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5352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其包括吸油毡托架、浮筒机构、由尼龙绳网材料制成的网兜以及吸油毡等部件。其中吸油毡托架采用框架结构,浮筒机构能够保证吸油毡托架漂浮在海面上,网兜的开口端通过绳子连接于吸油毡托架的顶部,该网兜沿吸油毡托架的内侧向下伸展至吸油毡托架的外侧,吸油毡布置于网兜的内部。在出现码头海域的溢油事故时,可将一个或多个吸油毡托架通过绳子连接于小船上,网兜漂浮在海面上,吸油毡位于网兜内部也漂浮在海面上,当小船在溢油海域行驶时,吸油毡经过的地方的溢油均会被清理的很干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溢油回收效率高,溢油回收效果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码头油污回收
,尤其涉及一种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吸油毡因其具有吸油量大、吸油快速以及可悬浮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码头海域的溢油应急处理,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有的吸油毡大都采用方形块状结构,当码头海域发生重大溢油事故时,可配合围油栏,以围油栏围阻溢油放置扩散,再利用作业小船将吸油毡铺在溢油区域,从而实现溢油回收。然而,当溢油海域面积较大时,上述溢油回收的方式则无法满足要求,主要体现在:(1)需要在溢油区域各个位置分别铺设吸油毡,吸油毡用量大,铺设时间长,溢油回收效率低;(2)铺设在海面上的吸油毡散乱放置,溢油回收效果差;(3)当海面溢油回收完成后,需要借助工具将散乱在海面上的吸油毡回收到作业小船上,导致吸油毡回收效率低。由此可见,上述溢油回收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以提高码头海域的溢油应急处理过程中溢油回收的效率,同时保证溢油回收的效果。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包括吸油毡托架、浮筒机构、由尼龙绳网材料制成的网兜以及吸油毡;吸油毡托架包括前侧托架支架、后侧托架支架、左侧托架支架以及右侧托架支架;前侧托架支架与后侧托架支架相对,左侧托架支架与右侧托架支架相对;相邻两个托架支架之间为焊接连接,各个托架支架均为方形框架结构且竖向布置;浮筒机构有两组,每组浮筒机构均包括浮筒以及浮筒安装板;一个浮筒通过浮筒安装板安装于前侧托架支架上,另一个浮筒通过浮筒安装板安装于后侧托架支架上;网兜的开口端通过绳子连接于吸油毡托架的顶部四周边沿,且网兜沿吸油毡托架的内侧向下伸展至吸油毡托架的外侧,吸油毡布置于网兜的内部。优选地,浮筒安装板采用L形板,浮筒安装板为横向放置,且浮筒安装板的各个端部分别固定于前侧托架支架/后侧托架支架的对应端部;在浮筒安装板上横向布置有长方形调节孔;浮筒的背侧设有安装座,在安装座上设有螺栓孔;浮筒通过依次穿过长方形调节孔和螺栓孔的螺栓进行紧固。优选地,浮筒和安装座均是由塑料材料制成的。优选地,前侧托架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一网兜防护板;其中第一网兜防护板的长度与前侧托架支架的底部边沿的长度相同;第一网兜防护板由上安装板以及下防护板组成;上安装板采用平板结构,在上安装板上设有螺栓孔;上安装板通过螺栓安装于前侧托架支架的底部的内侧边沿;下防护板的截面呈弧形,且下防护板的弯曲方向为由前侧托架支架的底部边沿位置向前下方弯曲。优选地,后侧托架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二网兜防护板;其中第二网兜防护板的长度与后侧托架支架的底部边沿的长度相同;第二网兜防护板由上安装板以及下防护板组成;上安装板采用平板结构,在上安装板上设有螺栓孔;上安装板通过螺栓安装于后侧托架支架的底部的内侧边沿;下防护板的截面呈弧形,且下防护板的弯曲方向为由后侧托架支架的底部边沿位置向后下方弯曲。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其包括吸油毡托架、浮筒机构、由尼龙绳网材料制成的网兜以及吸油毡等部件。其中,吸油毡托架采用框架结构,浮筒机构能够保证吸油毡托架漂浮在海面上,网兜的开口端通过绳子连接于吸油毡托架的顶部,该网兜沿吸油毡托架的内侧向下伸展并延伸至吸油毡托架的外侧,吸油毡布置于网兜的内部。在出现码头海域的溢油事故时,可将一个或多个吸油毡托架通过绳子连接于小船上,网兜漂浮在海面上,吸油毡位于网兜内部也漂浮在海面上,当小船在溢油海域行驶时,吸油毡经过的地方的溢油均会被清理的很干净,由于本技术中的吸油毡是在运动过程中回收溢油,因此相比于传统溢油回收方式,吸油毡用量明显减少,而且溢油回收效率高,回收效果好,此外当溢油清理完成后,利用网兜可实现吸油毡的整体回收,吸油毡回收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吸油毡托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浮筒安装板的正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浮筒安装板的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浮筒的背侧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网兜防护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网兜防护板的安装侧视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的展开状态图。