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装卸构造、连接器以及电气设备。其是一种能够实现风扇单元的风扇的维护所需的作业的效率化、电气设备的主体与风扇单元之间的电连接的稳定化的装卸构造。相对于电气设备的主体装卸具有风扇和收容该风扇的外壳的风扇单元的装卸构造包括:引导机构,其引导使外壳相对于主体向一个方向滑动而将其配置于安装位置的滑动动作;以及防脱机构,在利用滑动动作将外壳配置于安装位置时,该防脱机构限制外壳的相对于主体的向与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装卸构造、连接器以及电气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扇单元相对于电气设备的主体装卸的装卸构造、连接电气设备的主体和风扇单元之间的连接器以及电气设备。
技术介绍
公知有风扇单元相对于电气设备的主体装卸的装卸构造以及连接电气设备的主体和风扇单元的连接器(例如日本特开2004-235257号公报)。以往,谋求风扇单元的风扇的维护所需的作业的效率化以及电气设备的主体与风扇单元之间的电连接的稳定化。
技术实现思路
在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中,相对于电气设备的主体装卸具有风扇和收容该风扇的外壳的风扇单元的装卸构造包括:引导机构,其引导使外壳相对于主体向一个方向滑动而将其配置于安装位置的滑动动作;以及防脱机构,在利用滑动动作将外壳配置于安装位置时,该防脱机构限制外壳的相对于主体的向与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在本公开的另一技术方案中,设于电气设备的主体和相对于该主体进行装卸的风扇单元中的一者、并与设于该主体和该风扇单元中的另一者的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器包括:固定部,其固定于一者;以及可动端子部,其以能够在与连接器的相对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连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支承于固定部,并与对方侧连接器连接。根据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操作者不使用螺栓等紧固件,就能够相对于主体沿着一个方向容易地装卸风扇单元。因而,假设即使在只能自一个方向到达风扇单元的情况下,操作者也能够容易地进行风扇的维护。另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技术方案,对于在设于电气设备的主体和风扇单元中的一者的连接器与设于主体和风扇单元中的另一者的对方侧连接器连接的状态下电气设备产生了振动的情况,能够减轻对可动端子部施加的应力,因而防止可动端子部的配线发生断线。附图说明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立体图。图2表示自图1所示的电气设备拆除了风扇单元的状态的主体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风扇单元的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的风扇单元的立体图。图5是图1所示的风扇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用于说明风扇的相对于风扇单元的外壳装卸的装卸构造的图。图7是设于外壳的引导爪的放大图。图8是设于外壳的防脱爪的放大图。图9是图4所示的连接器的沿着x-z平面的剖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的连接器的沿着y-z平面的剖视图。图11表示将风扇相对于外壳配置于风扇安装位置时风扇的防脱爪与外壳的防脱孔卡合了的状态。图12表示引导爪插入引导孔前的状态。图13表示引导爪插入了引导孔的状态。图14表示外壳相对于主体配置于安装位置时的引导爪和引导孔。图15表示外壳相对于主体配置于安装位置时的引导爪和引导孔。图16表示外壳相对于主体配置于安装位置时外壳的防脱爪与主体的防脱孔卡合了的状态。图17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图18表示将图17所示的电气设备的风扇自外壳拆除了的状态。图19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引导机构的剖视图。图20是另一实施方式的风扇单元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说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3说明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1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中的直角坐标系作为方向的基准。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气设备10为控制机床的数控装置或向设于机床的伺服电动机供给电力的电动机驱动装置。电气设备10包括主体12和风扇单元14。主体12具有:壳体16、托架20、连接器22(图2)以及电子零部件(未图示)。壳体16为中空,在其内部内置有电子零部件。电子零部件例如具有处理器(CPU等)、存储部(ROM、RAM等)、电路板、放大器等。如图2所示,在壳体16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壁18形成有:通风孔21、多个引导孔24、以及防脱孔26。通风孔21配置于端壁18的大致中央部,并在z轴方向上贯通端壁18。各个引导孔24为在x轴方向上纵长地延伸的长孔,并在z轴方向上贯通端壁1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风孔21的周围配设有共计4个引导孔24。防脱孔26为在y轴方向上纵长地延伸的长孔,并在z轴方向上贯通端壁18。在端壁18设有自该端壁18向z轴正方向延长的延长壁28和延长壁30。