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悬挑结构补板,包括:围梁,安装于建筑结构,围梁沿既有悬挑楼板的外缘方向设置于既有悬挑楼板的下方;平台板,其形成有与既有悬挑楼板的形状相适配的缺口,既有悬挑楼板嵌设于缺口中,平台板和既有悬挑楼板连接有转接筋,平台板的远离既有悬挑楼板的一侧搭接于围梁;免拆侧板,沿围梁的长度方向竖设于围梁上,免拆侧板与既有悬挑楼板之间形成浇筑空间;以及混凝土固结体,包括补板钢筋和混凝土,补板钢筋容置于浇筑空间中,补板钢筋植入既有悬挑楼板中,混凝土填充于浇筑空间并包覆于补板钢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对于既有结构上新增悬挑结构时,采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存在架体搭设困难、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挑结构补板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悬挑结构补板。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拆除改造工程日益增多。对于新增的悬挑结构仍然采用传统的架体-模板-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从底层到顶层逐层施工的结构增补方案,则存在架体搭设困难、模板拼接复杂、施工周期较长、质量安全隐患较多等问题。新增的悬挑结构设计与老楼存在很多冲突,针对异形的悬挑部位,如果采用拆除原有悬挑结构全部重建的施工方案,则存在拆除成本高、防护措施成本、施工周期长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悬挑结构补板,以解决对于既有结构上新增悬挑结构时,采用传统的施工工艺存在架体搭设困难、施工周期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悬挑结构补板,包括:围梁,安装于建筑结构,所述围梁沿既有悬挑楼板的外缘方向设置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下方;平台板,所述平台板形成有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形状相适配的缺口,所述既有悬挑楼板嵌设于所述缺口中,所述平台板和所述既有悬挑楼板连接有转接筋,所述平台板的远离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一侧搭接于所述围梁;免拆侧板,沿所述围梁的长度方向竖设于所述围梁上,所述免拆侧板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之间形成浇筑空间;以及混凝土固结体,包括补板钢筋和混凝土,所述补板钢筋容置于所述浇筑空间中,所述补板钢筋植入所述既有悬挑楼板中,所述混凝土填充于所述浇筑空间并包覆于所述补板钢筋。进一步的,所述转接筋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平台板的上表面,所述转接筋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钢筋。进一步的,所述转接筋包括连接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钢筋的第一端部、连接于所述平台板的上表面的第二端部、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转接部。进一步的,所述围梁和所述平台板分别设有抗滑栓钉。进一步的,所述免拆侧板包括第一翼缘板和第二翼缘板,所述第一翼缘板贴合于所述围梁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翼缘板竖设于所述第一翼缘板上,所述第二翼缘板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之间形成所述浇筑空间。进一步的,所述平台板的底部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底部齐平。进一步的,所述围梁为型钢钢梁。进一步的,所述型钢钢梁的端面连接有端板,所述端板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建筑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型钢钢梁的底部与所述建筑结构之间斜向连接有支撑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悬挑结构补板,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前提下,不仅避免了传统的搭设架体、模板搭拆等工序,节约了拆除既有悬挑楼板的施工成本、减少新建的增补板的施工成本(利用既有悬挑楼板);另一方面,本技术的悬挑结构补板避免了传统的需要逐层施工的弊端,可以同步进行多层的增补板的施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缩短了工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悬挑结构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悬挑结构补板的补板钢筋布设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悬挑结构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悬挑结构补板的补板钢筋布设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悬挑结构补板,包括:围梁1、平台板2、免拆侧板3和混凝土固结体。在本实施例中,建筑结构6为圈梁,建筑结构6的外侧形成有既有悬挑楼板7。其中,围梁1安装于建筑结构6的外侧。围梁1沿既有悬挑楼板7的外缘方向设置于既有悬挑楼板7的下方。平台板2形成有缺口。平台板的缺口的形状与既有悬挑楼板7的形状相适配。既有悬挑楼板7嵌设于缺口中。平台板2通过转接筋连接于既有悬挑楼板7。平台板2的远离既有悬挑楼板7的一侧搭接于围梁1的上表面。免拆侧板3沿围梁1的长度方向竖设于围梁1上。免拆侧板3与既有悬挑楼板7之间形成浇筑空间。混凝土固结体包括补板钢筋41和混凝土。补板钢筋41容置于浇筑空间中。与既有悬挑楼板7相接的补板钢筋41的一端植入既有悬挑楼板7中,另一部分与原有的建筑结构6相接的补板钢筋41的一端植入建筑结构6中。