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076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09
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包括绕线架,所述绕线架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升降台,所述升降台的下端内侧设置有第一马达,所述第一马达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转轴a,所述转轴a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挂钩,所述第一马达的下方靠近挂钩的上方设置有线筒,所述线筒的下方设置有绕线筒,所述绕线筒的内部设置有滑轮装置,所述滑轮装置两端设置有绳索,所述滑轮装置内部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块,所述绕线架的前端设置有引线筒,所述引线筒的内侧外表面设置有转轴b,所述转轴b的两端设置有定位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对传送的生产线有控制作用,有利于提高整个机器的绕线效率,保证了绕线的美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
本技术涉及倒筒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
技术介绍
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具有投资极少,运行成本极低,性能稳定,占用空间小,维修方便等优点,用于生产线的卷绕,可以对生产线的质量有所保证;现有的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通过引线筒将生产线送入绕线筒,在由绕线筒送入线筒中,不利于生产线的卷绕,容易造成生产线的美观问题,其次,在生产线传送卷绕的时候,送线的速度可能会与卷绕的速度有所差异,造成卷绕杂乱或者生产线脱落绕线架的现象发生,降低倒筒机的绕线效率,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包括绕线架,所述绕线架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升降台,所述升降台的下端内侧设置有第一马达,所述第一马达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转轴a,所述转轴a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挂钩,所述第一马达的下方靠近挂钩的上方设置有线筒,所述线筒的下方设置有绕线筒,所述绕线筒的内部设置有滑轮装置,所述滑轮装置两端设置有绳索,所述滑轮装置内部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块,所述绕线架的前端设置有引线筒,所述引线筒的内侧外表面设置有转轴b,所述转轴b的两端设置有定位块。优选的,所述绕线架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与绕线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脚为长方体状,所述支撑脚的数量为四组,所述支撑脚呈阵列排布。优选的,所述绕线架的前端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绕线架的下方靠近控制面板的一侧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与绕线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口与控制面板的输入端口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绕线架的后端一侧设置有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与绕线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马达的输入端口与控制面板的输出端口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数量为两组,所述固定块于绕线架的两侧呈对称排布,所述绕线架与两组固定块之间均为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块的数量为两组,所述定位块于绕线架的两侧呈对称排布,所述绕线架与两组定位块之间均为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马达的输入端口与控制面板的输出端口电性连接,所述升降台与绕线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挂钩与转轴a之间为螺纹连接,所述绳索与绕线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转轴b与定位块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轴承与固定块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滑轮装置与绕线筒之间为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通过设置有第一马达、第二马达、挂钩、引线筒和线筒,在生产线由引线筒传送到线筒过程中发生生产线脱落绕线架或者生产线松弛绕于线筒时,同时调节控制面板控制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的转速,从而调节引线筒和线筒的转速,使得二者速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让脱落、松弛的生产线再一次紧紧绕于线筒上,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的绕线效率;通过设置有定位块,在生产线脱落、松弛的程度不高时,可以通过调节定位块来降低转轴b的高度,从而降低引线筒的高度,使得线筒与引线筒间的距离加大,让生产线重新紧绕于线筒上;通过设置有绕线筒,轴承,滑轮装置和绳索,在生产线从引线筒传送到线筒时,由线筒和引线筒拉动生产线直接卷绕,生产线在经过绕线筒时,产生的摩擦力会导致绕线筒内部的滑轮装置在轴承上转动,从而引起绕线筒转动,对生产线进行捻直,此过程绕线筒加以辅助卷绕,而不是直接参与卷绕,保证了线筒上绕线的美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的绕线筒部分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的滑轮装置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的转轴a与挂钩示意图。