延长壁28自端壁18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缘延长,另外,延长壁30自端壁18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缘延长,延长壁28和延长壁30大致正交。在延长壁28固定有基板32,在该基板32安装有连接器22。托架20固定于壳体16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壁34。风扇单元14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主体12。以下,参照图3~图6说明风扇单元14。风扇单元14具有:风扇36、外壳38以及基板40。风扇36包括:具有多个叶片42a(图4、图5)的旋转体42、使该旋转体4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的风扇罩壳44(图5、图6)、设于该风扇罩壳44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的装卸构件46以及固定于风扇罩壳44并驱动旋转体42旋转的风扇电动机48。如图5和图6所示,装卸构件46具有固定于风扇罩壳44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面44a的基部50和可动地连结于该基部50的可动部52。基部50为在y轴方向上纵长地延伸的板状构件。可动部52具有:以与基部50相对的方式延伸的板状的主体部54、设于该主体部54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的操作部56以及设于主体部54的防脱爪58(图6)。主体部54将其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连结于基部50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操作部56在从z轴方向观察时呈大致U字状延伸。如图6所示,防脱爪58以自主体部54的与基部50相反的一侧的面54a向x轴负方向突出的方式与该面54a形成为一体。防脱爪58具有y轴负方向侧的端面58a和倾斜面58b。端面58a与主体部54的面54a(或y轴)大致正交。另一方面,倾斜面58b相对于y轴倾斜,并与面54a以及端面58a连接为一体。如图5所示,在装卸构件46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设有连接器60。连接器60与风扇电动机48电连接。参照图3~图6,外壳38在内部收容风扇36。具体而言,外壳38具有:z轴正方向侧的端壁62、与该端壁62相对的z轴负方向侧的端壁64、形成于端壁62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的支承臂66、在端壁62和端壁64之间延伸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壁68、以及在该支承臂66与端壁64之间延伸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壁70。在端壁62形成有多个通气孔62a和引导槽62b(图6)。各个通气孔62a为大致矩形,并在z轴方向上贯通端壁62。如图6所示,引导槽62b以朝向外壳38的内方开口的方式设于端壁62的内表面62c,并在y轴方向上笔直地延伸。如图4所示,在端壁64设有开口部78、多个引导爪79以及操作部80。开口部78配置于端壁64的大致中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共计4个引导爪79与端壁64形成为一体。这些引导爪79分别配设在与形成于壳体16的端壁18的引导孔24(图2)对应的位置。如图7所示,各个引导爪79具有自端壁64的面64a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卸构造,该装卸构造相对于电气设备的主体装卸具有风扇和收容该风扇的外壳的风扇单元,其中,/n该装卸构造包括:/n引导机构,其引导使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主体向一个方向滑动而将其配置于安装位置的滑动动作;以及/n防脱机构,在利用所述滑动动作将所述外壳配置于所述安装位置时,该防脱机构限制所述外壳的相对于所述主体的向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21 JP 2019-0954201.一种装卸构造,该装卸构造相对于电气设备的主体装卸具有风扇和收容该风扇的外壳的风扇单元,其中,
该装卸构造包括:
引导机构,其引导使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主体向一个方向滑动而将其配置于安装位置的滑动动作;以及
防脱机构,在利用所述滑动动作将所述外壳配置于所述安装位置时,该防脱机构限制所述外壳的相对于所述主体的向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构造,其中,
所述引导机构具有:
引导爪,其设于所述主体和所述外壳中的一者;以及
引导孔,其设于所述主体和所述外壳中的另一者,该引导孔以在所述滑动动作时引导所述引导爪的向所述一个方向的移动的方式收容该引导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卸构造,其中,
在利用所述滑动动作将所述外壳配置于所述安装位置时,通过使所述引导爪与所述另一者卡合,从而限制该引导爪自所述引导孔脱离的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卸构造,其中,
所述防脱机构具有:
防脱爪,其设于所述主体和所述外壳中的一者;以及
防脱孔,其设于所述主体和所述外壳中的另一者,该防脱孔在利用所述滑动动作将所述外壳配置于所述安装位置时与所述防脱爪卡合而限制所述外壳的向所述相反的方向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卸构造,其中,
所述防脱爪以能够在与所述防脱孔卡合的卡合位置和自该防脱孔脱离的脱离位置之间位移的方式设于所述一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田内慎吾,
申请(专利权)人:发那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