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稀土矿废水的高速脱氮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稀土矿废水的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产资源被开发得十分巨大,由于采矿规模的大幅度增加,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一个较为严重的便是酸性矿山排水,由于采矿技术本身的问题再加上环境风化问题,导致矿山排水的理化性质极为恶劣,对环境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由于其较低的pH(一般都小于3)、较高的氮浓度、极低的C/N比导致所流经的区域几乎没有生命活动,长期以往不仅仅影响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对农作物、动物的伤害不可估量。而废水中的金属离子也被浪费,某些矿山排水中还含有具有战略价值的金属,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目前很多矿山尾水处理站至今还采用传统的加碱沉淀、硝化反硝化工艺。废水进入处理站后第一步通过投加Ca(OH)2以沉淀SO42-、金属离子并且将pH调节至8;经加碱调节后的水经过粗格栅、细格栅后进入硝化池,通过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将NH4+(氨氮)氧化成NO3-(硝氮);待所有的NH4+(氨态氮)被氧化成NO3-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稀土矿废水的高速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稀土矿废水的高速脱氮装置是由箱体(2)、进水管(3)、隔板(4)、第一排泥管(8)、挡泥板(10)、第二排泥管(11)、集泥斗(12)、三相分离器(13)、三角堰(14)、第一排气管(15)、固定板(16)、折流板(17)、第二排气管(18)、溶解氧传感器(19)、下固定杆(20)、上固定杆(21)、细格栅(22)、第一集泥板(23)和第二集泥板(24)组成;/n所述的箱体(2)的一个侧壁的下部设置进水管(3),进水管(3)与箱体(2)的内部连通;所述的箱体(2)的内部底面上沿着较长边的方向均匀固定4个隔板(4),4个隔板(4)均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稀土矿废水的高速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稀土矿废水的高速脱氮装置是由箱体(2)、进水管(3)、隔板(4)、第一排泥管(8)、挡泥板(10)、第二排泥管(11)、集泥斗(12)、三相分离器(13)、三角堰(14)、第一排气管(15)、固定板(16)、折流板(17)、第二排气管(18)、溶解氧传感器(19)、下固定杆(20)、上固定杆(21)、细格栅(22)、第一集泥板(23)和第二集泥板(24)组成;
所述的箱体(2)的一个侧壁的下部设置进水管(3),进水管(3)与箱体(2)的内部连通;所述的箱体(2)的内部底面上沿着较长边的方向均匀固定4个隔板(4),4个隔板(4)均为竖直设置,4个隔板(4)等高,4个隔板(4)的两侧均固定在箱体(2)的内壁上,且隔板(4)的上表面与箱体(2)的内部顶壁留有空隙,隔板(4)与进水管(3)所在的箱体(2)侧壁平行;箱体(2)的内部被4个隔板(4)分为5个反应区,按顺序依次为第一反应区(1)、第二反应区(5)、第三反应区(6)、第四反应区(7)和第五反应区(9),进水管(3)设置在第一反应区(1)中;第一反应区(1)、第二反应区(5)、第三反应区(6)和第四反应区(7)的底部均比第五反应区(9)的底部浅;在第二反应区(5)、第三反应区(6)和第四反应区(7)的上壁各设置一个折流板(17),折流板(17)的下端与箱体(1)的底面留有空隙;在5个反应区的高度中点处各设置一个取样口(2-1),取样口(2-1)上设置阀门;在第二反应区(5)、第三反应区(6)和第四反应区(7)内,取样口(2-1)位于折流板(17)远离进水管(3)的一侧;在每个反应区的外壁顶部各设置一个第二排气管(18),第二排气管(18)的进气口与箱体(2)的内部连通,第二排气管(18)的出气口浸没在水中;在第二反应区(5)、第三反应区(6)和第四反应区(7)内,第二排气管(18)位于折流板(17)远离进水管(3)的一侧;在第二反应区(5)和第三反应区(6)的顶部各设置一个溶解氧传感器(19),溶解氧传感器(19)的探头进入到箱体(2)的内部,溶解氧传感器(19)位于折流板(17)远离进水管(3)的一侧;
在第五反应区(9)的内部顶部设置固定板(16),固定板(16)与隔板(4)平行,固定板(16)的两侧均固定在箱体(2)的内壁上,且固定板(16)的下表面与箱体(2)的底面留有空隙;在第五反应区(9)的内,取样口(2-1)位于固定板(16)远离进水管(3)的一侧;在第五反应区(9)的一个侧壁下部设置第二排泥管(11),第二排泥管(11)所在的侧壁与固定板(16)平行;在第二排泥管(11)所在的侧壁与固定板(16)之间水平设置下固定杆(20)和上固定杆(21),下固定杆(20)位于上固定杆(21)的正下方,下固定杆(20)和上固定杆(21)平行设置,下固定杆(20)与固定板(16)垂直;下固定杆(20)和上固定杆(21)的两端均分别固定在第二排泥管(11)所在的侧壁上与固定板(16)上;在下固定杆(20)和上固定杆(21)之间固定多个挡泥板(10),挡泥板(10)为平板,所有的挡泥板(10)均平行设置,挡泥板(10)的上下两个侧壁分别固定在上固定杆(21)和上固定杆(21);挡泥板(10)最上方的边与上固定杆(21)垂直,挡泥板(10)与上固定杆(21)的夹角为锐角;挡泥板(10)的两个侧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鹏辉,彭诚意,罗旭彪,罗贤新,丁严严,杨利明,石慧,周小钰,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航空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