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支架的防火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68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带有支架的防火阀,包括:叶片、阀门和连接轴;阀门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和第四框架,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和第四框架的内侧形成通风腔;第一框架向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一支架部,第三框架向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三支架部,第一支架部和第三支架部分别开设有转动孔,连接轴穿设于第一支架部和第三支架部的转动孔内,且叶片与连接轴连接。通过在第一框架设置与第一框架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架部,在第三框架上设置与第三框架一体成型的第三支架部,有效减小第一支架部和第三支架部的厚度,使得通风腔的横截面积较大,有利于阀门的通风,使得叶片不易卡在第一支架部和第三支架部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有支架的防火阀
本技术涉及防火阀
,特别是涉及带有支架的防火阀。
技术介绍
防火阀是一种记忆熔合金的温度控制,利用重力作用和弹簧机构的作用关闭的阀门结构。可以在日常时起到通风的作用,而在火灾时阀门关闭,起到阻断火源的作用。传统的防火阀的叶片安装在阀门的支架上,由于支架的厚度较大,导致阀门的通风面积较小,不利于通风,且导致叶片的宽度较小,并且叶片容易卡在支架上,导致叶片在阀门内转动受阻,从而影响阀门的打开或者关闭。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带有支架的防火阀。一种防火阀,包括:叶片、阀门和连接轴;所述阀门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和第四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三框架和所述第四框架依次首尾连接,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三框架和所述第四框架的内侧形成通风腔,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三框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一支架部,所述第三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三支架部,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分别开设有转动孔,所述连接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的转动孔内,且所述叶片与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叶片转动设置于所述通风腔内,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叶片在平行于所述连接轴的方向上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二框架和第四框架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叶片在垂直于所述连接轴的方向上的长度相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二密封条,所述第四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四密封条,所述叶片的第一面的一端活动抵接于所述第二密封条,所述叶片的第二面的另一端活动抵接于所述第四密封条,所述叶片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相背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三框架和所述第四框架依次焊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冲压形成所述第一支架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冲压形成所述第三支架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二支架部,所述第四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四支架部,所述第二支架部和所述第四支架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叶片在垂直于所述连接轴的方向上的长度相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冲压形成所述第二支架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冲压形成所述第四支架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一支架部的转动孔,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通风腔的外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框架设置与第一框架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架部,在第三框架上设置与第三框架一体成型的第三支架部,这样,能够有效减小第一支架部和第三支架部的厚度,使得通风腔的横截面积较大,有利于阀门的通风,并且使得叶片不易卡在第一支架部和第三支架部上,使得叶片转动更为灵活,有利于阀门的打开或者关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一实施例的带有支架的防火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实施例的带有支架的防火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又一实施例的带有支架的防火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实施例的带有支架的防火阀的一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再一实施例的带有支架的防火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其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带有支架的防火阀10,包括:叶片200、阀门100和连接轴400;所述阀门100包括第一框架110、第二框架120、第三框架130和第四框架140,所述第一框架110、所述第二框架120、所述第三框架130和所述第四框架140依次首尾连接,所述第一框架110、所述第二框架120、所述第三框架130和所述第四框架140的内侧形成通风腔101,所述第一框架110和所述第三框架13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框架110向所述通风腔101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一支架部111,所述第三框架130向所述通风腔101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三支架部131,所述第一支架部111和所述第三支架部131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架部111和所述第三支架部131分别开设有转动孔(图未示),所述连接轴400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架部111和所述第三支架部131的转动孔内,且所述叶片200与所述连接轴400连接,所述叶片200转动设置于所述通风腔101内,所述第一支架部111和所述第三支架部131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叶片200在平行于所述连接轴400的方向上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二框架120和第四框架140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叶片200在垂直于所述连接轴400的方向上的长度相等。具体地,第一框架110、第二框架120、第三框架130和第四框架140呈口字型连接,内侧形成口字型的通风腔101。叶片200的宽度与通风腔101在第一支架部111以及第二支架部121之间的宽度相等,叶片200的长度与通风腔101沿垂直于连接轴400方向上的宽度相等,这样,当叶片200转动至通风腔101的横向截面平行时,叶片200的四侧的边缘分别抵接于第一支架部111、第二框架120、第三支架部131和第四框架140,从而将通风腔101封闭。具体地,叶片200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支架部111以及第三支架部131抵接,叶片200的两侧在转动中,始终维持与第一支架部111以及第三支架部131抵接,此外,叶片200的中部与连接轴400转动,第一支架部111上的转动孔位于第一支架部111的中部,第三支架部131上的转动孔位于第三支架部131的中部,这样,使得叶片200的两端的边缘能够在转动中能够与第二框架120以及第四框架140抵接,从而将通风腔101封闭。应理解的是,传统的防火阀的支架是采用焊接方式与阀体的两侧的框架连接,这样,一方面,使得支架凸起于框架内侧的厚度较大,导致叶片的宽度较小,且通风腔的通风面积较小,不利于通风,且易于卡住叶片,另一方面,支架和框架的连接强度不高,使得防火阀的结构不稳固。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支架部111和第一框架110是一体成型,第三支架部131和第三框架130是一体成型,使得第一支架部111凸起于第一框架110的内侧表面的厚度较小,第三支架部131凸起于第三框架130的内侧表面的厚度较小,一方面,有利于增大通风腔101的截面的宽度,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支架的防火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叶片、阀门和连接轴;/n所述阀门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和第四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三框架和所述第四框架依次首尾连接,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三框架和所述第四框架的内侧形成通风腔,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三框架相对设置;/n所述第一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一支架部,所述第三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三支架部,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分别开设有转动孔,所述连接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的转动孔内,且所述叶片与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叶片转动设置于所述通风腔内,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叶片在平行于所述连接轴的方向上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二框架和第四框架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叶片在垂直于所述连接轴的方向上的长度相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支架的防火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叶片、阀门和连接轴;
所述阀门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和第四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三框架和所述第四框架依次首尾连接,所述第一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三框架和所述第四框架的内侧形成通风腔,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三框架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一支架部,所述第三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三支架部,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分别开设有转动孔,所述连接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的转动孔内,且所述叶片与所述连接轴连接,所述叶片转动设置于所述通风腔内,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叶片在平行于所述连接轴的方向上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二框架和第四框架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叶片在垂直于所述连接轴的方向上的长度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支架的防火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二密封条,所述第四框架向所述通风腔的内侧凸起设置有第四密封条,所述叶片的第一面的一端活动抵接于所述第二密封条,所述叶片的第二面的另一端活动抵接于所述第四密封条,所述叶片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相背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子坡肖宏建潘晶
申请(专利权)人:海口昇源消防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