图中:1、绕线架;2、升降台;3、线筒;4、绕线筒;5、滑轮装置;6、轴承;7、固定块;8、引线筒;9、转轴b;10、定位块;11、第一马达;12、转轴a;13、挂钩;14、支撑脚;15、控制面板;16、电机;17、第二马达;18、绳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4所示,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包括绕线架1,绕线架1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升降台2,升降台2的下端内侧设置有第一马达11,第一马达11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转轴a12,转轴a12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挂钩13,第一马达11的下方靠近挂钩13的上方设置有线筒3,线筒3的下方设置有绕线筒4,绕线筒4的内部设置有滑轮装置5,滑轮装置5两端设置有绳索18,滑轮装置5内部设置有轴承6,轴承6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块7,绕线架1的前端设置有引线筒8,引线筒8的内侧外表面设置有转轴b9,转轴b9的两端设置有定位块10。绕线架1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支撑脚14,以便于绕线架1的稳固放置,支撑脚14与绕线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确保支撑脚14的位置固定,支撑脚14为长方体状,支撑脚14的数量为四组,支撑脚14呈阵列排布,绕线架1的前端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15,控制面板15的型号为MAM200(B),绕线架1的下方靠近控制面板15的一侧设置有电机16,电机16的型号为Y355M1-2,电机16与绕线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确保电机16的位置固定,电机16的输出端口与控制面板15的输入端口电性连接,绕线架1的后端一侧设置有第二马达17,第二马达17的型号为HJDJR42S78-BR-B,第二马达17与绕线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确保第二马达17的位置固定,第二马达17的输入端口与控制面板15的输出端口电性连接,固定块7的数量为两组,固定块7于绕线架1的两侧呈对称排布,绕线架1与两组固定块7之间均为固定连接,用于固定块7的位置固定,定位块10的数量为两组,定位块10于绕线架1的两侧呈对称排布,绕线架1与两组定位块10之间均为活动连接,以便于定位块10位置的改变,第一马达11的输入端口与控制面板15的输出端口电性连接,第一马达11的型号为RF-300CA,升降台2与绕线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确保升降台2的位置固定,挂钩13与转轴a12之间为螺纹连接,以便于线筒3的放置与取出,绳索18与绕线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确保滑轮装置5的位置固定,转轴b9与定位块10之间为固定连接,确保转轴b9能与定位块10能够一起移动,轴承6与固定块7之间为固定连接,以确保轴承6位置的稳固,滑轮装置5与绕线筒4之间为固定连接,以便于绕线筒4能与滑轮装置5一起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在使用时,在生产线由引线筒8传送到线筒3过程中发生生产线脱落绕线架1或者生产线松弛绕于线筒3时,使用者同时调节控制面板15控制第一马达11和第二马达17的转速,从而调节引线筒8和线筒3的转速,使得二者速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让脱落、松弛的生产线再一次紧紧绕于线筒3上,在生产线脱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包括绕线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架(1)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升降台(2),所述升降台(2)的下端内侧设置有第一马达(11),所述第一马达(11)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转轴a(12),所述转轴a(12)的下端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挂钩(13),所述第一马达(11)的下方靠近挂钩(13)的上方设置有线筒(3),所述线筒(3)的下方设置有绕线筒(4),所述绕线筒(4)的内部设置有滑轮装置(5),所述滑轮装置(5)两端设置有绳索(18),所述滑轮装置(5)内部设置有轴承(6),所述轴承(6)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块(7),所述绕线架(1)的前端设置有引线筒(8),所述引线筒(8)的内侧外表面设置有转轴b(9),所述转轴b(9)的两端设置有定位块(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包括绕线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架(1)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升降台(2),所述升降台(2)的下端内侧设置有第一马达(11),所述第一马达(11)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转轴a(12),所述转轴a(12)的下端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挂钩(13),所述第一马达(11)的下方靠近挂钩(13)的上方设置有线筒(3),所述线筒(3)的下方设置有绕线筒(4),所述绕线筒(4)的内部设置有滑轮装置(5),所述滑轮装置(5)两端设置有绳索(18),所述滑轮装置(5)内部设置有轴承(6),所述轴承(6)的两端设置有固定块(7),所述绕线架(1)的前端设置有引线筒(8),所述引线筒(8)的内侧外表面设置有转轴b(9),所述转轴b(9)的两端设置有定位块(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架(1)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支撑脚(14),所述支撑脚(14)与绕线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脚(14)为长方体状,所述支撑脚(14)的数量为四组,所述支撑脚(14)呈阵列排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轴承夹持的倒筒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架(1)的前端外表面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15),所述绕线架(1)的下方靠近控制面板(15)的一侧设置有电机(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福林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市凯越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