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船舶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抱箍套设于船舶轴系,包括半圆形的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的内表面均设有与船舶轴系外表面贴合的橡胶垫;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的外表面均设有数条半圆形的第一加强肋板;第一箍套的第一加强肋板沿第一箍套弧长方向设置并与第一箍套垂直,第二箍套的第一加强肋板沿第二箍套弧长方向设置并与第二箍套垂直;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的两端均设有加强板,每一第一加强肋板的两端均与加强板连接,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相对应的加强板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全有效,抱箍与船舶轴系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避免船舶轴系在吊装时发生滑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
本技术属于船舶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
技术介绍
伴随着船舶越来越大型化,船舶轴系直径越来越大,长度也越来越长。大型船舶轴系一般分为尾轴、中间轴,中间轴根据长度分为数根,各轴的直径一般相差不大。现有技术中在船舶轴系吊装时,通常采用绑带吊装。但是轴体本身很光滑,在吊装时操作不慎很可能出现船舶轴系滑落,造成重大事故。此外,绑带自身强度不足,容易发生破裂,导致船舶轴系滑落。绑带由于受力不均匀且吊点少,操作不当容易引起船舶轴系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抱箍套设于船舶轴系,包括半圆形的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的内表面均设有与船舶轴系外表面贴合的橡胶垫;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的外表面均设有数条半圆形的第一加强肋板;第一箍套的第一加强肋板沿第一箍套弧长方向设置并与第一箍套垂直,第二箍套的第一加强肋板沿第二箍套弧长方向设置并与第二箍套垂直;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的两端均设有加强板,每一第一加强肋板的两端均与加强板连接,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相对应的加强板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其中,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两个相对应的加强板均设有吊装件。进一步地,第一箍套内表面与船舶轴系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箍套的橡胶垫厚度;第二箍套内表面与船舶轴系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箍套的橡胶垫厚度。进一步地,连接件为螺栓,每一加强板均设有供螺栓穿过的通孔。进一步地,吊装件为吊耳,每一吊耳均设有供卸扣穿过的通孔。进一步地,吊耳均通过卸扣与吊绳连接,吊绳与起吊设备连接。进一步地,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的外表面均设有第二加强肋板,第一箍套的第二加强肋板沿第一箍套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箍套的第二加强肋板沿第二箍套的宽度方向设置。进一步地,第一箍套的每一第一加强肋板均与第二加强肋板垂直交叉;第二箍套的每一第一加强肋板均与的第二加强肋板垂直交叉。进一步地,第一箍套与第二箍套的外表面均设有三条第一加强肋板、一条第二加强肋板。进一步地,第一箍套的任意两条第一加强肋板、第二加强肋板以及任意一条加强板围成的区域构成凹槽;第二箍套的任意两条第一加强肋板、第二加强肋板以及任意一条加强板围成的区域构成凹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本技术安全有效,抱箍与船舶轴系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避免船舶轴系在吊装时发生滑落;抱箍自身具有足够的强度,避免自身结构破裂引起船舶轴系在吊装的过程中发生滑落;(2)本技术通过在船舶轴系上配置多个抱箍,能够实现多吊点吊装,减小船舶轴系变形风险;(3)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适用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实施例一种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结构分解图;图3为船舶轴系吊装图。图中,1第一箍套、2第二箍套、3第一加强肋板、4第二加强肋板、5加强板、6吊耳、7吊绳。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一种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抱箍套设于船舶轴系,抱箍直径船舶轴系直径基础上进行制作。包括半圆形的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为增加抱箍与船舶轴系之间的摩擦力,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的内表面均设有与船舶轴系外表面贴合的橡胶垫。为增大抱箍的自身强度,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的外表面均设有数条半圆形的第一加强肋板3。第一箍套1的第一加强肋板3沿第一箍套1弧长方向设置并与第一箍套1垂直,第二箍套2的第一加强肋板3沿第二箍套2弧长方向设置并与第二箍套2垂直。为便于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连接,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的两端均设有加强板5,每一第一加强肋板3的两端均与加强板5连接,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相对应的加强板5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为便于对抱箍进行吊装,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两个相对应的加强板5均设有吊装件。因此,本实施例安全有效,橡胶垫能够使抱箍与船舶轴系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避免船舶轴系在吊装时发生滑落。