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涡旋式减噪呼吸器,属于呼吸器领域,包括第一减噪箱和第二减噪箱,所述第一减噪箱和所述第二减噪箱左右设置,所述第一减噪箱和所述第二减噪箱内分别设有竖直截面为涡旋状的第一涡旋挡板和第二涡旋挡板,所述第一减噪箱设有进气管和排气孔,所述第二减噪箱设有进气孔和排气管。高速气体通过进气管进入第一减噪体,通过第一减噪箱后从排气孔排出,然后从进气孔进入第二减噪箱,再从排气管排出,分别在第一减噪箱和第二减噪箱内设置第一涡旋挡板和第二涡旋挡板,对气体起阻挡的作用,实现了减噪、缓冲气体、平衡内外气压的功能,采用涡旋状的第一涡旋挡板和第二涡旋挡板代替现有技术的迷宫式结构,缓冲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涡旋式减噪呼吸器
本技术涉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涡旋式减噪呼吸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呼吸器一般为具有两个腔体的迷宫式呼吸器,气体从其中一个腔体进入经过迷宫式的结构后从排气小孔排出,再从进气小孔进入另一腔体,再经过另一腔体的迷宫式结构后从排气口排出,实现对气体的缓冲,但迷宫式的呼吸器,气体在呼吸器流过的距离较短,对气体的缓冲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减噪效果好的涡旋式呼吸器。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涡旋式减噪呼吸器,包括第一减噪箱和第二减噪箱,所述第一减噪箱和所述第二减噪箱左右设置,所述第一减噪箱和所述第二减噪箱内分别设有竖直截面为涡旋状的第一涡旋挡板和第二涡旋挡板,所述第一减噪箱设有进气管和排气孔,所述第二减噪箱设有进气孔和排气管。高速气体通过进气管进入第一减噪体,通过第一减噪箱后从排气孔排出,然后从进气孔进入第二减噪箱,再从排气管排出,分别在第一减噪箱和第二减噪箱内设置第一涡旋挡板和第二涡旋挡板,对气体起阻挡的作用,实现了减噪、缓冲气体、平衡内外气压的功能,采用涡旋状的第一涡旋挡板和第二涡旋挡板代替现有技术的迷宫式结构,缓冲效果更好。优选的,所述第一减噪箱的中部设有第一中间隔板,所述第一中间隔板将所述第一减噪箱分隔形成第一涡旋内腔和第二涡旋内腔,所述第一涡旋内腔和所述第二涡旋内腔连通,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涡旋内腔连通,所述排气孔与所述第二涡旋内腔连通。设有第一中间隔板将第一减噪箱分隔为第一涡旋内腔和第二涡旋内腔两部分,使气体通过第一涡旋内腔的缓冲后再通过第二涡旋内腔进气二次缓冲,增强气体的缓冲效果。优选的,所述第一中间隔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涡旋挡板的涡旋线的中心对应。设置第一通孔与第一涡旋挡板的涡旋线的中心对应,实现气体在第一减噪箱内能流动过最大的距离,保证气体缓冲的效果。优选的,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排气孔均与所述第一涡旋挡板的涡旋线开口处对应。设置进气管和排气孔均与第一涡旋挡板的涡旋线开口处对应,实现气体在第一减噪箱内能流动过最大的距离,保证气体缓冲的效果。优选的,所述第二减噪箱的中部设有第二中间隔板,所述第二中间隔板将所述第二减噪箱分隔形成第三涡旋内腔和第四涡旋内腔,所述第三涡旋内腔和所述第四涡旋内腔连通,所述排气管与所述第四涡旋内腔连通,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三涡旋内腔连通。设有第二中间隔板将第二减噪箱分隔为第三涡旋内腔和第四涡旋内腔两部分,使气体通过第三涡旋内腔的缓冲后再通过第四涡旋内腔进气多次缓冲,增强气体的缓冲效果。优选的,所述第二中间隔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涡旋挡板的涡旋线的中心对应。设置第二通孔与第二涡旋挡板的涡旋线的中心对应,实现气体在第二减噪箱内能流动过最大的距离,保证气体缓冲的效果。优选的,所述排气管和所述进气孔均与所述第二涡旋挡板的涡旋线开口处对应。设置排气管和排气孔均与第一涡旋挡板的涡旋线开口处对应,实现气体在第二减噪箱内能流动过最大的距离,保证气体缓冲的效果。优选的,还包括连接柱,所述第一减噪箱设在所述连接柱的一端,所述第二减噪箱设在所述连接柱的另一端。设有连接柱分别与第一减噪箱和第二减噪箱连接,避免第一减噪箱的外壁和第二减噪箱的外壁直接触碰造成工作时相互温度过高,造成热传递,增大了第一减噪箱和第二减噪箱的外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散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高速气体通过进气管进入第一减噪体,通过第一减噪箱后从排气孔排出,然后从进气孔进入第二减噪箱,再从排气管排出,分别在第一减噪箱和第二减噪箱内设置第一涡旋挡板和第二涡旋挡板,对气体起阻挡的作用,实现了减噪、缓冲气体、平衡内外气压的功能,采用涡旋状的第一涡旋挡板和第二涡旋挡板代替现有技术的迷宫式结构,缓冲效果更好。