加深,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克军顾东祥张传辉张斯梅吴晶晶杨四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