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布布面附着状表面毛羽去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5284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玻璃布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玻璃布布面附着状表面毛羽去除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外壳布面进口和外壳布面出口,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内吹扫机构和设置在外壳布面出口的外吹扫机构,所述内吹扫机构包括第一压缩空气单元和连接第一压缩空气单元的第一吹扫单元,所述第一压缩空气单元包括贯穿所述外壳左侧的第一压缩空气管、中端连接第一压缩空气管出气口的U型连接管,所述的第一吹扫单元包括连接所述U型连接管管口的两根相对设置的第一分流管、设置在第一分流管上的若干吹气小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拥有两个吹扫机构减少毛羽去除不够干净的可能,不会因风力使布面产生抖动影响玻璃布的传送及卷绕质量,保证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玻璃布布面附着状表面毛羽去除装置
本技术属于玻璃布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玻璃布布面附着状表面毛羽去除装置。
技术介绍
玻璃纤维布在织布车间由于高速的交织和摩擦容易产生短纤而粘附于布面,我们称之为布面附着状毛羽。随着市场对玻璃纤维布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下游市场的配方在不断优化,所以在使用中如何有效的去除布面附着状毛羽成了整个行业的难点。下游厂商在使用产品有疵点时,就会造成产品的损失,这样就会造成双方的经济损失。故每一家玻璃纤维布工厂要想自己的产品能被下游厂商所接受,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认可,那么对于布面的附着状毛羽有效去除就成了当务之急。CN201510465478.6公开了一种毛羽去除装置,包括吹风装置、回风装置、风机和收集箱,所述吹风装置包括吹风箱和吹风管,所述回风装置包括回风管和回风箱,所述回风箱和吹风箱通过通管相连,所述风机为吹风箱提供气流,所述收集箱设置在电子布产生毛羽的滚筒附近,所述收集箱与滚筒相连位置开有收集口;该装置结构简单,通过风机对吹风箱提供气流,气流经过吹风管向收集箱内提供气流,回风箱和回风管提供负压形成空气循环进而将毛羽带走,实现清除毛羽的作用。但该装置收集箱设置在电子布产生毛羽的滚筒附近,负压形成的空气流会有几率地使布面产生抖动而影响玻璃布的传送和卷绕质量,从而影响到产品质量;并且该装置去除毛羽不够干净,还是会对产品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一种玻璃布布面附着状表面毛羽去除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现有的毛羽去除装置有几率地使布面产生抖动而影响玻璃布的传送和卷绕质量且去除毛羽不够干净,从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玻璃布布面附着状表面毛羽去除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外壳布面进口和外壳布面出口,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内吹扫机构和设置在外壳布面出口的外吹扫机构。所述内吹扫机构包括第一压缩空气单元和连接第一压缩空气单元的第一吹扫单元,所述第一压缩空气单元包括贯穿所述外壳左侧的第一压缩空气管、中端连接第一压缩空气管出气口的U型连接管。所述的第一吹扫单元包括连接所述U型连接管管口的两根相对设置的第一分流管、设置在第一分流管上的若干吹气小管。优选的,所述第一分流管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连接吹气小管的螺纹口,所述吹气小管为可拆卸的小管,所述小管的一端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分流管螺纹口配合的螺纹。进一步的,所述外吹扫机构包括第二压缩空气单元和连接第二压缩空气单元的第二吹扫单元,所述第二压缩空气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右侧的第二压缩空气管、中端连接第二压缩空气管出气口的直角U型管。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吹扫单元包括连接所述直角U型管管口的两根相对设置的第二分流管和固定在第二分流管上的若干吹气微型管。优选的,所述吹气微型管管口呈一定角度向所述外壳布面出口弯曲。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底部还设置有可拆卸的毛羽收集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拥有内吹扫机构和外吹扫机构两个吹扫机构减少毛羽去除不够干净的可能,使用压缩空气相对两面吹扫使毛羽脱离布面,同时减少因风力作用使布面产生抖动而影响玻璃布的传送及卷绕质量,高效去除玻璃布的表面附着状毛羽,保证产品品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内部剖析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正视图;图中:1、外壳,4、毛羽收集箱,5、玻璃纤维布,101、外壳布面出口,201、第一压缩空气管,202、U型连接管,203、第一分流管,204、吹气小管,301、第二压缩空气管,302、直角U型管,303、第二分流管,304、吹气微型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照图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玻璃布布面附着状表面毛羽去除装置,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设置有相对的布面进口和布面出口101,还包括设置在外壳1内的内吹扫机构、设置在外壳布面出口101的外吹扫机构和设置在外壳底部的可拆卸的毛羽收集箱4。