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5171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机架,安装在机架上的壳体,在壳体内形成有腔体。在腔体内可拆卸安装有过滤桶,过滤桶的顶部和底部封堵设置,过滤桶的周向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过滤孔。在过滤桶的底部连通有废水输入管,并在过滤桶的顶部连通有废水输出管,且过滤桶和壳体间围构形成有出水腔,并在壳体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用于向废水输入管内添加絮凝剂的加药器和设置在废水输入管上的混合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废水处理装置,通过向废水中添加絮凝剂,并经过混合结构混合,使得废水中产生絮状物,絮状物会隔离在过滤桶内,清水排出过滤桶,从而实现对废水的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废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废水的处理设备通常是借助于物理分离进行,但一些废水,比如带有淤泥的废水在处理时通常是将废水进行自然沉淀,这种自然沉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离的效果,但分离的时间要求较长。尤其是对分离后的清水抽出时,靠近于淤泥的部分清水容易受到影响,而带有淤泥。絮凝剂是应用于废水分离时的化学物质,其能够与废水中的部分物质进行反应产生絮状物。但应用絮凝剂的废水处理装置由于结构设置不合理,也存在处理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废水处理装置,以能够对废水进行处理,并具有较好的处理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机架,还包括:壳体,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腔体;过滤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腔体内,所述过滤桶的顶部和底部封堵设置,所述过滤桶的周向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过滤孔,于所述过滤桶的底部连通有废水输入管,并于所述过滤桶的顶部连通有向上延伸布置的废水腔,于所述废水腔的顶部连通有废水输出管,且所述过滤桶和所述壳体间围构形成有出水腔,并于所述壳体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加药器,于所述废水输入管上设有加药孔,所述加药器被设置成将絮凝剂添加于所述加药孔内;混合结构,被设置成对所述絮凝剂和废水间的混合,所述混合结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废水输入管上、并位于所述加药器和所述过滤桶之间的本体,所述本体贯通设置,并于所述本体内安装有混合芯体,所述混合芯体具有上下贯通、并成倾斜布置的多个第一导流通道,所述混合芯体还具有上下贯通、且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相交布置的多个第二导流通道。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倾斜方向相反。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的顶端被设置成尖部朝上布置的圆台状。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的底端被设置成尖部朝下布置的圆台状。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桶的横截面积沿着其高度方向由上至下渐大设置。进一步的,于所述过滤桶的底端构造有环状凸起,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供所述环状凸起嵌入的环状凹槽。进一步的,于所述过滤桶顶部的外周面上设有凸缘,于所述壳体内设有支撑所述凸缘的凸台,所述凸缘密封固定于所述凸台上。进一步的,于所述过滤桶的顶端设有手提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废水处理装置,通过向废水中添加絮凝剂,并经过混合结构对絮凝剂和废水进行混合,使得废水中产生絮状物,进入到过滤桶中后,絮状物会隔离在过滤桶内,后经由废水腔和废水排出管排出过滤桶;而过滤掉絮状物的清水则可以通过过滤桶进入到出水腔,并经由出水管排出,从而实现对废水的处理,废水由过滤桶的底部进入的方式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具有较好的清理效率。(2)第一导料通道和第二导料通道之间倾斜橡胶的布置方式,可提高两者内流通废水和絮凝剂之间的混合效果,从而便于絮状物与清水在过滤桶内的分离。(3)本体的顶部形状的布置可利于提高进入过滤桶的废水的流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4)本体的底部形状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添加有絮凝剂的废水在进入混合结构的时间,从而利于絮凝剂与废水之间的混合效果。(5)过滤桶结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废水在过滤桶中停留的实现,从而便于絮状物与清水的分离。(6)过滤桶的底部插装在本体上的安装方式,具有安装和拆卸便利的效果。(7)过滤桶的顶部通过凸缘和凸台的配合进行安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密封的效果。(8)通过设置手提环便于将过滤桶在壳体上取出,从而进行维护和清理。