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包括竖直开设雨水井和连接在雨水井下端的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与污水处置机构连接,所述雨水井上端设置有窨井盖,所述窨井盖上表面与地面齐平,在地面设置有辅助导流机构,所述辅助导流机构包括开设在地面且以所述雨水井轴线为轴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两侧内壁均固定有纵向截面为“L”形的环形安装板,所述环形槽内开设有连通所述雨水井的导流管道,所述导流管道由环形槽一端朝向雨水井向下倾斜,两所述环形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竖直方向上运动的环形支撑板,所述环形支撑板上表面与地面齐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疏导地面积水、防止堵塞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
本技术涉及市政施工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
技术介绍
城市排水系统是处理和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是城市公用设施的组成部分。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中雨水排放系统是市政污水排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公开号CN201850628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城市雨水污水排放系统,设有雨水污水管道、检查井,所述检查井(1)位置对应的雨水污水管道(3)下面设有与管道和检查井相通的沉淀池(4)。所述雨水污水管道与沉淀池的连通口位于沉淀池口的一侧。所述检查井的间隔距离大于50米,设置在人行道上或绿化带中或路旁,井口设有与地面(2)相平的井盖(11),井盖上设有防滑和防盗部件。本技术适用于城市雨水污水排放,能降低建设成本,维护简便,不容易堵塞,并有利于市容和交通改善。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城市道路上会种植行道树或者会出现较多的尘土,树叶或是尘土很容易造成检查井上端面的堵塞,导致积水无法排入到检查井中。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新的雨水排放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包括竖直开设的雨水井和连接在雨水井下端的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与污水处置机构连接,所述雨水井上端设置有窨井盖,所述窨井盖上表面与地面齐平,在地面上设置有辅助导流机构,所述辅助导流机构包括开设在地面上且以所述雨水井轴线为轴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两侧内壁均固定有纵向截面为“L”形的环形安装板,所述环形槽内开设有连通所述雨水井的导流管道,所述导流管道由环形槽一端朝向雨水井向下倾斜,两所述环形安装板之间设置有在外力作用时可向下运动的环形支撑板,所述环形支撑板上表面与地面齐平。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汽车车轮碾压到环形支撑板上表面,使环形支撑板向下运动一端距离,路面上的积水从环形支撑板与环形安装板之间的缝隙流入到导流管道,进而流进雨水井内,由于环形安装板可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可以防止树叶或是尘埃堵塞环形支撑板与环形安装板的缝隙,防止雨水聚集,无法流入到雨水井内。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两所述环形安装板底板上表面固定有若干弹簧,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环形安装板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环形支撑板下表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轮位于环形支撑板上表面,设置在环形支撑板下表面的弹簧产生形变,环形支撑板向下运动,形成供雨水入流的通道。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环形安装板在远离雨水井的上端面固定有环形挡板,所述环形支撑板上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环形挡板下表面抵接的台阶,所述环形支撑板内侧壁上沿径向固定有若干连杆,所述连杆上固定有连接若干所述连杆的环形支撑杆,所述环形支撑杆与所述环形支撑板同轴,所述连杆下表面固定有使所述环形支撑杆和所述连杆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辅助弹簧,所述环形支撑杆与所述连杆上表面与地面齐平,所述环形支撑板和环形支撑杆的上表面一体成型有若干凸出地面的弧形驱动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杆和环形支撑杆的设置使得行人或是车轮不用直接作用到环形支撑板上表面也能驱动环形支撑板向下运动,同时弧形驱动块的设置防止因环形支撑板上表面与地面齐平导致无法驱动环形支撑板向下运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雨水井侧壁连通有多个用于排放生活污水的分流管道,所述分流管道一端与所述雨水井连通,另一端与污水处理机构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流管道的设置防止因排水管道堵塞导致雨水在雨水井中聚集,从而导致路面被雨水覆盖,不能及时排走的雨水可顺着分流管道流入到废水处理机构。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流管道位于所述分流管道的上方,所述分流管道内设置有防止分流管道中的污水流入到雨水井的单向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向阀的设置防止分流管道中的生活污水在流向污水处理机构的同时流入到雨水井中,增大雨水井的分流压力。