第一加强肋板3与加强板5能够增加抱箍自身的强度,避免自身结构破裂引起船舶轴系在吊装的过程中发生滑落。第一箍套1内表面与船舶轴系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箍套1的橡胶垫厚度。第二箍套2内表面与船舶轴系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箍套2的橡胶垫厚度。橡胶垫可以根据船舶轴系直径选择适当厚度。橡胶垫通过螺钉分别固定于第一箍套1、第二箍套2内表面。橡胶垫厚度较厚,保证橡胶垫和船舶轴系外表面接触时橡胶垫有一定的压缩量,保证船舶轴系与抱箍之间有足够的摩擦力。连接件为螺栓,每一加强板5均设有供螺栓穿过的通孔。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套设在在船舶轴系上后通过螺栓拧紧固定,螺栓上的螺母可以根据船舶轴系直径调节松紧。吊装件为吊耳6,每一吊耳6均设有供卸扣穿过的通孔。吊耳6用于吊装受力,它连接抱箍与筋板,可以承重整个船舶轴系重量。套设在船舶轴系外的抱箍组装完成后,直接将吊绳7上的卸扣相继穿过抱箍上的两个吊耳6,对船舶轴系进行吊装,便可保证吊装安全。对于较长的船舶轴系,可配置数个抱箍进行吊装,每一抱箍的吊耳6均通过卸扣与吊绳7连接,吊绳7与起吊设备连接。每一抱箍均构成船舶轴系的一个吊点,多个抱箍构成船舶轴系的多个吊点,在吊装的过程中,能够保证每一吊点受力相对较小,减少船舶轴系的变形风险。为进一步加强抱箍的强度,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的外表面均设有第二加强肋板4,第一箍套1的第二加强肋板4沿第一箍套1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箍套2的第二加强肋板4沿第二箍套2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一箍套1的每一第一加强肋板3均与第二加强肋板4垂直交叉。第二箍套2的每一第一加强肋板3均与的第二加强肋板4垂直交叉。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的外表面均设有三条第一加强肋板3、一条第二加强肋板4。第一箍套1的任意两条第一加强肋板3、第二加强肋板4以及任意一条加强板5围成的区域构成凹槽。第二箍套2的任意两条第一加强肋板3、第二加强肋板4以及任意一条加强板5围成的区域构成凹槽。凹槽能够减轻抱箍的自身重量,并较少成本。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为:将装配好的抱箍进行尺寸偏差检验与探伤检验;根据船舶轴系的重量配置相应数量的抱箍;将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分别吊放在船舶轴系上并对齐;使用螺母将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拧紧,在拧紧的过程中随时检查橡胶垫和船舶轴系的接触及压紧情况;检查确认完毕后将吊绳7上的卸扣相继穿入两个相对的吊耳6内;待所有抱箍安装完成并与卸扣固定后对船舶轴系进行吊装操作。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依据本技术提供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会有改变之处,而这些改变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其特征在于:/n抱箍套设于船舶轴系,包括半圆形的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n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的内表面均设有与船舶轴系外表面贴合的橡胶垫;/n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的外表面均设有数条半圆形的第一加强肋板(3);第一箍套(1)的第一加强肋板(3)沿第一箍套(1)弧长方向设置并与第一箍套(1)垂直,第二箍套(2)的第一加强肋板(3)沿第二箍套(2)弧长方向设置并与第二箍套(2)垂直;/n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的两端均设有加强板(5),每一第一加强肋板(3)的两端均与加强板(5)连接,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相对应的加强板(5)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其中,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两个相对应的加强板(5)均设有吊装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其特征在于:
抱箍套设于船舶轴系,包括半圆形的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
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的内表面均设有与船舶轴系外表面贴合的橡胶垫;
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的外表面均设有数条半圆形的第一加强肋板(3);第一箍套(1)的第一加强肋板(3)沿第一箍套(1)弧长方向设置并与第一箍套(1)垂直,第二箍套(2)的第一加强肋板(3)沿第二箍套(2)弧长方向设置并与第二箍套(2)垂直;
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的两端均设有加强板(5),每一第一加强肋板(3)的两端均与加强板(5)连接,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相对应的加强板(5)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其中,第一箍套(1)与第二箍套(2)两个相对应的加强板(5)均设有吊装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其特征在于:第一箍套(1)内表面与船舶轴系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箍套(1)的橡胶垫厚度;第二箍套(2)内表面与船舶轴系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箍套(2)的橡胶垫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其特征在于:连接件为螺栓,每一加强板(5)均设有供螺栓穿过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轴系吊装用抱箍,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婕,
申请(专利权)人:金海智造浙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