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它包括一对上角钢和一对下角钢,该对上角钢背向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板的交界位置,该对上角钢的其中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壁上,另一侧面则分别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板上;该对下角钢的至少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壁底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两对上、下角钢加固钢筋混凝梁,不仅提高了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与抗震性能,而且操作简单,重量较轻,便于施工,成本较低,工业化水平较高,同时,可以根据实际工程的特点来选择两种不同的角钢布置方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采用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采用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当前,我国的建筑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是随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现有建筑愈发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建筑物老化严重,承载能力不足,特别是梁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使用及抗震的要求,因此,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技术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在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钢筋混凝土梁加固的相关专利,例如中国授权技术专利《一种采用槽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申请号:201621256866.X)公开了一种加固结构,虽然该加固结构对于加固钢筋混凝梁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但是还存在着以下缺陷:⑴该种加固结构的耗钢量较大,导致加固成本较高。⑵采用槽钢的加固方式重量较大,不便于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固成本低、可以提高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与抗震性能、便于施工的采用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本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采用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对上角钢和一对下角钢,该对上角钢背向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板的交界位置,该对上角钢的其中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壁上,另一侧面则分别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板上;该对下角钢的至少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壁底部上。本技术采用两对上、下角钢加固钢筋混凝梁,不仅提高了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与抗震性能,而且操作简单,重量较轻,便于施工,成本较低,工业化水平较高,同时,可以根据实际工程的特点来选择两种不同的角钢布置方式。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该对下角钢相向设置,该对下角钢的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壁底部上,另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底面上。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该对下角钢背向设置,该对下角钢的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壁底部上,另一侧面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底面相平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角钢分别与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板的接触面之间涂有环氧树脂粘钢胶,所述下角钢与钢筋混凝土梁的接触面之间涂有环氧树脂粘钢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该对上角钢与钢筋混凝土梁相连的侧面上分别开设有螺栓孔,两上角钢上的螺栓孔相对应,螺栓穿过钢筋混凝土梁上部预留的螺栓孔和上角钢上相对应的螺栓孔后由螺母固定;该对下角钢与钢筋混凝土梁相连的侧面上分别开设有螺栓孔,两下角钢上的螺栓孔相对应,螺栓穿过钢筋混凝土梁底部预留的螺栓孔和下角钢上相对应的螺栓孔后由螺母固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钢筋混凝土梁上预留的螺栓孔与钢筋混凝土梁的箍筋、梁底纵筋均错开布置,以避免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钢筋发生损伤甚至断裂从而影响加固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由环氧树脂粘钢胶所涂覆的钢筋混凝土梁表面为干净平整表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⑴本技术采用两对上、下角钢加固钢筋混凝梁,提高了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与抗震性能。⑵本技术在实际施工时,操作简单,重量较轻,便于施工,成本较低,工业化水平较高。⑶本技术有两种角钢优选布置方式,一种是相背设置,另一种是相对设置,可以根据实际工程的特点来选择该两种不同的角钢布置方式。⑷本技术通过螺栓固定角钢和钢筋混凝土梁,并采用环氧树脂粘钢胶粘结,可使钢筋混凝梁与角钢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利于两者共同受力。⑸角钢上的螺栓孔可在工厂提前加工,便于现场快速安装,可满足建筑工业化的需求,有利于推广与使用。⑹钢筋混凝土梁上预留的螺栓孔与钢筋混凝土梁的箍筋、梁底纵筋均错开布置,以避免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钢筋发生损伤甚至断裂从而影响加固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一种采用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它包括一对上角钢1和一对下角钢2,该对上角钢1背向设置且分别位于钢筋混凝土梁3和钢筋混凝土板4的交界位置,该对上角钢1的其中一侧面分别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梁3的两侧壁上,另一侧面则分别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板4上;其中,上角钢1分别与钢筋混凝土梁3、钢筋混凝土板4的接触面之间涂有环氧树脂粘钢胶5;该对上角钢1与钢筋混凝土梁3相连的侧面上分别开设有螺栓孔,两上角钢1上的螺栓孔相对应,螺栓6穿过钢筋混凝土梁1上部预留的螺栓孔和上角钢1上相对应的螺栓孔后由螺母7固定。该对下角钢2的其中一侧面分别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梁3的两侧壁底部上,另一侧面分别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梁3的底面上。下角钢2与钢筋混凝土梁3的接触面之间涂有环氧树脂粘钢胶5。该对下角钢2与钢筋混凝土梁3相连的侧面上分别开设有螺栓孔,两下角钢2上的螺栓孔相对应,螺栓6穿过钢筋混凝土梁3底部预留的螺栓孔和下角钢2上相对应的螺栓孔后由螺母7固定。钢筋混凝土梁3上预留的螺栓孔与钢筋混凝土梁3的箍筋、梁底纵筋均错开布置,以避免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钢筋发生损伤甚至断裂从而影响加固效果。由环氧树脂粘钢胶5所涂覆的钢筋混凝土梁3表面为干净平整表面,具体是:先对钢筋混凝土梁3的两侧壁进行处理,使得其表面干净整洁,同时也需要对钢筋混凝土梁3与角钢接触的部位进行处理,然后在角钢与钢筋混凝土梁板接触的部位均匀地涂抹环氧树脂粘钢胶。实施例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之处在于下角钢的布置方式不同,即该对下角钢2背向设置,该对下角钢2的一侧面分别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梁3的两侧壁底部上,另一侧面与钢筋混凝土梁3的底面相平齐,该侧面与钢筋混凝土梁3之间不连接。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技术的角钢与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板之间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固定,因此,本技术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落在本技术权利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对上角钢和一对下角钢,该对上角钢背向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板的交界位置,该对上角钢的其中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壁上,另一侧面则分别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板上;该对下角钢的至少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壁底部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对上角钢和一对下角钢,该对上角钢背向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和钢筋混凝土板的交界位置,该对上角钢的其中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壁上,另一侧面则分别固定在钢筋混凝土板上;该对下角钢的至少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壁底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对下角钢相向设置,该对下角钢的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壁底部上,另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底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对下角钢背向设置,该对下角钢的一侧面分别固定在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两侧壁底部上,另一侧面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底面相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采用角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文龙,李柏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