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斜管沉淀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垂直隔板A,所述垂直隔板A将所述壳体内分为絮凝反应区和斜管沉淀区,所述絮凝反应区内设置有垂直隔板B,所述垂直隔板B将所述絮凝反应区分为一级絮凝反应区和二级絮凝反应区,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位于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与所述斜管沉淀区之间;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内设有搅拌机构,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设有折流反应组件,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还设有高速气流供给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通过一级絮凝反应区内设置的搅拌机构以及二级絮凝反应区内的折流反应组件,使污水与絮凝剂更好的融合,进而使污水充分形成微絮凝体,提高污水在斜管沉淀区内的沉淀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斜管沉淀装置
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斜管沉淀装置。
技术介绍
斜管沉淀装置是应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设备。斜管沉淀装置包括絮凝反应区和斜管沉淀区两部分,在泥渣悬浮层上安装倾角60度的斜管组建,便于原水中的悬浮物、固体物或经投加絮凝剂后形成的絮体矾花,在斜管底侧表面积聚成薄泥层,依靠重力作用下滑继而沉入集泥斗,由排泥管排入污泥池另行处理或综合利用,上清液逐渐上升至排水口排放。斜管沉淀器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容易操作等优点,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斜管沉淀装置存在絮凝反应区结构设计不合理,混合液反应不充分,絮凝效果差,絮体成长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斜管沉淀装置,结构简单,通过一级絮凝反应区内设置的搅拌机构以及二级絮凝反应区内的折流反应组件,使污水与絮凝剂更好的融合,进而使污水充分形成微絮凝体,提高污水在斜管沉淀区内的沉淀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斜管沉淀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垂直隔板A,所述垂直隔板A将所述壳体内分为絮凝反应区和斜管沉淀区,所述絮凝反应区内设置有垂直隔板B,所述垂直隔板B将所述絮凝反应区分为一级絮凝反应区和二级絮凝反应区,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位于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与所述斜管沉淀区之间;所述垂直隔板B的下部设有连通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的第一开口,所述垂直隔板B的下部设有连通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与所述斜管沉淀区的第二开口;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与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连通的原水进口,所述斜管沉淀区内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相对的内侧壁上设有清水出口,所述斜管沉淀区内侧壁上还设有与所述清水出口连通的溢流堰板;所述壳体底部设有与所述斜管沉淀区连通的集泥斗,所述集泥斗底部设有排泥口;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内设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轴,所述壳体顶部还设有变频电机,所述变频电机输出轴与所述搅拌轴一端连接,所述搅拌轴另一端贯穿所述壳体顶壁且延伸至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底部,所述搅拌轴位于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内的下部的外周从上到下依次安装有第一搅拌叶片、第二搅拌叶片,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的直径;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设有折流反应组件,所述折流反应组件包括上折流板、第一下折流板及第二下折流板,所述上折流板上端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顶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折流板底部和所述第二下折流板底部均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折流板位于靠近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的一侧,所述第二折流板位于靠近所述斜管沉淀区的一侧,所述上折流板位于所述第一下折流板与所述第二下折流板之间,所述第一下折流板、所述第二下折流板及所述上折流板之间形成蛇形通道;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还设有高速气流供给组件,所述垂直隔板B与所述第一下折流板之间、所述第一下折流板与所述上折流板之间、所述上折流板与所述第二下折流板之间均设有高速气流供给组件,所述高速气流供给组件包括高速气流喷嘴和高速风机,所述高速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底部,所述高速气流喷嘴设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底部且与设于所述壳体底部的高速风机连通;所述斜管沉淀区内设有位于所述集泥斗上方的斜管支架,所述斜管支架上设有六角蜂窝斜管组件,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斜管支架与所述集泥斗之间,所述清水出口位于所述斜管支架上方。上述的一种斜管沉淀装置,其中,所述六角蜂窝斜管组件包括多个相互衔接且横截面呈六角形的斜管,所述斜管为聚丙烯斜管或不锈钢斜管。上述的一种斜管沉淀装置,其中,所述集泥斗底部设有螺旋输送机,所述排泥口设于所述螺旋输送机的输出端。上述的一种斜管沉淀装置,其中,所述溢流堰板为锯齿状溢流堰板。上述的一种斜管沉淀装置,其中,所述溢流堰板为波浪形溢流堰板。上述的一种斜管沉淀装置,其中,所述六角蜂窝斜管组件上方设置有纤维球滤层,所述纤维球滤层上端面位于所述清水出口下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一种斜管沉淀装置,絮凝沉淀沉淀区包括一级絮凝反应区和二级絮凝反应区,一级絮凝反应区内设有搅拌轴,搅拌轴上的第一搅拌叶片直径大于第二搅拌叶片的直径,第二搅拌叶片搅拌时产生漩涡,上层物料向下层运动,同时第一搅拌叶片搅拌,使上层边缘的物料向中间流动,使上层边缘的搅拌物向中间流动,从而提高一级絮凝反应区内搅拌物的流动性,进而使得一级絮凝反应区内的絮凝剂与污水的混凝更加充分,同时变频电机驱动搅拌轴转动,变频电机可以精确地控制搅拌轴的转速,进一步使得一级絮凝反应区内的絮凝剂与污水的混凝更加充分;二级絮凝反应区内设有上折流板、第一下折流板、第二下折流板及高速气流喷嘴,上折流板、第一下折流板、第二下折流板形成蛇形通道,可以延缓污水的流速,使污水与絮凝剂更好的融合,高速气流喷嘴股动落入第二絮凝反应区底部的污水,使污水充分形成微絮凝体,提高污水在斜管沉淀区内的沉淀效果。2、本技术一种斜管沉淀装置中排泥口设置在螺旋输送机的输出端,通过螺旋输送机提高了污泥的浓度,避免了排泥口的堵塞。3、本技术一种斜管沉淀装置在六角蜂斜管组件上方设置纤维球滤层,使得经过沉淀处理后的废水中含有的残余细小悬浮颗粒物得以进一步去除。