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氨基化联吡啶钌的电致化学发光纳米发光体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光电检测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氨基化联吡啶钌(Ru(bpy)-NH2)的电致化学发光(ECL)纳米发光体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基于零背景干扰,仪器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势,ECL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体外生物传感检测,图像信号传导等领域。多种有机分子如鲁米诺、硼-二吡咯亚甲基(BODIPY)、金属有机化合物等都纷纷展现其ECL发光潜力。因发光效率稳定、用量少、性价比高和发光机理透明等优点,联吡啶钌及其衍生物是ECL生物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发光分子。然而,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有机发光体的ECL信号强度难以匹配。同时,联吡啶钌在水相中易聚集,且中间体不稳定,难以直接应用于固态传感平台。因此,开发基于联吡啶钌的增强型ECL发光体,应用于快速检测的固态传感平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技术是将联吡啶钌及其衍生物结合在碳纳米材料表面,比如用核壳Mo2纳米框架材料结合碳材料合成Mo2C@C纳米球,结合联吡啶钌分子,可显著增强其ECL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Ru(bpy)-NH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Ru(bpy)-NH2的ECL发光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将九水合硝酸铬作为金属离子,谷氨酸作为配体分子,氢氧化钠调整pH环境,一锅法分散于5-15mL水中;继而转移至20-50mL反应釜内,在160℃-200℃条件下反应12-18小时;所得反应溶液离心沉淀,弃去上清液,以洗脱液离心洗涤所得沉淀产物;将所得产物在160℃-200℃条件下活化2-6小时,即可得到MIL-101(Cr);
步骤2,将步骤1所得产物,用10-20mL超纯水超声分散,磁力搅拌下缓慢加入氯化钯粉末,维持二者质量比为1-5:3;充分反应2-6小时后离心沉淀以除去多余的氯化钯;所得沉淀物再分散到20mL水中,以0.1-1mL的水合肼为还原剂,原位反应0.2-0.5小时,离心洗涤后,得到PdNSs@MIL-101;
步骤3,将步骤2所得复合物分散至以甲醇为溶剂的巯基乙醇(MCH)和巯基丙酸(MPA)的混合溶液内,磁力搅拌12h后离心洗涤,再分散于10mL水中;将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和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加入反应溶液中反应20-40min后,缓慢加入Ru(bpy)-NH2溶液,持续搅拌反应6-10小时,即可获得高性能ECL发光体Ru/PdNSs@MIL-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Ru(bpy)-NH2的ECL发光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九水硝酸铬、谷氨酸和氢氧化钠按摩尔比为2:2: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培新,王慧敏,王奕雯,王爱军,冯九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