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结构框架柱加固结构,包括原有外墙主体,原有外墙主体由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所组成,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的内部分别安设有一号原有主筋、二号原有主筋,一号原有主筋和二号原有主筋的内侧分别绑扎有一号加固筋框架柱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通过在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或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的一号原有主筋内部两侧、二号原有主筋外部两侧剔除原有的混凝土保护层并露出相应的一号原有主筋、二号原有主筋,同时通过在边柱和角柱的内侧绑扎好对应的一号加固筋框架柱、二号加固筋框架柱后分别与一号原有主筋、二号原有主筋采用单面焊10d方法连接固定,保证了加固的稳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构框架柱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结构框架柱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旧楼改造工程中,常需要对框架柱进行选相应的加固操作,框架柱就是在框架结构中承受梁和板传来的荷载,并将荷载传给基础,是主要的竖向支撑结构,其中框支梁与框支柱用于旧楼墙面的转换层,如下部为框架结构,上部为剪力墙结构,支撑上部结构的梁柱为框支柱和框支梁。框支柱与框架柱的区别也就是所用部位不同,然后结构设计时所考虑的也就不尽相同了,而现有的施工过程中,在结构框架柱加固之前一般均需要拆除其外部的外墙方可进行加固,大大浪费人力物力,且大面积拆除不利于环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固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框架柱加固结构,具有操作简单、节省人力和加固效果较好且环保的优点。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框架柱加固结构,包括原有外墙主体,原有外墙主体由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所组成,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的内部分别安设有一号原有主筋、二号原有主筋,一号原有主筋和二号原有主筋的内侧分别绑扎有一号加固筋框架柱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内部靠近一号原有主筋、二号原有主筋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操作空隙和第二操作空隙,第一操作空隙和第二操作空隙的内部分别填充浇筑有第一回填土和第二回填土。优选的,一号加固筋框架柱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上纵筋的下端分别植入相应的原有基础或楼板内。为了便于对结构框架柱稳定的加固操作。优选的,一号原有主筋、二号原有主筋、一号加固筋框架柱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均由钢筋组件所构成。为了便于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优选的,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的表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面层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面层。为了便于后续操作稳定有序的进行。优选的,第一回填土和第二回填土均为混凝土构件。为了便于后续复原时的牢固性。优选的,一号原有主筋和一号加固筋框架柱之间以及二号原有主筋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之间均焊连在一起。为了便于两两之间更加牢靠的连接在一起。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在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或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的一号原有主筋内部两侧、二号原有主筋外部两侧剔除原有的混凝土保护层并露出相应的一号原有主筋、二号原有主筋,小面积的剔除了框架柱保护层,降低了人工施工强度,小面积拆除利于环保,同时通过在边柱和角柱的内侧绑扎好对应的一号加固筋框架柱、二号加固筋框架柱后分别与一号原有主筋、二号原有主筋采用单面焊10d方法连接固定,利用共同受力的原理,保证了加固的稳固性,解决了改造工程中外墙不拆除情况下对结构框架边柱及角柱的加固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效果良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原有边柱加固施工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原有角柱加固施工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11、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面层;12、第一操作空隙;13、第一回填土;14、一号原有主筋;15、一号加固筋框架柱;2、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21、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面层;22、第二操作空隙;23、第二回填土;24、二号原有主筋;25、二号加固筋框架柱;3、原有外墙主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框架柱加固结构,原有外墙主体3,原有外墙主体3由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1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2所组成,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1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2的内部分别安设有一号原有主筋14、二号原有主筋24,一号原有主筋14和二号原有主筋24的内侧分别绑扎有一号加固筋框架柱15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25,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1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2内部靠近一号原有主筋14、二号原有主筋24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操作空隙12和第二操作空隙22,第一操作空隙12和第二操作空隙22的内部分别填充浇筑有第一回填土13和第二回填土23,利用相应的连接构件和加固组件,保证了加固的稳固性,解决了改造工程中外墙不拆除情况下对结构框架边柱及角柱的加固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效果良好。本技术根据附图对该装置作进一步说明。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一号加固筋框架柱15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25上纵筋的下端分别植入相应的原有基础或楼板内,加强了一号加固筋框架柱15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25上纵筋加固连接时的稳固性,保证了对结构框架柱稳定的加固过程。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一号原有主筋14、二号原有主筋24、一号加固筋框架柱15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25均由钢筋组件所构成,钢筋构件和混凝土之间有较大的粘结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1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2的表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面层11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面层21,利用在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面层11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面层21上开设相应的第一操作空隙12和第二操作空隙22,使后续操作稳定有序的进行。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第一回填土13和第二回填土23均为混凝土构件,利用第一回填土13和第二回填土23的浇筑效果,增强了后续施工加固的牢靠性。进一步的,如图1、图2所示,一号原有主筋14和一号加固筋框架柱15之间以及二号原有主筋24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25之间均焊连在一起,此处的焊连方式采用单面焊10d方法连接,保证了一号原有主筋14和一号加固筋框架柱15之间以及二号原有主筋24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25之间的连接稳固性。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首先在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1或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2的一号原有主筋14内部两侧、二号原有主筋24外部两侧剔除原有的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面层11、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面层21,即混凝土保护层,暴露出第一操作空隙12、第二操作空隙22的同时并露出相应的一号原有主筋14、二号原有主筋24,在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1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2内侧的一号原有主筋14、二号原有主筋24上绑扎好一号加固筋框架柱15、二号加固筋框架柱25后,对一号加固筋框架柱15、二号加固筋框架柱25与一号原有主筋14、二号原有主筋24间分别采用单面焊10d方法连接固定,加大截面后在原有外墙剔凿处同新绑扎好的一号加固筋框架柱15、二号加固筋框架柱25一同浇筑第一回填土13或第二回填土23,利用共同受力的原理,从而达到改造工程中不剔除外墙实现加固的方法,对边柱和角柱进行稳固的加固过程,不仅减少拆除量,节约成本,环保,而且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效果良好。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技术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结构框架柱加固结构,包括原有外墙主体,其特征在于,原有外墙主体由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所组成,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的内部分别安设有一号原有主筋、二号原有主筋,一号原有主筋和二号原有主筋的内侧分别绑扎有一号加固筋框架柱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内部靠近一号原有主筋、二号原有主筋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操作空隙和第二操作空隙,第一操作空隙和第二操作空隙的内部分别填充浇筑有第一回填土和第二回填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框架柱加固结构,包括原有外墙主体,其特征在于,原有外墙主体由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所组成,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的内部分别安设有一号原有主筋、二号原有主筋,一号原有主筋和二号原有主筋的内侧分别绑扎有一号加固筋框架柱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第一原有边柱框架外墙和第二原有角柱框架外墙内部靠近一号原有主筋、二号原有主筋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操作空隙和第二操作空隙,第一操作空隙和第二操作空隙的内部分别填充浇筑有第一回填土和第二回填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结构框架柱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一号加固筋框架柱和二号加固筋框架柱上纵筋的下端分别植入相应的原有基础或楼板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坤,刘瑞军,靳斌,李晓斌,潘东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