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44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包括混凝土底板,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纵向肋板,所述纵向肋板的侧表面底端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侧表面一端边缘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一钢筋条,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侧表面靠近第一钢筋条的位置开设有若干第一钢筋嵌合孔,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侧表面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钢筋嵌合孔,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上表面靠近纵向肋板的位置对称设置有若干固定块,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上表面靠近若干固定块的位置嵌开设有若干固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混凝土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相互交叉的钢筋条和钢筋嵌合孔,便于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且提高了拼接处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为一种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
技术介绍
目前,钢筋混凝土拼装楼板能承受双向荷载,整体性好,不需现场支模,而且造价低,吊装、运输容易,拼装楼板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通常采用带肋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纵向肋下部开有孔洞,横向钢筋穿过预制构件纵向肋下部的孔洞,连接多块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板,在预制构件形成的槽内浇注混凝土,使预制构件、现穿钢筋、现浇混凝土结成整体。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1、现有技术中,多块相互连接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板随着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预制构件接缝处局部易产生温度收缩裂缝,降低拼缝处强度,且现有技术中预制构件的拼接较为繁琐,安装效率低;2、现有技术预制构件板与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嵌固不牢,叠合面抗剪强度较低,容易被破坏,进而影响建筑强度。为此,提出一种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能够通过在混凝土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相互交叉的钢筋条和钢筋嵌合孔,便于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且提高了拼接处的强度,另外,本技术通过设置交叉的固定块和固定槽对预制构件板与混凝土叠合层进行固定,提高了叠合面抗剪强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包括混凝土底板,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纵向肋板,所述纵向肋板的侧表面底端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侧表面一端边缘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一钢筋条,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侧表面靠近第一钢筋条的位置开设有若干第一钢筋嵌合孔,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侧表面另一端边缘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二钢筋嵌合孔,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侧表面靠近第二钢筋嵌合孔的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二钢筋条,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上表面靠近纵向肋板的位置对称设置有若干固定块,所述混凝土底板的上表面靠近若干固定块的位置嵌开设有若干固定槽。能够通过在混凝土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相互交叉的钢筋条和钢筋嵌合孔,便于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且提高了拼接处的强度,另外,本技术通过设置交叉的固定块和固定槽对预制构件板与现浇混凝土叠合层进行固定,提高了叠合面的抗剪强度。优选的,所述第一钢筋条、第一钢筋嵌合孔于混凝土底板的侧表面一端交叉设置,所述第二钢筋条、第二钢筋嵌合孔于混凝土底板的侧表面另一端交叉设置,且所述混凝土底板侧表面一端的第一钢筋条对应混凝土底板侧表面另一端的第二钢筋嵌合孔设置,所述混凝土底板侧表面一端的第一钢筋嵌合孔对应混凝土底板侧表面另一端的第二钢筋条设置。能够通过在混凝土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相互交叉的钢筋条和钢筋嵌合孔,便于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且提高了拼接处的强度。优选的,所述固定块、固定槽于混凝土底板上表面交叉分布设置,所述固定块与固定槽均对应通孔之间的间隔设置,且固定块与固定槽之间的距离小于通孔之间的间隔。固定块、固定槽于混凝土底板上表面交叉分布设置,固定块与固定槽均对应通孔之间的间隔设置,便于横向穿孔钢筋能顺利的贯穿通孔。优选的,所述固定槽为一种梯形结构的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加强预制构件板与现浇混凝土叠合层的固定,提高了叠合面的抗剪强度。优选的,两块预制构件板拼接完成后形成的U形槽内填充有现浇混凝土,两块预制构件板的通孔之间贯穿设置有横向穿孔钢筋。通过横向穿孔钢筋贯穿两块预制构件板的通孔,再浇筑现浇混凝土,使得使预制构件、横向穿孔钢筋、现浇混凝土结成整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在混凝土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相互交叉的钢筋条和钢筋嵌合孔,便于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安装效率较高,且预制构件之间通过钢筋条贯穿连接提高了拼接处的强度,能避免预制构件接缝处局部易产生温度收缩裂缝,降低拼缝处强度的问题。2、本技术通过在混凝土底板的上表面设置交叉的固定块和固定槽对预制构件板与现浇混凝土叠合层进行固定,增大了现浇混凝土与预制构件板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叠合面的抗剪强度,使得叠合面不容易被破坏,保证了建筑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混凝土底板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固定槽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的预制构件拼接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的预制构件拼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混凝土底板;2、固定块;3、第一钢筋条;4、第一钢筋嵌合孔;5、固定槽;6、通孔;7、纵向肋板;8、第二钢筋嵌合孔;9、第二钢筋条;10、现浇混凝土;11、横向穿孔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如图1所示,包括混凝土底板1,混凝土底板1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纵向肋板7,纵向肋板7的侧表面底端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6,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一端边缘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一钢筋条3,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靠近第一钢筋条3的位置开设有若干第一钢筋嵌合孔4,混凝土底板1的上表面靠近纵向肋板7的位置对称设置有若干固定块2,混凝土底板1的上表面靠近若干固定块2的位置嵌开设有若干固定槽5;如图2所示,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另一端边缘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二钢筋嵌合孔8,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靠近第二钢筋嵌合孔8的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二钢筋条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在混凝土底板1的两侧分别设置相互交叉的钢筋条和钢筋嵌合孔,便于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且提高了拼接处的强度,另外,本技术通过设置交叉的固定块2和固定槽5对预制构件板与现浇混凝土10叠合层进行固定,提高了叠合面的抗剪强度。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钢筋条3、第一钢筋嵌合孔4于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一端交叉设置,第二钢筋条9、第二钢筋嵌合孔8于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另一端交叉设置,且混凝土底板1侧表面一端的第一钢筋条3对应混凝土底板1侧表面另一端的第二钢筋嵌合孔8设置,混凝土底板1侧表面一端的第一钢筋嵌合孔4对应混凝土底板1侧表面另一端的第二钢筋条9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在混凝土底板1的两侧分别设置相互交叉的钢筋条和钢筋嵌合孔,便于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且提高了拼接处的强度。具体的,如图1所示,固定块2、固定槽5于混凝土底板1上表面交叉分布设置,固定块2与固定槽5均对应通孔6之间的间隔设置,且固定块2与固定槽5之间的距离小于通孔6之间的间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包括混凝土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纵向肋板(7),所述纵向肋板(7)的侧表面底端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6),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一端边缘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一钢筋条(3),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靠近第一钢筋条(3)的位置开设有若干第一钢筋嵌合孔(4),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另一端边缘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二钢筋嵌合孔(8),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靠近第二钢筋嵌合孔(8)的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二钢筋条(9),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上表面靠近纵向肋板(7)的位置对称设置有若干固定块(2),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上表面靠近若干固定块(2)的位置嵌开设有若干固定槽(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包括混凝土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纵向肋板(7),所述纵向肋板(7)的侧表面底端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6),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一端边缘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一钢筋条(3),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靠近第一钢筋条(3)的位置开设有若干第一钢筋嵌合孔(4),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另一端边缘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二钢筋嵌合孔(8),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靠近第二钢筋嵌合孔(8)的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二钢筋条(9),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上表面靠近纵向肋板(7)的位置对称设置有若干固定块(2),所述混凝土底板(1)的上表面靠近若干固定块(2)的位置嵌开设有若干固定槽(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条(3)、第一钢筋嵌合孔(4)于混凝土底板(1)的侧表面一端交叉设置,所述第二钢筋条(9)、第二钢筋嵌合孔(8)于混凝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元武梁彬刘芳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滨海新区泰长领钧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