附图说明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横截面图;图3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A截面的剖视图;图5是图3的B截面的剖视图;图6是图3的C截面的剖视图;图7是图3的D截面的剖视图。其中:第一减噪箱1、第二减噪箱2、第一涡旋挡板11、第二涡旋挡板21、进气管12、排气孔13、进气孔22、排气管23、第一中间隔板14、第一涡旋内腔141、第二涡旋内腔142、第一通孔143、第二中间隔板24、第三涡旋内腔241、第四涡旋内腔242、第二通孔243、连接柱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的一种涡旋式减噪呼吸器,如附图1、3所示,包括第一减噪箱1和第二减噪箱2,所述第一减噪箱1和所述第二减噪箱2左右设置,所述第一减噪箱1和所述第二减噪箱2内分别设有竖直截面为涡旋状的第一涡旋挡板11和第二涡旋挡板21,所述第一减噪箱1设有进气管12和排气孔13,所述第二减噪箱2设有进气孔22和排气管23。高速气体通过进气管12进入第一减噪体,通过第一减噪箱1后从排气孔13排出,然后从进气孔22进入第二减噪箱2,再从排气管23排出,分别在第一减噪箱1和第二减噪箱2内设置第一涡旋挡板11和第二涡旋挡板21,对气体起阻挡的作用,实现了减噪、缓冲气体、平衡内外气压的功能,采用涡旋状的第一涡旋挡板11和第二涡旋挡板21代替现有技术的迷宫式结构,缓冲效果更好。如附图2、4-7所示,所述第一减噪箱1的中部设有第一中间隔板14,所述第一中间隔板14将所述第一减噪箱1分隔形成第一涡旋内腔141和第二涡旋内腔142,所述第一涡旋内腔141和所述第二涡旋内腔142连通,所述进气管12与所述第一涡旋内腔141连通,所述排气孔13与所述第二涡旋内腔142连通。设有第一中间隔板14将第一减噪箱1分隔为第一涡旋内腔141和第二涡旋内腔142两部分,使气体通过第一涡旋内腔141的缓冲后再通过第二涡旋内腔142进气二次缓冲,增强气体的缓冲效果。所述第一中间隔板14开设有第一通孔143,所述第一通孔143与所述第一涡旋挡板11的涡旋线的中心对应。设置第一通孔143与第一涡旋挡板11的涡旋线的中心对应,实现气体在第一减噪箱1内能流动过最大的距离,保证气体缓冲的效果。所述进气管12和所述排气孔13均与所述第一涡旋挡板11的涡旋线开口处对应。设置进气管12和排气孔13均与第一涡旋挡板11的涡旋线开口处对应,实现气体在第一减噪箱1内能流动过最大的距离,保证气体缓冲的效果。所述第二减噪箱2的中部设有第二中间隔板24,所述第二中间隔板24将所述第二减噪箱2分隔形成第三涡旋内腔241和第四涡旋内腔242,所述第三涡旋内腔241和所述第四涡旋内腔242连通,所述排气管23与所述第四涡旋内腔242连通,所述进气孔22与所述第三涡旋内腔241连通。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涡旋式减噪呼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减噪箱和第二减噪箱,所述第一减噪箱和所述第二减噪箱左右设置,所述第一减噪箱和所述第二减噪箱内分别设有竖直截面为涡旋状的第一涡旋挡板和第二涡旋挡板,所述第一减噪箱设有进气管和排气孔,所述第二减噪箱设有进气孔和排气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涡旋式减噪呼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减噪箱和第二减噪箱,所述第一减噪箱和所述第二减噪箱左右设置,所述第一减噪箱和所述第二减噪箱内分别设有竖直截面为涡旋状的第一涡旋挡板和第二涡旋挡板,所述第一减噪箱设有进气管和排气孔,所述第二减噪箱设有进气孔和排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涡旋式减噪呼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噪箱的中部设有第一中间隔板,所述第一中间隔板将所述第一减噪箱分隔形成第一涡旋内腔和第二涡旋内腔,所述第一涡旋内腔和所述第二涡旋内腔连通,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涡旋内腔连通,所述排气孔与所述第二涡旋内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涡旋式减噪呼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隔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涡旋挡板的涡旋线的中心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涡旋式减噪呼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贤,
申请(专利权)人:刘俊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