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流管道上设置有连通分流管道的过渡管道,所述过渡管道靠近分流管道的端部铰接有挡板,所述挡板可在导流管道内向上方转动,防止导流管道中的雨水流入到分流管道同时可使分流管道多余的污水流入到导流管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渡管道的设置防止因生活污水堵塞分流管道而造成生活污水无法排除,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同时挡板的设置可防止雨水从过渡管道流向分流管道,增大分流管道的压力。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雨水井下端设置有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内放置有用于收集固体垃圾的过滤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淀池可收集固定垃圾,防止固体垃圾因无法及时排出而造成排水管道的堵塞,过滤网的设置便于沉淀池中垃圾的定时清理。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环形支撑板和台阶上均竖直开设有导流孔,所述导流孔分别贯穿所述环形支撑板上下表面和所述台阶上下表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孔的设置使雨水能更快的通过导流管道流入到雨水井中。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车辆碾压到环形支撑板或是弧形驱动块上时,弹簧压缩,环形支撑板向下运动,雨水从环形支撑板和环形安装板的缝隙流入到导流管道内,进而流入到雨水井中,防止路面积水;2.分流管道的设置防止因排水管道堵塞导致雨水在雨水井中聚集,从而导致路面积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环形支撑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雨水井;2、排水管道;3、窨井盖;4、辅助导流机构;5、环形槽;6、环形安装板;7、导流管道;8、环形支撑板;9、弹簧;10、环形挡板;11、连杆;12、环形支撑杆;13、弧形驱动块;14、分流管道;15、单向阀;16、过渡管道;17、挡板;18、沉淀池;19、过滤网;20、导流孔;21、台阶;22、辅助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包括竖直开设的雨水井1和连接在雨水井1下端的排水管道2,排水管道2与污水处置机构连接,雨水井1上端设置有窨井盖3,窨井盖3上表面与地面齐平,在地面上设置有辅助导流机构4。辅助导流机构4包括开设在地面上且以雨水井1轴线为轴的环形槽5,在环形槽5两侧内壁均固定有纵向截面为“L”形的环形安装板6,环形槽5内开设有连通雨水井1的导流管道7,导流管道7由环形槽5一端朝向雨水井1向下倾斜,在两环形安装板6底板上表面固定有若干弹簧9,弹簧9一端固定在环形安装板6上,另一端固定有环形支撑板8,环形支撑板8上表面与底面齐平,当环形支撑板8在外力的作用下,弹簧9压缩,环形支撑杆12与环形安装板6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包括竖直开设的雨水井(1)和连接在雨水井(1)下端的排水管道(2),所述排水管道(2)与污水处置机构连接,所述雨水井(1)上端设置有窨井盖(3),所述窨井盖(3)上表面与地面齐平,在地面上设置有辅助导流机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导流机构(4)包括开设在地面上且以所述雨水井(1)轴线为轴的环形槽(5),所述环形槽(5)两侧内壁均固定有纵向截面为“L”形的环形安装板(6),所述环形槽(5)内开设有连通所述雨水井(1)的导流管道(7),所述导流管道(7)由环形槽(5)一端朝向雨水井(1)向下倾斜,两所述环形安装板(6)之间设置有在外力作用时可向下运动的环形支撑板(8),所述环形支撑板(8)上表面与地面齐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包括竖直开设的雨水井(1)和连接在雨水井(1)下端的排水管道(2),所述排水管道(2)与污水处置机构连接,所述雨水井(1)上端设置有窨井盖(3),所述窨井盖(3)上表面与地面齐平,在地面上设置有辅助导流机构(4),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导流机构(4)包括开设在地面上且以所述雨水井(1)轴线为轴的环形槽(5),所述环形槽(5)两侧内壁均固定有纵向截面为“L”形的环形安装板(6),所述环形槽(5)内开设有连通所述雨水井(1)的导流管道(7),所述导流管道(7)由环形槽(5)一端朝向雨水井(1)向下倾斜,两所述环形安装板(6)之间设置有在外力作用时可向下运动的环形支撑板(8),所述环形支撑板(8)上表面与地面齐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环形安装板(6)底板上表面固定有若干弹簧(9),所述弹簧(9)一端固定在所述环形安装板(6)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环形支撑板(8)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安装板(6)在远离雨水井(1)的上端面固定有环形挡板(10),所述环形支撑板(8)上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环形挡板(10)下表面抵接的台阶(21),所述环形支撑板(8)内侧壁上沿径向固定有若干连杆(11),所述连杆(11)上固定有连接若干所述连杆(11)的环形支撑杆(12),所述环形支撑杆(12)与所述环形支撑板(8)同轴,所述连杆(11)下表面固定有使所述环形支撑杆(12)和所述连杆(11)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辅助弹簧(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贤雅,曹静倩,
申请(专利权)人:平湖市新信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