在实际应用中,玻璃纤维布从外壳布面入口进入,内吹扫机构对玻璃纤维布进行吹扫去除毛羽,然后玻璃纤维布从外壳布面出口101出来前,外吹扫机构对玻璃纤维布进行吹扫减少毛羽去除不够干净的可能性,当毛羽吹扫完毕,可以将毛羽收集箱4拆卸下来,清扫去除出来的毛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吹扫机构包括第一压缩空气单元和连接第一压缩空气单元的第一吹扫单元,所述第一压缩空气单元包括贯穿所述外壳1左侧的第一压缩空气管201、中端连接第一压缩空气管201出气口的U型连接管202。在实际应用中,当需要内吹扫机构对玻璃纤维布进行吹扫时,第一压缩空气单元通过第一压缩空气管201和U型连接管202将压缩空气分流到第一吹扫单元,第一吹扫单元对玻璃纤维布进行吹扫。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吹扫单元包括连接所述U型连接管202管口的两根相对设置的第一分流管203、设置在第一分流管203上的若干吹气小管204,优选地,所述第一分流管203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连接吹气小管204的螺纹口,所述吹气小管204为可拆卸的小管,所述小管的一端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分流管204螺纹口配合的螺纹,其目的在于,可根据每种玻璃纤维布产品的厚度调节更换不同长度的吹气小管204,以达到最佳的吹扫毛羽距离,增加毛羽去除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压缩空气经过第一分流管203分流到各个吹气小管204中,对玻璃纤维布进行全面吹扫。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吹扫机构包括第二压缩空气单元和连接第二压缩空气单元的第二吹扫单元,所述第二压缩空气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1右侧的第二压缩空气管301、中端连接第二压缩空气管301出气口的直角U型管302。在实际应用中,当玻璃纤维布经过内吹扫机构吹扫后,从外壳布面出口101出来时,外吹扫机构通过第二压缩空气单元的第二压缩空气管301和其连接的直角U型管302分流到第二吹扫单元,第二吹扫单元对外壳布面出口101处的玻璃纤维布进行二次吹扫。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吹扫单元包括连接所述直角U型管302管口的两根相对设置的第二分流管303和固定在第二分流管303上的若干吹气微型管304,优选地,所述吹气微型管304管口呈45°向所述外壳布面出口101弯曲,其作用在于,确保吹扫风力是向外壳1内吹扫,使二次吹扫的毛羽还在外壳1内,掉到毛羽收集箱4里。在实际应用中,压缩空气经过第二分流管303分流到各个吹气微型管304中,对外壳布面出口101处的玻璃纤维布进行二次吹扫。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玻璃布布面附着状表面毛羽去除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外壳布面进口和外壳布面出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内吹扫机构和设置在外壳布面出口的外吹扫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布布面附着状表面毛羽去除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外壳布面进口和外壳布面出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内吹扫机构和设置在外壳布面出口的外吹扫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玻璃布布面附着状表面毛羽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吹扫机构包括第一压缩空气单元和连接第一压缩空气单元的第一吹扫单元,所述第一压缩空气单元包括贯穿所述外壳左侧的第一压缩空气管、中端连接第一压缩空气管出气口的U型连接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玻璃布布面附着状表面毛羽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吹扫单元包括连接所述U型连接管管口的两根相对设置的第一分流管、设置在第一分流管上的若干吹气小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玻璃布布面附着状表面毛羽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管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连接吹气小管的螺纹口,所述吹气小管为可拆卸的小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锐刘传江
申请(专利权)人:清远凯荣德玻璃纤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