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废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壳体与混合结构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混合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2-废水输出管,3-密封垫,4-壳体,401-凸缘,402-环状凸起,5-出水管,6-废水输入管,7-本体,8-混合芯体,801-第一导流通道,802-第二导流通道,803-延伸段,9-过滤桶,901-出水腔,902-废水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装置,用于对带有淤泥的废水进行处理,如图1和图2中所示,该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机架1,安装在机架1上的壳体4,在壳体4内形成有腔体。在腔体内可拆卸安装有过滤桶9,过滤桶9的顶部和底部封堵设置,过滤桶9的周向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过滤孔。在过滤桶9的底部连通有废水输入管6,并在过滤桶9的顶部连通有向上延伸布置的废水腔902,在废水腔902的顶部连通有废水输出管2,且过滤桶9和壳体4间围构形成有出水腔901,并在壳体4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5。其中,为便于过滤后的清水排出,本实施例中的废水输出管2倾斜向下布置。具体结构上,如图3中所示,为便于过滤桶9在壳体4内的安装、拆卸和维护清理,在过滤桶9的底端构造有环状凸起402,在壳体4内设有供环状凸起402嵌入的环状凹槽,以通过环状凸起402在环状凹槽内的插入对过滤桶9的底部进行定位,此处,为保证过滤桶9底部与壳体4之间的密封效果,在环状凸起402的两侧和对应的环状凹槽的内壁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垫3。过滤桶9的底部插装在本体7上的安装方式,具有安装和拆卸便利的效果。另外,在过滤桶9顶部的外周面上设有凸缘401,在壳体4内设有支撑凸缘401的凸台,凸缘401和凸台之间设有环状密封垫3,并经由螺钉和螺母的配合实现在过滤桶9顶部的固定安装。为进一步提高过滤桶9拆卸的便利性,本实施例中在过滤桶9的顶端设有手提环。为便于废水的分离,本实施例中采用絮凝剂,其可与废水中的部分物质进行絮凝反应,从而产生絮状物,在废水由过滤桶9的底部流入后,絮状物会被隔离在过滤桶9内,并经由废水输出管2排出,清水会流出过滤桶9,并进入到出水腔901内,最后经由出水管5排出,从而实现废水的处理。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中的废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加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机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壳体(4),安装于所述机架(1)上,于所述壳体(4)内形成有腔体;/n过滤桶(9),可拆卸安装于所述腔体内,所述过滤桶(9)的顶部和底部封堵设置,所述过滤桶(9)的周向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过滤孔,于所述过滤桶(9)的底部连通有废水输入管(6),并于所述过滤桶(9)的顶部连通有向上延伸布置的废水腔(902),于所述废水腔(902)的顶部连通有废水输出管(2),且所述过滤桶(9)和所述壳体(4)间围构形成有出水腔(901),并于所述壳体(4)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5);/n加药器,于所述废水输入管(6)上设有加药孔,所述加药器被设置成将絮凝剂添加于所述加药孔内;/n混合结构,被设置成对所述絮凝剂和废水间的混合,所述混合结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废水输入管(6)上、并位于所述加药器和所述过滤桶(9)之间的本体(7),所述本体(7)贯通设置,并于所述本体(7)内安装有混合芯体(8),所述混合芯体(8)具有上下贯通、并成倾斜布置的多个第一导流通道(801),所述混合芯体(8)还具有上下贯通、且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801)相交布置的多个第二导流通道(80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包括机架(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4),安装于所述机架(1)上,于所述壳体(4)内形成有腔体;
过滤桶(9),可拆卸安装于所述腔体内,所述过滤桶(9)的顶部和底部封堵设置,所述过滤桶(9)的周向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过滤孔,于所述过滤桶(9)的底部连通有废水输入管(6),并于所述过滤桶(9)的顶部连通有向上延伸布置的废水腔(902),于所述废水腔(902)的顶部连通有废水输出管(2),且所述过滤桶(9)和所述壳体(4)间围构形成有出水腔(901),并于所述壳体(4)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5);
加药器,于所述废水输入管(6)上设有加药孔,所述加药器被设置成将絮凝剂添加于所述加药孔内;
混合结构,被设置成对所述絮凝剂和废水间的混合,所述混合结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废水输入管(6)上、并位于所述加药器和所述过滤桶(9)之间的本体(7),所述本体(7)贯通设置,并于所述本体(7)内安装有混合芯体(8),所述混合芯体(8)具有上下贯通、并成倾斜布置的多个第一导流通道(801),所述混合芯体(8)还具有上下贯通、且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801)相交布置的多个第二导流通道(8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静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