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钛坨吊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100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钛坨吊具,包括横梁,横梁的中部铰接有吊耳,横梁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组装夹吊具,两组装夹吊具的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于横梁的两端,每组装夹吊具包括两个连接杆和两个夹臂,两个连接杆的上端均铰接于横梁的同一端,两个夹臂交叉设置,两个夹臂交叉处通过一个铰轴铰接连接,且两个夹臂的上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杆的下端相铰接于铰轴,两个夹臂交叉处的下部成弧型结构;横梁的中部铰接设置有锁杆,锁杆下部铰接设置有压臂,锁杆成L型结构,拐角处设有U型槽,压臂一端成弯钩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多人辅助操作,易发生高温烫伤风险,生产效率较低等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钛坨吊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海绵钛加工车间吊运圆柱形钛陀的夹具,属于海绵钛加工

技术介绍
钛作为一种重要的稀有金属,具有质量轻、耐腐蚀、耐磨损的特点,广泛用于航空、航海、化工、石油等工业部门.在工业化生产海绵钛的工艺中,镁还原-真空蒸馏是最有竞争力的工艺,在海绵钛生产中占主导地位.随着设备的大型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镁法生产海绵钛的成本已接近民用的范围,产品质量亦逐渐提高.因此钛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利用镁热还原真空蒸馏法生产海绵钛时,将精镁和精四氯化钛置于反应器内并在850℃条件下反应生成海绵钛,再将所获得的海绵钛于高达1000℃的温度下经真空蒸馏获得纯净的海绵钛。海绵钛生产过程中,海绵钛加工车间需要从罐体中取出钛坨才能对它进行切片、破碎和分级包装等操作。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申请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为104099472A)公开了一种钛坨顶出系统和两种钛坨顶出方法,钛坨顶出系统,包括行车、罐体和液压机构,所述行车设置于罐体上方,并且通过钢索与罐体连接,所述液压机构位于罐体下方,液压机构上设置有向上凸出的顶柱,所述顶柱轴向为竖向布局,所述罐体底部设置有活动底板,位于活动底板下的罐体底部开设有底孔,所述顶柱设置于底孔中。钛坨顶出方法包括将装有钛坨的罐体吊起运送到顶柱上方的步骤;将罐体缓缓放下利用罐体重力促使顶柱顶出钛坨的步骤,或者夹持机构将罐体夹持住,液压机构驱动顶柱顶出钛坨的步骤。使用该方案的钛坨顶出系统和钛坨顶出方法,可以保持罐体开口向上,向上顶出钛坨,避免传统水平顶出钛坨时罐体受到过多磨损的问题。然而,在钛冶炼厂海绵钛加工车间内,将海绵钛坨从还原罐内顶出后,需将海绵钛陀吊运到钛陀处理平台和海绵钛切片机上进行后续加工处理。由于此时的钛陀温度还较高,采用传统的钢丝绳捆绑后再用天车吊运方式,易发生高温烫伤安全事故,且这种方式需要几个操作工人辅助作业,操作时间较长,效率也较低。因此,钛坨顶出后如何吊运,就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海绵钛坨吊具,该吊具能起吊圆柱形海绵钛陀,使用时,仅需一个工人辅助即可,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多人辅助操作,易发生高温烫伤风险,生产效率较低等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拟采用这样一种海绵钛坨吊具,包括横梁,横梁的中部铰接有吊耳,横梁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组装夹吊具,两组装夹吊具的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于横梁的两端,每组装夹吊具包括两个连接杆和两个夹臂,两个连接杆的上端均铰接于横梁的同一端,两个夹臂交叉设置,两个夹臂交叉处通过第二铰轴铰接,两个夹臂的上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杆的下端通过第一铰轴铰接,两个夹臂交叉处的下部成弧型结构,锁杆为“L”形或类“L”型结构,锁杆的上端铰接于横梁的中部,锁杆的下部与压臂的中部相铰接,压臂的一端为弧形弯钩端,压臂的另一端为杆状,且压臂的杆状端与锁杆的下部之间压设有弹簧。前述一种海绵钛坨吊具中,一组装夹吊具中的夹臂的下端与另一组装夹吊具中与之对称的夹臂的下端通过夹板固定连接,夹板固定于夹臂下端的内侧,且夹板的内侧固定有销钉,用于增大与海绵钛坨之间的摩擦,夹紧海绵钛坨。前述一种海绵钛坨吊具中,锁杆成“L”型结构,锁杆拐角处的外侧开设有用于卡入第二铰轴的“U”型槽,所述压臂的弧形弯钩端摆动设置于“U”型槽的一侧。工作原理:下压压臂使压臂弯钩端上翘,将锁杆的U型槽卡入夹臂交叉处的铰轴上,放开压臂后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使压臂弯钩勾住铰轴,此时两侧夹臂的夹持端(下端)打开到最大位置,吊具处于锁紧状态。用天车吊钩钩住吊具起重吊耳,将吊具放到海绵钛坨上,使两侧夹臂的夹持端内圆弧面与海绵钛坨表面接触,下压压臂使压臂弯钩上翘,拉动锁杆使“U”型槽脱开第二铰轴;之后,吊具在天车的起吊下向上运动,同时,两侧夹臂的夹持端相向收拢,使夹持端的销钉抱住海绵钛坨,即可将海绵钛坨吊起,此过程称为吊运过程。