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菌毒素及隐蔽型毒素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72418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12
一种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快速分离及富集复杂样品中真菌毒素及其隐蔽型毒素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磁性埃洛石纳米管/真菌毒素及其隐蔽型毒素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材料,结合超声提取过程,用于复杂样品中真菌毒素及其隐蔽型毒素的快速、高选择性的分离与富集。该方法核心为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材料与快速超声萃取方法的结合,成功解决了复杂样品中真菌毒素及其隐蔽型毒素的前处理过程繁琐、选择性差、处理过程耗时过长、有机溶剂用量多的问题,为复杂样本中真菌毒素的快速、选择性分离与富集提供了新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菌毒素及隐蔽型毒素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复合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基于一种高选择性及高传质速率的磁性埃洛石纳米管/真菌毒素及其隐蔽型毒素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剂,用于超声辅助快速、高效、选择性的分离与富集复杂样本中真菌毒素及其隐蔽型毒素的方法。该方法核心为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运用超声辅助萃取的方法,解决了传统固相萃取耗时长、步骤繁琐、灵敏度低、选择性差、有机溶剂消耗量多等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介绍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等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谷物、饲料、动物性食品、酒类中,主要包括T-2毒素、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毒性极高,可以抑制动物体内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将真菌毒素纳入食品安全重点监控内容。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25%的农产品被真菌污染,不仅在经济上造成了巨大损失,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真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快速分离及富集复杂样品中真菌毒素及其隐蔽型毒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na.磁性埃洛石纳米管的合成:天然埃洛石纳米管中加入三价铁盐及二价铁盐,通过共沉淀法合成磁性埃洛石纳米管。/nb.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将一定比例的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溶解于致孔剂中,混合物采用100-1200rpm的转速搅拌10-60min,形成模板分子-单体复合物。将一定量的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散于致孔剂中,加入交联剂,然后与模板分子-单体复合物的混合物混匀,并采用100-1200rpm的转速搅拌一定时间,得到预聚合物。将一定量的引发剂加入到预聚合物中,混合物通入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快速分离及富集复杂样品中真菌毒素及其隐蔽型毒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a.磁性埃洛石纳米管的合成:天然埃洛石纳米管中加入三价铁盐及二价铁盐,通过共沉淀法合成磁性埃洛石纳米管。
b.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将一定比例的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溶解于致孔剂中,混合物采用100-1200rpm的转速搅拌10-60min,形成模板分子-单体复合物。将一定量的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散于致孔剂中,加入交联剂,然后与模板分子-单体复合物的混合物混匀,并采用100-1200rpm的转速搅拌一定时间,得到预聚合物。将一定量的引发剂加入到预聚合物中,混合物通入氮气,在一定温度下开始搅拌,进行聚合反应。一定时间后,聚合反应结束,复合物采用外部磁场分离,并采用洗脱液进行洗脱,直到模板分子洗净,最后将复合物用蒸馏水清洗后烘干。
c.超声提取:将一定量的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加入到装有含有真菌毒素及其隐蔽型毒素的复杂样本的离心管中,放入超声机内,在一定温度下开始超声提取。超声萃取一段时间后,将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物采用外部磁场分离,弃去上清液,并用1mL蒸馏水清洗材料表面。
d.超声洗脱:装有材料的离心管加入一定量的洗脱液,再次放入超声机,在一定温度下开始超声洗脱。洗脱一段时间后,将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物采用外部磁场分离,上清液挥干,并采用0.5mL甲醇复溶,用于待测物的定量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a中的磁性埃洛石纳米管的合成,其特征在于:埃洛石纳米管为内径10-20nm,外径40-70nm,长度200-1000nm的天然矿物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b中的磁性埃洛石纳米管/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板分子为T-2毒素、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或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水解伏马毒素B等隐蔽型毒素的一种或多种。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丙基丙烯酰胺、4-乙烯基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华王儒雅刘东昊崔燕如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药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