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安全装置及电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控制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梯安全装置及电梯。
技术介绍
电梯因为意外而超速时,电梯安全装置制动轿厢或者对重,在电梯中国国家标准中,要求载有额定载荷的轿厢或对重在制动时平均减速度为0.2g~1.0g,但是我们知道,安全装置的制动力不是恒定的,制动力与摩擦系数、正压力相关。一般渐进式安全装置通过弹性元件向制动元件施加正压力,制动元件与导轨摩擦产生制动力,但是摩擦系数与速度相关,一般来说,随着速度的减小,摩擦系数增加。因此在轿厢制动的过程中,随着轿厢被制动,速度越来越小,摩擦系数越来越大,在正压力恒定的情况下,制动力越来越大,制动减速度也越来越大,有时最大减速度可以达到平均减速度的2~3倍。过大的减速度不但会给乘客带来不舒适感,甚至产生意外伤害,而且会给安全装置的设计带来困难,为保证安全,轿厢部件和安全装置必须按照最大受力来设计,这样就使电梯设计的比较笨重,成本较高,同时初始调整设定制动力的时候必须考虑平均减速度与最大减速度之间的关系,满足国标中对于平均减速度的要求,这就给设计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必须通过大量的试验寻找合适的设定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现有的安全装置技术中,弹性体将制动体按压在导轨上滑动产生制动力,制动体上的正压力是恒定不变的,但是由于轿厢或对重速度变化导致摩擦系数变化时,制动力只能随着变化,而无法进行调节。或者进行调节时必须采用复杂的方式,如中国专利CN01139661.X公开的一种调整方式采用液压控制的方法,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r>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该电梯安全装置,结构紧凑简单,可在较大的范围内连续调整制动力,自动将制动力保持在规定值,使制动减速度大体保持恒定。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梯安全装置,其包括电梯安全装置包括框架2、制动体5、导向楔块6、第一弹性体3、调节体7、调节楔块11、后部导向件4、连接体14、调节螺栓13;所述框架2用于安装于由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导轨1引导的升降体上,并且导轨1位于框架2前侧;所述框架2包括上板21、中间板22、侧板24及固定座25;所述侧板24上端固定连接上板21;所述中间板22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侧板24;所述上板21前部下侧面及所述中间板22前部上侧面对应设有左右方向的凹槽26;所述固定座25竖直固定在上板21同中间板22之间;所述固定座25位于凹槽26后侧对应于导轨1处;所述固定座25具有开口朝后的上下方向凹槽;所述导向楔块6的近导轨侧面61为向导轨倾斜的斜面,远导轨侧面62是横截面为弧形的竖直导向面;所述导向楔块6的上端探入到上板21下侧面的凹槽26,下端探入到中间板22上侧面的凹槽26,并能沿凹槽26左右移动;所述调节体7的远导轨面71固定到所述第一弹性体3的前端;所述调节体7的近导轨面从后到前依次分为竖直高段72、竖直过渡段73及竖直低段74;竖直高段72位于竖直过渡段73的近导轨侧,竖直低段74位于竖直过渡段73的远导轨侧;所述后部导向件4为上宽下窄的楔形,其前侧面向前倾斜,其后部固定到所述第一弹性体3后部;所述第一弹性体3后部并通过第二弹性体9连接所述固定座25;所述调节楔块11呈上窄下宽的楔状;所述调节楔块11置于所述固定座25与后部导向件4之间;当所述第一弹性体3后部带动后部导向件4相对于所述固定座25逐渐向后运动时,第二弹性体9会对第一弹性体3及后部导向件4施加向前的逐渐变大的形变力;所述制动体5呈上窄下宽的楔形,其近导轨侧面为制动竖直面51,其远导轨侧面为制动斜面52;所述制动体5用于悬挂于升降体上,其上部探入到导向楔块6同导轨之间,其下端位于中间板22下方;所述连接体14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制动体5下端,另一端延伸到所述调节楔块11下方;所述调节楔块11下端固定连接一支撑杆15;所述支撑杆15穿过中间板22上设置的孔探到中间板22下方;所述连接体14的对应所述支撑杆15下端处设置有调节螺栓13;所述调节螺栓13上端的高度可调;初始状态下,制动体5的制动竖直面51与导轨之间有左右向间隙,支撑杆15同调节螺栓13有间隙,调节体7的近导轨面的竖直高段72抵靠在导向楔块6的远导轨侧面62。较佳的,所述支撑杆15与所述调节螺栓13同轴线。较佳的,所述升降体为轿厢19或对重20。较佳的,当制动体5上升达到预定位置时,导向楔块6与调节体7的接触点位于竖直高段72同竖直过渡段73结合处,第一弹性体3相对于初始状态时向远导轨侧变形的距离为D,第二弹性体9相对初始状态时的前后压缩距离为B,后部导向件4前侧面与固定座25之间形成前后宽度为B的间隙。较佳的,调节体7的竖直高段72与竖直低段74的高度差A小于D。较佳的,竖直过渡段73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同竖直高段72及竖直低段74的夹角在10°到80°之间。较佳的,所述调节楔块11同中间板22之间设置第三弹性体10;依靠第三弹性体10提供的推力,使调节楔块11的后侧面111贴在所述后部导向件4的前侧面,使调节楔块11的前侧面112贴在固定座25的后侧面,并且在初始状态时,使支撑杆15同调节螺栓13有间隙。较佳的,所述第三弹性体10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套设在所述支撑杆15。较佳的,制动体5的制动斜面52与导向楔块6的近导轨侧面61之间具有减少摩擦的滚珠或滚柱8。较佳的,调节楔块11的后侧面111同后部导向件4的前侧面之间的设有减少摩擦的滚珠或滚柱组件122;较佳的,调节楔块11的前侧面112与固定座25后侧面之间设有减少摩擦的滚珠或滚柱组件121。