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气浮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1701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气浮池,混凝气浮池内部设置有将其分隔为混凝加药区和气浮区的第一分隔板,第一分隔板中部开设有液体溢流口,混凝加药区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分隔板,第二分隔板将混凝加药区分割为混凝区和初沉区,初沉区与气浮区通过液体溢流口相连通,混凝区一侧上部开设有废水进口,混凝区顶部开设有加药口,混凝区内设置有折流机构;气浮区内底部设置有溶气释放器,溶气释放器通过第一连接管路与溶气罐相连通气浮区内远离第一分隔板的内侧壁上部设置有浮渣收集区,气浮区内上部靠近于浮渣收集区处设置有刮渣机构,浮渣收集区底部形成有出水区。该设备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废水处理效果好,废水中杂质的去除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气浮池
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混凝气浮池。
技术介绍
混凝气浮池分为混凝加药区和气浮区,通过向混凝加药区内加入混凝剂等药剂将废水中大量难降解、难溶于水的物质通过混凝反应后形成较大的矾花,再通过气浮区内溶气系统产生的微小气泡,使之附着于矾花上而浮于水面,达到与水分离的效果。但是现有的混凝气浮池在使用过程中,向混凝加药区加入混凝剂时需要借助大型搅拌设备不断搅拌以达到药剂与废水充分混合的目的,而引入大型搅拌设备会增加装置的占地空间及处理成本;同时,当废水中污染物含量较高时,混凝加药区加入混凝剂后与污水中的杂质反应生成大量的混凝颗粒,较大的混凝颗粒直接进入至气浮区难以粘附在气泡上,无法随气泡一起上浮到水面,导致设备的废水处理效果较差,无法保证出水的水质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气浮池,设备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废水处理效果好,废水中杂质的去除效率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凝气浮池,所述混凝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气浮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气浮池内部设置有将其分隔为混凝加药区和气浮区的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中部开设有液体溢流口,所述混凝加药区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底部与所述混凝加药区底部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二分隔板的顶部和侧部均与混凝加药区内壁相贴合,所述第二分隔板将所述混凝加药区分割为混凝区和初沉区,所述初沉区与所述气浮区通过液体溢流口相连通,所述混凝区一侧上部开设有废水进口,所述混凝区顶部开设有加药口,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折流机构,所述混凝加药区底部呈倒置梯形结构,且所述混凝加药区底部开设有排污口;所述气浮区内底部设置有溶气释放器,所述溶气释放器通过第一连接管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气浮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气浮池内部设置有将其分隔为混凝加药区和气浮区的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中部开设有液体溢流口,所述混凝加药区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底部与所述混凝加药区底部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二分隔板的顶部和侧部均与混凝加药区内壁相贴合,所述第二分隔板将所述混凝加药区分割为混凝区和初沉区,所述初沉区与所述气浮区通过液体溢流口相连通,所述混凝区一侧上部开设有废水进口,所述混凝区顶部开设有加药口,所述混凝区内设置有折流机构,所述混凝加药区底部呈倒置梯形结构,且所述混凝加药区底部开设有排污口;所述气浮区内底部设置有溶气释放器,所述溶气释放器通过第一连接管路与溶气罐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上设置有阀门,所述气浮区内远离所述第一分隔板的内侧壁上部设置有浮渣收集区,所述浮渣收集区一侧开设有排渣口,所述气浮区内上部靠近于所述浮渣收集区处设置有刮渣机构,所述浮渣收集区底部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底部与所述气浮区底部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一挡板、所述浮渣收集区内底部和所述气浮区侧壁之间形成了出水区,所述出水区一侧开设有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气浮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机构包括横向设置的多个第一导流板和多个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混凝区内与所述第二分隔板相对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导流板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隔板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二导流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晟煊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