其中,1-前侧托架支架,2-后侧托架支架,3-左侧托架支架,4-右侧托架支架,5-网兜,6-吸油毡,7-顶部前侧边沿,8-前侧加强杆,9-连接块;10-浮筒,11-浮筒安装板,12-长方形调节孔,13-安装座,14-螺栓孔,15-第一网兜防护板,16-上安装板,17-下防护板,18-螺栓孔,19-吸油毡托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结合图1至图3、以及图9所示,一种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包括吸油毡托架19、浮筒机构、由尼龙绳网材料制成的网兜5以及吸油毡6。吸油毡托架19包括前侧托架支架1、后侧托架支架2、左侧托架支架3以及右侧托架支架4;以上各个托架支架均采用方形框架结构。前侧托架支架1与后侧托架支架2相对,左侧托架支架3与右侧托架支架4相对。各个托架支架均为竖向布置,且在安装时相邻两个托架支架之间为焊接连接。以上各个托架支架均为铁管或钢管制成的,在各个托架支架的表面均设有防腐蚀层。吸油毡托架19的作用在于安装网兜5,为网兜提供支撑平台。由于吸油毡托架并未设置顶部和底部相关结构,因此从图2能够看出,吸油毡托架的俯视图呈“回”字形结构。具体的,网兜5的开口端通过绳子(未示出)连接于吸油毡托架19的顶部四周(即前、后、左、右)边沿,且网兜5沿吸油毡托架的内侧向下伸展至吸油毡托架的外侧。当吸油毡托架移动时网兜5会逐渐展开,并呈现出如图9所示的状态。吸油毡6布置于网兜5的内部。网兜5的作用在于收纳吸油毡6,避免吸油毡6过于散乱,同时能够保证吸油毡6的整体性。当网兜5移动时会带动吸油毡6对码头海域的溢油进行回收,利于提高回收效率,而且吸油毡6并不需要紧密无间隙排列,只要吸油毡移动时经过的地方,溢油就能得到回收。相比于现有溢油回收方式,吸油毡6的用量明显降低。此种溢油回收方式,能够很好满足大面积海域溢油的回收需求。而且当溢油回收完成后,只需要拉动网兜5即可实现吸油毡6的整体回收,吸油毡回收效率明显提高。如图2所示,为了保证吸油毡托架19使用的可靠性,提供网兜5连接固定的位置,同时方便将吸油毡托架19通过绳子连接于小船上,本实施例还进行了如下设计:在吸油毡托架19的顶部四周每个边沿的外侧分别设有一个与该对应边沿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油毡托架、浮筒机构、由尼龙绳网材料制成的网兜以及吸油毡;其中:/n吸油毡托架包括前侧托架支架、后侧托架支架、左侧托架支架以及右侧托架支架;其中,前侧托架支架与后侧托架支架相对,左侧托架支架与右侧托架支架相对;/n相邻两个托架支架之间为焊接连接,各个托架支架均为方形框架结构且竖向布置;/n浮筒机构有两组,每组浮筒机构均包括浮筒以及浮筒安装板;一个浮筒通过浮筒安装板安装于前侧托架支架上,另一个浮筒通过浮筒安装板安装于后侧托架支架上;/n网兜的开口端通过绳子连接于吸油毡托架的顶部四周边沿,且网兜沿所述吸油毡托架的内侧向下伸展至所述吸油毡托架的外侧,吸油毡布置于所述网兜的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油毡托架、浮筒机构、由尼龙绳网材料制成的网兜以及吸油毡;其中:
吸油毡托架包括前侧托架支架、后侧托架支架、左侧托架支架以及右侧托架支架;其中,前侧托架支架与后侧托架支架相对,左侧托架支架与右侧托架支架相对;
相邻两个托架支架之间为焊接连接,各个托架支架均为方形框架结构且竖向布置;
浮筒机构有两组,每组浮筒机构均包括浮筒以及浮筒安装板;一个浮筒通过浮筒安装板安装于前侧托架支架上,另一个浮筒通过浮筒安装板安装于后侧托架支架上;
网兜的开口端通过绳子连接于吸油毡托架的顶部四周边沿,且网兜沿所述吸油毡托架的内侧向下伸展至所述吸油毡托架的外侧,吸油毡布置于所述网兜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码头海面油污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筒安装板采用L形板,浮筒安装板为横向放置,且所述浮筒安装板的各个端部分别固定于前侧托架支架/后侧托架支架的对应端部;
在浮筒安装板上横向布置有长方形调节孔;浮筒的背侧设有安装座,在安装座上设有螺栓孔;浮筒通过依次穿过所述长方形调节孔和所述螺栓孔的螺栓进行紧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超峰荀刚王付余管兵刘自斌费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丽星物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