较佳的,所述第一弹性体3是U形板簧、碟形弹簧、螺旋形弹簧或板弹簧。较佳的,第二弹性体是螺旋弹簧、碟形弹簧或板弹簧。较佳的,所述第一弹性体3后部通过1个或2个第二弹性体9连接所述固定座25.较佳的,所述导向楔块6的远导轨侧面62是横截面为圆弧或多段曲线组成的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包括所述电梯安全装置的电梯,每个升降体对应于每个导轨1对称安装两个电梯安全装置。较佳的,两个电梯安全装置的制动体5、导向楔块6、调节体7相对于导轨1对称布置,在初始状态下,制动体5的制动竖直面51与导轨之间有间隙。较佳的,两个电梯安全装置共用一组调节楔块11与后部导向件4,该组调节楔块11与后部导向件4中心线在导轨1中心线正后方。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安全装置,支撑杆15与调节螺栓13之间的距离C可以通过调节螺栓13来调节,不同的距离可以对应不同的设定制动力,改变这个距离就可以控制制动体5的上升距离,从而控制制动力和制动减速度的大小。在电梯轿厢19或对重20因为意外超过规定速度下降时,将制动体5按压在导轨1上,通过制动体5与导轨1的相对滑动产生制动力使轿厢19或对重20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梯安全装置包括框架(2)、制动体(5)、导向楔块(6)、第一弹性体(3)、调节体(7)、调节楔块(11)、后部导向件(4)、连接体(14)、调节螺栓(13);/n所述框架(2)用于安装于由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导轨(1)引导的升降体上,并且导轨(1)位于框架(2)前侧;/n所述框架(2)包括上板(21)、中间板(22)、侧板(24)及固定座(25);/n所述侧板(24)上端固定连接上板(21);/n所述中间板(22)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侧板(24);/n所述上板(21)前部下侧面及所述中间板(22)前部上侧面对应设有左右方向的凹槽(26);/n所述固定座(25)竖直固定在上板(21)同中间板(22)之间;/n所述固定座(25)位于凹槽(26)后侧对应于导轨(1)处;/n所述固定座(25)具有开口朝后的上下方向凹槽;/n所述导向楔块(6)的近导轨侧面(61)为向导轨倾斜的斜面,远导轨侧面(62)是横截面为弧形的竖直导向面;/n所述导向楔块(6)的上端探入到上板(21)下侧面的凹槽(26),下端探入到中间板(22)上侧面的凹槽(26),并能沿凹槽(26)左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梯安全装置包括框架(2)、制动体(5)、导向楔块(6)、第一弹性体(3)、调节体(7)、调节楔块(11)、后部导向件(4)、连接体(14)、调节螺栓(13);
所述框架(2)用于安装于由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导轨(1)引导的升降体上,并且导轨(1)位于框架(2)前侧;
所述框架(2)包括上板(21)、中间板(22)、侧板(24)及固定座(25);
所述侧板(24)上端固定连接上板(21);
所述中间板(22)端部固定连接所述侧板(24);
所述上板(21)前部下侧面及所述中间板(22)前部上侧面对应设有左右方向的凹槽(26);
所述固定座(25)竖直固定在上板(21)同中间板(22)之间;
所述固定座(25)位于凹槽(26)后侧对应于导轨(1)处;
所述固定座(25)具有开口朝后的上下方向凹槽;
所述导向楔块(6)的近导轨侧面(61)为向导轨倾斜的斜面,远导轨侧面(62)是横截面为弧形的竖直导向面;
所述导向楔块(6)的上端探入到上板(21)下侧面的凹槽(26),下端探入到中间板(22)上侧面的凹槽(26),并能沿凹槽(26)左右移动;
所述调节体(7)的远导轨面71固定到所述第一弹性体(3)的前端;
所述调节体(7)的近导轨面从后到前依次分为竖直高段(72)、竖直过渡段(73)及竖直低段(74);
竖直高段(72)位于竖直过渡段(73)的近导轨侧,竖直低段(74)位于竖直过渡段(73)的远导轨侧;
所述后部导向件(4)为上宽下窄的楔形,其前侧面向前倾斜,其后部固定到所述第一弹性体(3)后部;
所述第一弹性体(3)后部并通过第二弹性体(9)连接所述固定座(25);
所述调节楔块(11)呈上窄下宽的楔状;
所述调节楔块(11)置于所述固定座(25)与后部导向件(4)之间;
当所述第一弹性体(3)后部带动后部导向件(4)相对于所述固定座(25)逐渐向后运动时,第二弹性体(9)会对第一弹性体(3)及后部导向件(4)施加向前的逐渐变大的形变力;
所述制动体(5)呈上窄下宽的楔形,其近导轨侧面为制动竖直面(51),其远导轨侧面为制动斜面(52);
所述制动体(5)用于悬挂于升降体上,其上部探入到导向楔块(6)同导轨之间,其下端位于中间板(22)下方;
所述连接体(14)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制动体(5)下端,另一端延伸到所述调节楔块(11)下方;
所述调节楔块(11)下端固定连接一支撑杆(15);
所述支撑杆(15)穿过中间板(22)上设置的孔探到中间板(22)下方;
所述连接体(14)的对应所述支撑杆(15)下端处设置有调节螺栓(13);
所述调节螺栓(13)上端的高度可调;
初始状态下,制动体(5)的制动竖直面(51)与导轨之间有左右向间隙,支撑杆(15)同调节螺栓(13)有间隙,调节体(7)的近导轨面的竖直高段(72)抵靠在导向楔块(6)的远导轨侧面(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杆(15)与所述调节螺栓(13)同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体为轿厢(19)或对重(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银国,徐若育,冯洋,倪云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