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耦联元件和底部布置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连接电池驱动的机动车的底部布置结构的车辆组件的耦联元件。这种耦联元件应用于许多应用场景中、例如在电池保持装置的领域中。
技术介绍
EP2623353B1公开了一种耦联元件,所述耦联元件构成为有角度的板材弯曲件。所述耦联元件具有用于紧固到车身组件、亦即纵梁上的连接部以及用于电池保持装置的连接面。在所述电池保持装置的下方设置有单独的横向支撑件,所述横向支撑件将两个相对置的耦联元件与设置在所述耦联元件之间的电池保持装置彼此相连接。在此,缺点是这种耦联元件的低固有稳定性和缺少能量吸收能力以及用于这样的底部布置结构的高安装耗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是避免这些缺点并且提出一种改进的耦联元件以及一种改进的底部布置结构。第一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实现,并且第二目的通过权利要求22的特征来实现。从属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是有利的进一步扩展方案。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连接电池驱动的机动车的底部布置结构的车辆组件的耦联元件,其中,所述底部布置结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连接电池驱动的机动车的底部布置结构(1)的车辆组件的耦联元件(30),其中,所述底部布置结构(1)包括电池保持装置(10)和至少一个车轴装置(50),所述耦联元件具有用于紧固在所述车轴装置(50)上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32)和用于紧固在所述电池保持装置(10)上的至少一个平坦的连接面(31),其中,所述耦联元件(30)构成为挤出的多腔型材(47)。/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24 DE 102019114006.41.一种用于连接电池驱动的机动车的底部布置结构(1)的车辆组件的耦联元件(30),其中,所述底部布置结构(1)包括电池保持装置(10)和至少一个车轴装置(50),所述耦联元件具有用于紧固在所述车轴装置(50)上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32)和用于紧固在所述电池保持装置(10)上的至少一个平坦的连接面(31),其中,所述耦联元件(30)构成为挤出的多腔型材(47)。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联元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耦联元件(30)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33),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底盘构件(51)、特别是车轴装置(50)或者与车身组件、特别是所述底部布置结构(1)的纵梁(20)或者与电池保持装置(10)相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耦联元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2)设置为用于以相对于车辆高度方向在负30度至正30度之间的角度来实施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耦联元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31)整面地与所述电池保持装置(10)贴靠。
5.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耦联元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第二连接部(32、33)设置为用于实施螺纹连接。
6.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耦联元件(3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连接部(32、33)通过型材腔(47)形成。
7.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耦联元件(3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连接部(32、33)通过套筒元件(45)形成。
8.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耦联元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2、33)具有上侧(37)和下侧(38),其中,一个第一连接部(32)的上侧(37-1)与另外一个连接部(33)的上侧(37-2)在车辆高度方向(Z)上间隔开距离,和/或一个第一连接部(32)的下侧(38-1)与另外一个连接部(33)的下侧(38-2)在车辆高度方向(Z)上间隔开距离。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耦联元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37)和/或下侧(38)的间距通过机械地加工多腔型材(47)形成。
10.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耦联元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耦联元件(30)具有垂直于车辆的车辆高度方向(Z)延伸的型材纵轴线(46)。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耦联元件(3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连接部(32、33)通过在多腔型材(47)的上型材壁(42)和下型材壁(43)中的壁通孔形成。
12.按照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耦联元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2、33)的上侧(37)和/或下侧(38)通过上型材壁(42)和/或下型材壁(43)构成,其中,所述上侧(37)和/或下侧(38)的间距通过型材壁(42、43)的局部不同的壁厚(T1、T2)形成。
13.按照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耦联元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32、33)的上侧(37)和/或下侧(38)通过上型材壁(42)和/或下型材壁(43)构成,其中,所述上侧(37)和/或下侧(38)的间距通过所述多腔型材(44)的不同型材腔(47-1、47-2、47-3)形成。
14.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耦联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耦联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汉丁,J·格雷韦,S·施米茨,
申请(专利权)人: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