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一种斜管沉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六角蜂窝斜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中溢流堰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中溢流堰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3中一种斜管沉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4中一种斜管沉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各标记与部件名称对应关系如下:壳体1、垂直隔板A2、垂直隔板B3、一级絮凝反应区4和二级絮凝反应区5、斜管沉淀区6、溢流堰板7、集泥斗8、排泥口9、搅拌轴10、变频电机11、第一搅拌叶片12、第二搅拌叶片13、上折流板14、第一下折流板15、第二下折流板16、高速气流喷嘴17、高速风机18、斜管支架19、六角蜂窝斜管组件20、斜管21、螺旋输送机22、纤维球滤层23、原水进口24、清水出口25、第一开口26、第二开口27。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造特征、达成目的和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1一种斜管沉淀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垂直隔板A2,垂直隔板A2将壳体1内分为絮凝反应区和斜管沉淀区6,絮凝反应区内设置有垂直隔板B3,垂直隔板B3将絮凝反应区分为一级絮凝反应区4和二级絮凝反应区5,二级絮凝反应区5位于一级絮凝反应区4与斜管沉淀区6之间。垂直隔板B3的下部设有连通一级絮凝反应区4与二级絮凝反应区5的第一开口26,垂直隔板B3的下部设有连通二级絮凝反应区5与斜管沉淀区6的第二开口27。壳体1侧壁上设有与一级絮凝反应区4连通的原水进口24,斜管沉淀区6内与二级絮凝反应区5相对的内侧壁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斜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垂直隔板A,所述垂直隔板A将所述壳体内分为絮凝反应区和斜管沉淀区,所述絮凝反应区内设置有垂直隔板B,所述垂直隔板B将所述絮凝反应区分为一级絮凝反应区和二级絮凝反应区,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位于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与所述斜管沉淀区之间;/n所述垂直隔板B的下部设有连通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的第一开口,所述垂直隔板B的下部设有连通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与所述斜管沉淀区的第二开口;/n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与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连通的原水进口,所述斜管沉淀区内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相对的内侧壁上设有清水出口,所述斜管沉淀区内侧壁上还设有与所述清水出口连通的溢流堰板;所述壳体底部设有与所述斜管沉淀区连通的集泥斗,所述集泥斗底部设有排泥口;/n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内设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轴,所述壳体顶部还设有变频电机,所述变频电机输出轴与所述搅拌轴一端连接,所述搅拌轴另一端贯穿所述壳体顶壁且延伸至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底部,所述搅拌轴位于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内的下部的外周从上到下依次安装有第一搅拌叶片、第二搅拌叶片,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的直径;/n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设有折流反应组件,所述折流反应组件包括上折流板、第一下折流板及第二下折流板,所述上折流板上端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顶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折流板底部和所述第二下折流板底部均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折流板位于靠近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的一侧,所述第二下折流板位于靠近所述斜管沉淀区的一侧,所述上折流板位于所述第一下折流板与所述第二下折流板之间,所述第一下折流板、所述第二下折流板及所述上折流板之间形成蛇形通道;/n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还设有高速气流供给组件,所述垂直隔板B与所述第一下折流板之间、所述第一下折流板与所述上折流板之间、所述上折流板与所述第二下折流板之间均设有高速气流供给组件,所述高速气流供给组件包括高速气流喷嘴和高速风机,所述高速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底部,所述高速气流喷嘴设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底部且与设于所述壳体底部的高速风机连通;/n所述斜管沉淀区内设有位于所述集泥斗上方的斜管支架,所述斜管支架上设有六角蜂窝斜管组件,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斜管支架与所述集泥斗之间,所述清水出口位于所述斜管支架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管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垂直隔板A,所述垂直隔板A将所述壳体内分为絮凝反应区和斜管沉淀区,所述絮凝反应区内设置有垂直隔板B,所述垂直隔板B将所述絮凝反应区分为一级絮凝反应区和二级絮凝反应区,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位于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与所述斜管沉淀区之间;
所述垂直隔板B的下部设有连通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的第一开口,所述垂直隔板B的下部设有连通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与所述斜管沉淀区的第二开口;
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与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连通的原水进口,所述斜管沉淀区内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相对的内侧壁上设有清水出口,所述斜管沉淀区内侧壁上还设有与所述清水出口连通的溢流堰板;所述壳体底部设有与所述斜管沉淀区连通的集泥斗,所述集泥斗底部设有排泥口;
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内设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轴,所述壳体顶部还设有变频电机,所述变频电机输出轴与所述搅拌轴一端连接,所述搅拌轴另一端贯穿所述壳体顶壁且延伸至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底部,所述搅拌轴位于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内的下部的外周从上到下依次安装有第一搅拌叶片、第二搅拌叶片,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的直径;
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设有折流反应组件,所述折流反应组件包括上折流板、第一下折流板及第二下折流板,所述上折流板上端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顶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折流板底部和所述第二下折流板底部均与所述二级絮凝反应区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折流板位于靠近所述一级絮凝反应区的一侧,所述第二下折流板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晟煊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