当海绵钛坨被吊运到预定位置后,下压压臂使压臂弯钩上翘,将锁杆的“U”型槽卡入夹臂弯折处的第二铰轴,放开压臂后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使压臂弯钩勾住铰轴;之后,吊具在天车的起吊下向上运动,即可将吊具与海绵钛坨分离,此过程称为卸货过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交错设置的夹臂结构下部组成的圆弧形夹持机构夹取海绵钛坨,能够很好的适应海绵钛坨的圆柱外形,同时,通过设有U型槽的L型锁杆和设有弯钩结构的压臂,能实现夹臂的打开锁紧,并能防止锁杆脱钩,锁紧效果可靠,结构设计更为合理,仅需一个工人辅助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侧视图;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图4是锁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吊耳,2-横梁,3-连接杆,4-夹臂,5-第一铰轴,6-第二铰轴,7-锁杆,8-压臂,9-弹簧,10-夹板,11-销钉,12-“U”型槽,13-海绵钛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海绵钛坨吊具,包括横梁2,横梁2的中部铰接有吊耳1,横梁2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组装夹吊具,两组装夹吊具的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于横梁2的两端,每组装夹吊具包括两个连接杆3和两个夹臂4,两个连接杆3的上端均铰接于横梁2的同一端,两个夹臂4交叉设置,两个夹臂4交叉处通过第二铰轴6铰接,两个夹臂4的上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杆3的下端通过第一铰轴5铰接,两个夹臂4交叉处的下部成弧型结构。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锁杆7为“L”形或类“L”型结构,锁杆7的上端铰接于横梁2的中部,锁杆7的下部与压臂8的中部相铰接,压臂8的一端为弧形弯钩端,压臂8的另一端为杆状,且压臂8的杆状端与锁杆7的下部之间压设有弹簧9。本技术实施时,一组装夹吊具中的夹臂4的下端与另一组装夹吊具中与之对称的夹臂4的下端通过夹板10固定连接,夹板10固定于夹臂4下端的内侧,且夹板10的内侧固定有销钉11,用于增大与海绵钛坨13之间的摩擦,夹紧海绵钛坨13;锁杆7成“L”型结构,锁杆7拐角处的外侧开设有用于卡入第二铰轴6的“U”型槽12,压臂8的弧形弯钩端摆动设置于“U”型槽12的一侧,第二铰轴6卡入“U”型槽12后,弹簧9撑开压臂8的另一端使压臂8摆动,从而使第二铰轴6同时卡入弧形弯钩端,以将第二铰轴6卡死在锁杆7的“U”型槽12内,从而使横梁2与第二铰轴6之间的距离锁定,从而将两个夹臂4锁死,在需要打开夹臂4时,握持压臂8的杆状端与锁杆7的下部并压设弹簧9使压臂8的杆状端与锁杆7的下部之间距离减小,使压臂8的弧形弯钩端与第二铰轴6脱离,而后绕横梁2摆动锁杆7使第二铰轴6滑出“U”型槽12,使横梁2与第二铰轴6之间的距离解锁(即二者之间距离可变化),使两个夹臂4解锁。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钛坨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2),横梁(2)的中部铰接有吊耳(1),横梁(2)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组装夹吊具,两组装夹吊具的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于横梁(2)的两端,每组装夹吊具包括两个连接杆(3)和两个夹臂(4),两个连接杆(3)的上端均铰接于横梁(2)的同一端,两个夹臂(4)交叉设置,两个夹臂(4)交叉处通过第二铰轴(6)铰接,两个夹臂(4)的上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杆(3)的下端通过第一铰轴(5)铰接,两个夹臂(4)交叉处的下部成弧型结构,锁杆(7)的上端铰接于横梁(2)的中部,锁杆(7)的下部与压臂(8)的中部相铰接,压臂(8)的一端为弧形弯钩端,压臂(8)的另一端为杆状,且压臂(8)的杆状端与锁杆(7)的下部之间压设有弹簧(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钛坨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2),横梁(2)的中部铰接有吊耳(1),横梁(2)的两端分别铰接有一组装夹吊具,两组装夹吊具的结构相同并对称设置于横梁(2)的两端,每组装夹吊具包括两个连接杆(3)和两个夹臂(4),两个连接杆(3)的上端均铰接于横梁(2)的同一端,两个夹臂(4)交叉设置,两个夹臂(4)交叉处通过第二铰轴(6)铰接,两个夹臂(4)的上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杆(3)的下端通过第一铰轴(5)铰接,两个夹臂(4)交叉处的下部成弧型结构,锁杆(7)的上端铰接于横梁(2)的中部,锁杆(7)的下部与压臂(8)的中部相铰接,压臂(8)的一端为弧形弯钩端,压臂(8)的另一端为杆状,且压臂(8)的杆状端与锁杆(7)的下部之间压设有弹簧(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强陈进勇
申请(专利权)人: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