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排量双作用叶片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74863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排量双作用叶片泵,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定子环、相互连接的泵体和泵盖,所述泵盖上设有第一进油槽孔与出油槽孔,所述定子环上设有定位杆,所述泵体转动连接于所述定子环的外侧,所述泵体上设有供所述定位杆穿过的腰型通孔,所述定子环的内环为椭圆形或偏心圆形,所述定子环的内环设有转子,所述转子的外圆设有沿周向排布的径向槽,所述径向槽内设有叶片,所述叶片将定子环的内环分隔成多个泵室,所述第一进油槽孔、出油槽孔分别与不同的泵室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旋转泵体即可方便地调整泵体运行时的流量大小,满足了不同的使用需求,降低了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排量双作用叶片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叶片泵的
,具体是涉及一种变排量双作用叶片泵。
技术介绍
常见的油泵形式有叶片泵、转子泵、月牙泵、齿轮泵、柱塞泵。因双作用叶片泵具有效率高、噪声低、结构紧凑的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整车动力系统,尤其是对油压效率有极高要求的CVT、AT变速箱等领域。为了降低油泵的功耗,需要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来改变双作用叶片泵的流量。目前的整车厂主要是通过结构复杂的阀芯控制机构来调节双作用叶片泵的流量的,但阀芯控制结构的成本高、稳定性差,极大困扰了整车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阀芯控制结构控制双作用叶片泵的流量的方式,控制成本过高,且稳定性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变排量双作用叶片泵,包括定子环、相互连接的泵体和泵盖,所述泵盖上设有第一进油槽孔与出油槽孔,所述定子环上设有定位杆,所述泵体转动连接于所述定子环的外侧,所述泵体上设有供所述定位杆穿过的腰型通孔,所述定子环的内环为椭圆形或偏心圆形,所述定子环的内环设有转子,所述转子的外圆设有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排量双作用叶片泵,包括相互连接的泵体和泵盖(1),所述泵盖(1)上设有第一进油槽孔(1.1)与出油槽孔(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子环(4),所述定子环(4)上设有用于固定的定位杆(4.1),所述泵体转动连接于所述定子环(4)的外侧,所述泵体上设有供所述定位杆(4.1)穿过的腰型通孔(3.5),所述定子环(4)的内环为椭圆形或偏心圆形,所述定子环(4)的内环设有转子(5),所述转子(5)的外圆设有沿周向排布的径向槽(5.1),所述径向槽(5.1)内设有叶片(6),所述叶片(6)将定子环(4)的内环分隔成多个泵室,所述第一进油槽孔(1.1)、出油槽孔(1.2)分别与不同的泵室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排量双作用叶片泵,包括相互连接的泵体和泵盖(1),所述泵盖(1)上设有第一进油槽孔(1.1)与出油槽孔(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子环(4),所述定子环(4)上设有用于固定的定位杆(4.1),所述泵体转动连接于所述定子环(4)的外侧,所述泵体上设有供所述定位杆(4.1)穿过的腰型通孔(3.5),所述定子环(4)的内环为椭圆形或偏心圆形,所述定子环(4)的内环设有转子(5),所述转子(5)的外圆设有沿周向排布的径向槽(5.1),所述径向槽(5.1)内设有叶片(6),所述叶片(6)将定子环(4)的内环分隔成多个泵室,所述第一进油槽孔(1.1)、出油槽孔(1.2)分别与不同的泵室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排量双作用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包括环形壳体(2)和连接于环形壳体(2)一侧端面的密封板(3),所述泵盖(1)连接于所述环形壳体(2)的另一侧端面,所述腰型通孔(3.5)设置于所述密封板(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排量双作用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环(4)的内环为椭圆形,所述转子(5)设置于所述定子环(4)的内环的中心,所述泵盖(1)上的第一进油槽孔(1.1)为两个且呈中心对称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排量双作用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板(3)上设有两个第二进油槽孔(3.1),所述第二进油槽孔(3.1)与所述第一进油槽孔(1.1)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排量双作用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1)的侧面设有第一连通槽(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杰卢良峰戚亚克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