混凝土填充于浇筑空间并包覆于补板钢筋41以固结形成既有悬挑楼板的增补板。本技术的悬挑结构补板,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前提下,不仅避免了传统的搭设架体、模板搭拆等工序,节约了拆除既有悬挑楼板的施工成本、减少新建的增补板的施工成本(利用既有悬挑楼板);另一方面,本技术的悬挑结构补板避免了传统的需要逐层施工的弊端,可以同步进行多层的增补板的施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缩短了工期。在本实施例中,围梁1为型钢钢梁。型钢钢梁的端面连接有端板。型钢钢梁的端板通过紧固件安装于建筑结构6。具体的,端板通过高强螺栓安装于圈梁的外侧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型钢钢梁的底部与建筑结构之间斜向连接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为支撑杆或加劲板在一些实施例中,型钢钢梁的远离建筑结构的一侧与建筑结构之间斜向拉结有斜拉件。所述斜拉件为吊杆或吊索。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板2的底部与既有悬挑楼板7的底部齐平。在增补板浇筑成型后,平台板、免拆侧板均作为增补板的永久部分,一方面避免后期拆除工序,另一方面,提高了增补板的结构强度,保证增补板的施工质量。在本实施例中,平台板为花纹钢板。在本实施例中,转接筋呈Z形。转接筋21的第一端连接于平台板2的上表面,转接筋21的第二端连接于既有悬挑楼板7的钢筋。具体的,转接筋21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转接部。转接筋21的第一端部连接于既有悬挑楼板7的钢筋。对接建筑结构的转接筋的第一端板连接于圈梁的上侧钢筋。转接筋21的第二端部连接于平台板2的上表面。转接筋21的转接部竖向连接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转接部一体成型的。转接筋21是采用一根通长的钢筋经过两次反向的弯折形成的Z形钢筋。转接筋的第一端部焊接连接于圈梁的上层钢筋或既有悬挑楼板的钢筋。转接筋的第二端部焊接连接于平台板的上表面。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围梁1和平台板2分别设有抗滑栓钉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浇筑空间的密封性,免拆侧板3包括第一翼缘板和第二翼缘板。第一翼缘板贴合于围梁1的上表面。第二翼缘板竖设于第一翼缘板上。第二翼缘板与既有悬挑楼板7之间形成浇筑空间。较佳的,第一翼缘板与第二翼缘板呈90°角度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免拆侧板为角钢。角钢的第一翼缘板焊接连接于型钢钢梁的上表面。型钢钢梁呈U型,免拆侧板的形状与型钢钢梁的形状相适配。本技术提供一种悬挑结构补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围梁1安装于建筑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挑结构补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围梁,安装于建筑结构,所述围梁沿既有悬挑楼板的外缘方向设置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下方;/n平台板,所述平台板形成有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形状相适配的缺口,所述既有悬挑楼板嵌设于所述缺口中,所述平台板和所述既有悬挑楼板连接有转接筋,所述平台板的远离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一侧搭接于所述围梁;/n免拆侧板,沿所述围梁的长度方向竖设于所述围梁上,所述免拆侧板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之间形成浇筑空间;以及/n混凝土固结体,包括补板钢筋和混凝土,所述补板钢筋容置于所述浇筑空间中,所述补板钢筋植入所述既有悬挑楼板中,所述混凝土填充于所述浇筑空间并包覆于所述补板钢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挑结构补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围梁,安装于建筑结构,所述围梁沿既有悬挑楼板的外缘方向设置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下方;
平台板,所述平台板形成有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形状相适配的缺口,所述既有悬挑楼板嵌设于所述缺口中,所述平台板和所述既有悬挑楼板连接有转接筋,所述平台板的远离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一侧搭接于所述围梁;
免拆侧板,沿所述围梁的长度方向竖设于所述围梁上,所述免拆侧板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之间形成浇筑空间;以及
混凝土固结体,包括补板钢筋和混凝土,所述补板钢筋容置于所述浇筑空间中,所述补板钢筋植入所述既有悬挑楼板中,所述混凝土填充于所述浇筑空间并包覆于所述补板钢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挑结构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筋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平台板的上表面,所述转接筋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钢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挑结构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筋包括连接于所述既有悬挑楼板的钢筋的第一端部、连接于所述平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博,王飞宇,姚有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